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人性心理的我本位基本原理(2)(2 / 3)

2、R原理的反常現象。

通常情況下,人性我本位R原理是普遍適合的,但在某些情況下卻發生著似乎違反這一原理的現象。例如熱戀中的情人分別和某些情況下的隨時光的流逝對失卻的對象的情感反而愈益加深,前者在空間上、後者在時間上體現為R增大,但情感卻反而增大了——這類現象其實不是對我本位R原理的否定,而是對我本位R原理的補充和反證。

首先,熱戀中的戀情和對失卻的對象的原初情感是符合我本位R原理的。而情感在R(半徑)上的增強和減弱,說明了它是以我為本位的,是我本位R原理的兩種體現和兩種表現形式。距離愈大情感愈弱是我本位R原理的一般形式,距離愈大情感愈強是我本位R原理的特殊形式。所謂朦朧美,就是因為它給人造成某種視覺距離,從而激發人的感情和欲望,故而為美。《三國演義》中,貂蟬為了迷惑董卓,初次見董卓時,采取的便是“朦朧美”的高招。這種手段(或者叫手法),不僅見於古今中外的色情交際,也見於各種文學作品和藝術表演。為什麼“朦朧美”會激發人的感情和欲望呢?正是因為“朦朧”給自我和對象之間設置了障礙和距離,而自我欲使自己實現對該對象的情感和欲望,達成對該對象的情感和欲望,就要求去除這種障礙、縮短這種距離——這樣自我才能實現距離愈近情感愈強、通過縮短距離達成情感的效果;要求去除這種障礙、縮短這種距離的強烈情感疊加於外在對象,就變成了對象之美——朦朧美。由此分析可知,朦朧美的心理原理,在本質上是服從於我本位R原理的。所謂距離產生美,其也有這個道理在。

其次,這些情感必然服從隨時間的延長而逐漸淡化的總趨勢,隻要有足夠的時間,就可以充分展示出這一點。

第三,那種隨時光的流逝對失卻的對象情感愈益加深的情況,它一方麵是暫時的,另一方麵可能是原初情感的轉移和其他相關情感對原初情感的替代。而這兩方麵的情感最終依然是經不住時間的蕩滌,最終必然隨時光的流逝而逐漸淡化。在日本電影《生死戀》中,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短暫分離,期盼相聚的急切心理隨著時光的流逝和相聚時間的愈益臨近而愈來愈濃的情況,不就是對原初情感的不被替代、不被轉移的證明,它的隨時光流逝而增強或隨空間距離而增強的狹隘性的本質,實質上是因為人性自我不願意服從這種通常的半徑原理從而為了能夠對抗和違逆這種原理而提高主觀情感——這恰恰是對這種原理的肯定——隨著女主人公的不幸意外,兩個情敵的重新和好便是對這個原理的證明。增大基數“強度”即增大感情基數以彌補時空增大對情感強度的削弱的積極自調行為,是心靈對情感需求的呼喚,它不僅不與我本位R原理違背,而且正好在我本位R原理之中——因為首先有我本位R原理,然後才有對這種原理的試圖違逆。

因此,所謂反常現象,其實仍是正常現象,它自始至終服從我本位R原理。

三、中心位移

通常情況下,人性心理是以我為中心的,即是以我為本位的,但在某些情況下卻不以我為中心、不以我為本位,乃以他人甚至他物為中心和本位,我們把這種情況簡單地稱之為“中心位移”。

中心位移包括兩種情形:一種是假借位移,一種是真性位移。假借位移在時間上具有暫時性和不連續性,在空間上具有狹隘性和片麵性;真性位移在時間上具有長期性和持續性,在空間上具有恒定性和穩固性。

當我們在看電影或欣賞其他藝術作品而被其深深打動、被其完全吸引住的時候,在這個特定的時刻和特定的地點,我的全部內涵已然就是這活的藝術本身,我們的心被這情景的發展所牽引、為這情節的曲折起伏而跳動,我們憎恨、我們欣喜、我們擔憂、我們流淚,我們無意間已站在他或她以至它的立場——這就是我的中心位移。但時過境遷,我忽從戲劇情景中脫離出來、醒悟過來,這樣我即結束剛才的我本位位移。

由此可以看出,好的藝術作品必然打動人心,愈能引起我本位中心位移,其藝術效果愈好。不僅打動一群人,而且打動一個民族乃至世界多民族;不僅打動一個晚上,而且打動一生一世乃至一個時代、無數個時代,這樣的藝術品就是屬於全人類的、屬於千秋萬世的。而那種為了討得歡心,為了嘩眾取寵,為了換取功利,為了以為進身之階等等的投機取巧、觀風應時的這類作品,其實不是真正的藝術品,它們至多不外是盜用了藝術的名義、剽竊了藝術的手法而已。

好的藝術作品不僅能打動人心,而且能淨化人的靈魂,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隻有能淨化人的靈魂、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藝術品;隻有這樣的藝術,才是真正的藝術。相反,那種混淆人的是非觀、迎合人的低俗趣味、利用人性的弱點、激發人性之惡、扭曲人的靈魂,把人的心靈引向黑暗的作品,不是藝術,而是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