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是現代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社會教育家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同時他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係的人。他所開創的“個別心理學”,在心理學界獨樹一幟,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包括榮格、霍妮、弗洛姆、沙利文、羅洛·梅、羅傑斯等在內的著名心理學家都受到其不同程度的影響。直到今天,在心理學領域和神經精神症領域,仍有不少人沿用阿德勒的理論和方法進行研究和治療。至於他所提出的“自卑情緒”“補償機製”“權力追求”等概念,更是深深滲透到現代西方文化和一般人的科學常識之中。
1870年2月17日,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郊區的一個富裕家庭,但是他卻認為他的童年生活並不快樂,因為他天生體弱多病,直到4歲才會走路。他的父親鼓勵他說:“阿德勒,你必須不相信任何事。”就是告訴他,不能讓困境束縛自己,不能相信當下的困難就是人的一生,而要勇於突破,大膽地去創造自己的生活。這種堅強的信念造就了阿德勒的一生。
1907年,阿德勒發表了有關由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補償的論文,使其名聲大噪。1912年,阿德勒在其《神經病的形成》一書中提出他的新心理學。新心理學包含了他的大多數主要概念。1918年,他引進了“社會興趣”這一概念。社會興趣同“克服自卑感”一起,成為阿德勒最重要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標準。在心理病理學的個案裏,阿德勒多次訪問美國,為大量的聽眾講課。1932年,他成為長島醫學院心理教授。1934年他定居紐約。1937年5月28日,阿德勒因心髒病逝世於蘇格蘭的阿伯丁。
阿德勒終其一生都在關注著人的成長和社會教育,並以此作為他工作的動力。1919年,他在維也納的學校係統中創辦了第一所兒童指導診所,不久在他的倡導下又建立了30多所。他和他的學生們為此作出了巨大的犧牲,他們不計任何報酬地從事兒童的心理指導和實驗觀測,在幫助兒童健康成長的同時,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資料和心理治療的成果。
《兒童教育心理學》是阿德勒的一部重要著作,本書圍繞如何幫助兒童形成一個正常、健康的人格這一問題,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教育理念,著重強調要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難的品質,以及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能力。一句話,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這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
阿德勒指出,這本書是為家長和教師而作的,他們可以從書中對兒童教育的新的洞見中獲益。阿德勒的這本兒童教育書出版70多年來,在歐洲特別是在美國產生了巨大影響。在當今的中國,對於為人父母者或者教師,或者所有關心或從事兒童教育工作的人們,它也具有振聾發聵的作用。本書的出版有益於從深層次提高我們對兒童教育的方法,培養更多有健全人格的人,更好地挽救問題兒童。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教育問題可以歸結為一種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的過程。成人教育與兒童的教育相類似,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差異。相比成人而言,兒童的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能力非常薄弱。若要兒童自行培養這一能力,所需過程會十分漫長。因此,成人必須對兒童進行教育,關注並引導他們的成長。
然而,這裏最大的困難莫過於對兒童的無知。因為成年人正確認識自我已屬不易,更何況是全麵地了解兒童,要在此基礎上去指導和引導就更加困難了。
個體心理學是專門研究兒童心理的重要科學,這不僅因為這個領域本身很重要,同時還因為它可以讓人認識到成年人的性格特征和行為方式。與其他的心理學不同,個體心理學不允許出現理論和實踐的脫節。個體心理學著重研究整體人格,並將自己的科學目光投向整體人格對其發展和可能表現的充滿活力的追求。站在這一立場考慮,個體心理學的科學知識就是實踐知識,因為所謂的知識也就是源於對錯誤和謬誤的認識;不管是心理學家、父母、朋友還是個體本身,隻要他擁有這樣的知識,就會懂得如何運用這些知識來指導人格的發展。
因為個體心理學采用這種研究方法,所以它的所有論述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根據個體心理學的理論,個體的行為是由個體的整體人格發動和指引的,因此,個體的行為反映了個體的心理活動。在引言部分,我試圖對個體心理學的觀點作一個總體性的論述,並在後麵的章節裏進行更進一步的詳細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