(三)校園網取得成功的最終標誌應體現在廣大師生的廣泛參與和樂於使用上
建設校園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在教育和教學上的實際應用,是要探索和營造一種在網絡文化的新環境下,超越傳統的教育、教學和管理的模式,實現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飛躍,為培養能夠適應信息社會需要的一代新人打好基礎的有效模式。因此在設計和建設中不但要考慮到網絡環境下學校的教學、辦公和管理等方麵的功能性需求,更應著眼於在網絡建成後,是否能讓師生們都能廣泛、自覺地參與進來,並能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樂於使用,因為這才是衡量校園網最後成敗的關鍵!而這很重要的又將取決於我們所設計和提供的網絡環境和資源等能否充分體現出“以人為本、方便實用、輕負擔、高效益”等重要特色。
20世紀中葉以來高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形成與推廣是當代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時代的潮流。尤其是計算機國際互聯網正以飛速的發展向我們走來,對當今社會的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文化、教育,對人們的哲學觀念、科學觀念、人生觀念、道德觀念均產生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遠的影響。國際互聯網使學校教育、教學模式、觀念產生了很大變化,同時也對學校各方麵帶來了有利和不利的兩麵。高度重視學校德育工作,是我們學校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學校是培養和造就高素質創造性人才的搖籃,德育工作在學校工作中起著基礎性的導向作用。當前,在網絡環境下,學校德育工作麵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麵臨新的發展機遇和嚴峻挑戰。因此,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加強和改進網絡環境下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意義,認真研究網絡環境下學校德育工作的特點和規聿,積極探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徑和新辦法,為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
網絡化教育為交互式學習創造了可能,它改變了傳統教學中那種同學間缺少平行式交互的缺點,學生在網絡上不再僅僅隻是接受,同時也能表達,不僅可以與教師進行交互,同時還能與同學們進行廣泛地討論,這應該有利於發揮小組協作的作用,獲得群體的動力。
當前開展的學生德育教育,雖然有與時代聯係緊密的內容,如學習鄧小平理論、愛國主義、民族傳統美德等,但是,如果忽視高科技和計算機信息手段的應用,德育教育的時空將會日益縮小,陣地日益狹窄。因此,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必須盡快進入網絡領域,積極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傳輸渠道。
網絡時代也賦予了教師育人的新使命:
1.增強教育主體的信息素養
在網絡環境下,學校教師作為教育的主體,不僅要具備良好的師德品質,尤其要有優秀的信息素養、敏銳的信息意識、較強的信息運用能力以及崇高的信息道德。
2.拓寬思想教育的信息傳輸渠道
當前開展的學生德育教育,雖然有與時代聯係緊密的內容,如學習鄧小平理論、愛國主義、民族傳統美德等,但是,如果忽視高科技和計算機信息手段的應用,德育教育的時空將會日益縮小,陣地日益狹窄。因此,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必須盡快進入網絡領域,積極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傳輸渠道。
第一,建立健全的校園信息網,建立網上德育新陣地。該網絡既應當充當“把關人”的角色,盡可能把一些流入學校的消極信息過濾,又應當發揮“天平”的作用,對一些難以過濾的消極信息進行平衡。同時,可用網絡上”論壇”、“交友”、“電子信箱”、“科教館”、“心理谘詢”、“熱線服務”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因為網絡不僅給師生們帶來大量國內外各領域的最新信息,提供廣泛迅速地科技知識方麵的交流和谘詢,而且也成為師生之間交友談心、宣泄情感的一個重要場所。這個場所既能隱藏身份又能平等交流,他們在這裏袒露心懷、傾訴苦樂,他們在這裏探討人生、吸取經驗、領悟哲理。它給我們創造機會接觸學生的內心,了解學生的真實思想,懂得學生觀察和思考的特點,掌握學生的注視焦點和心理動態。
第二,培育和優化校園小環境,形成積極、健康的文化氛圍。學校有自己的小環境,它既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和製約,又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於大環境。教師應該依據現實形勢的發展變化對德育工作的具體內容做相應的調整,充分發揮德育工作的導向作用,優化校園文化環境,從而反作用於網絡大環境。校園文化環境對學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滲透力和熏陶力,德育工作者應該下工夫營造多層次的校園文化,以高品位和高學術性為目標,廣泛組織以思想、文化、娛樂、學術科技為基本內容的文化活動,形成良好的整體氛圍。現時,在組織校園文化活動時,要用現代高新技術的手段來提煉,豐富和完善各種文化內容和形式,使之更吸引學生來參與。通過校園中這種積極、健康的文化環境,淨化人們的心靈,鼓舞人們的精神,提高學生的民族優秀文化的功底和文化品位,增強自身的抵禦能力,使其不受網絡環境消極內容的左右,特別是對於我們好奇心極強但控製能力較弱的中小學生來說,這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