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學習的策略(2)(1 / 2)

老師又出難題了,同學們都在積極地思考。可是每當這個時候,我總在一旁想別的事情。我覺得那些難題已經超越了我的能力範圍,偶爾的嚐試也總是歸於失敗。時間長了,見了難題我就發怵,甚至產生了厭惡,就更不要談什麼興趣了。其實,我也羨慕那些爭著做難題、搶著發表意見的同學,可一到自己,卻總也打不起精神。

這位同學不愛做難題的心理,實際上就是心理學上的“畏難”心理。“畏難”心理是人的情緒、情感中的一種消極的心理體驗,通俗地說,“畏難”就是遇到困難就發怵。

兒童畏難情緒的產生主要來自以往多次失敗的負麵體驗,以及由於失敗導致的對自己的不信任甚至輕視。失敗的體驗會使兒童在評價自我時,產生“我不行”的心理障礙,從而帶來情緒的低落和信心的逐步喪失,“畏難”情緒便隨之而產生了。不光兒童有畏難情緒,許多成人也有。因此說,畏難情緒在某種程度上說屬於正常情緒範圍。

要想克服畏難情緒,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對自己有信心,其次是要會分析原因,看看“難”究竟是難在哪兒,以便找出化解困難的方法。要記住,“急於求成”是萬萬要不得的,因為這很有可能會使人頭腦發熱,思緒混亂而貽誤戰勝困難的時機,反而導致失敗。要明白無論做什麼,都可能會遇到失敗,重要的是不能被失敗嚇倒!

沒有永遠的成功,也沒有永遠的失敗。

——D.C.P

克服惟恐不成功的心理才是真正的成功。

——P.S

成功並不是重要的事,重要的是努力。

——加費羅

一、選一選

1.老師出的這道題有點難,我想回答,可是有些拿不準自己的回答對不對,這時我A.先看別人怎麼說。

B.等老師叫我再說。

C.把手舉起來,試試看。

2.自習課上,老師出了一道應用題,我想了半天,就是做不出來,於是我就A.帶回家讓媽媽幫忙。

B.看看別人是怎麼寫的。

C.反複思考後實在不會,請教老師。

3.提起“朗誦”水平,小明可是班上數一數二的,這次“朗誦比賽”小明準拿第一,小明賽前應該怎麼做就可以穩拿冠軍了?

A.認真做好準備,沉著上陣,相信“我能行”。

B.賽前心跳加快,心想一定要拿第一,不然可就太丟人了。

二、學一學

永遠力爭第一的巴頓

喬治·巴頓生活在一個有著文才武略傳統的家庭裏,從小就從長輩那裏了解到許多有關戰爭的情況,一談到打仗,他總是聽得津津有味。他特別喜愛聽阿瑟王和圓桌騎士們建立功勳的故事,弗雷德裏克大帝、成吉思汗、拿破侖和曆史上其他偉大將領的戰鬥故事。當時,巴頓家裏藏書極多,不僅有當時問世的最佳驚險小說,而且還有詩集和史書。小巴頓經常接觸這些作品,養成了一種富於想像又有騎士氣概的精神,這精神成為他畢生性格的一部分。

不要以為小巴頓總是這麼文靜,其實也隻有在聽故事、看小說時,他才最安分,其餘時間,他可是個坐不住、手裏拿著玩具士兵衝衝殺殺四處亂跑的男孩。他甚至在自家的農場開辟了“練習實戰”的“戰場”,這使他那豐富的想像力有了用武之地。讀完司各特的《湖女》一書,他取書中女主角的名字命名他的第一隻小舟為“伊萊妮”號,稱自己心愛的馬為“加拉哈德”,喚家裏調皮的小狗為“蘭斯洛特”。他經常爬到能俯視整個農場的一棵高大的棕櫚樹上偵察“敵情”,用自製的兒童短劍與人比武,騎上他的種馬追趕“敵方”騎士。廣闊的農場為他練習射擊、騎術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機會,是他兒童少年時期的樂園。

1904年6月,在西點軍校的新學員中,有一位身材高大、體格健壯、舉止端莊、眉宇間流露出堅毅神采的青年,這就是巴頓。他終於實現了自童年時期就夢寐以求的願望,成為西點軍校1908級學員。

西點軍校的環境,就像它的學員一樣,打扮得完美無缺。環繞在營區中心的建築物有林立在道路兩旁的老式磚木結構的軍官住樓,顯得古樸而高雅;道路中間是大片造價昂貴的草坪,修飾得十分整潔美麗,橡樹和紅楓樹給整個碧綠的草坪留下了斑斑點點的樹陰,樹陰隨風飄移,給人一種安詳、靜謐的感覺;學員營區位於學校右側,一棟棟房屋坐落在花崗岩群之中,使人們十分自然地覺得好像一隻有力的手臂搭落在肩上,堅定之感油然而生。這是一所誕生於180年前,有著悠久曆史的陸軍軍官學校。在巴頓眼中,它不僅美麗如畫,簡直是一處綠茵蔥蔥的夏日夢幻,令人神往。他為能被選送上“西點”感到無與倫比的光榮,正是從這一天起,他立誌要做一個不同凡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