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2 / 3)

關於人的發展有一個根本事實,那就是人的心理總是充滿著有活力的、有目的的追求。自出生起,人就不斷地追求發展,追求偉大、完善和優越的美好圖景。這種圖景無時不在,但卻是無意識形成的。正是這種有目的的追求主宰了人一生的具體行為,甚至決定了他的思想。因為人的思想絕不是客觀事實,而是與他的生活目標和生活方式相一致。

整體人格內在於每個人的存在之中。每一個體代表了人格的整體性和統一性,同時每一個體又是其整體人格所塑造的。每一個體都是一幅精美的人格畫作,畫作的作者就是個體本身。不過,他不是完美的畫作者,因為他對自己的靈魂和肉體沒有完全的認識。

在考察人格的構建時,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即人格的整體性及其獨特的生活目標和生活風格並不是建立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之上,而是建立在個體對客觀事實的主觀看法的基礎之上。也就是說,個體對客觀事實的看法絕不是事實本身。所以,盡管人類生活在同樣的現實世界之中,但卻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來塑造自己。每個人都根據他自己對事物的看法來塑造自己。有些看法在心理上是健康的,也是正確的;但有些則是不健康的,也是錯誤的。我們要全麵觀察個體的成長過程,時刻關注他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心理問題和障礙,特別是關注他童年時的心理問題和障礙,因為這些心理問題和障礙會影響他以後的人生軌跡。

此處用一個具體的例子來加以說明。有一個52歲的女人,她總是不停地貶損比她年長的女性。回顧她的童年,我們發現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她的一個姐姐所吸引,而她這個時候就產生了一種屈辱感和無價值感。若用個體心理學的“縱向”觀察方法來分析這一案例,可以發現在這個女人從童年到生命的最後都存在同樣的心理機製,同樣的心理動力:她總是懷疑別人看不起她;當她注意到別人更受人喜愛,或是處於更為有利的地位時,她就憤憤不平。因此,盡管我們對這個女人的生活或她的整體人格一無所知,但是,我們完全可以根據所了解的事實來理解她。在這方麵,心理學家與小說作者類似,運用一個確定的行為主線、一種生活風格或一種行為模式來構建人物的生活,以確保人物的整體人格不會被破壞。一個優秀的心理學家甚至能夠預測這個女人在特定環境下的行為,並能夠清晰地描繪出她獨特的“生命主線”所附帶的人格特征。

個體的追求或有目的的活動是以人的自卑感為前提的。所有的兒童都有一種天生的自卑感,它會激發兒童的想象力,激勵他們嚐試通過改善自己的處境來緩和或者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心理學把這種現象稱為心理補償。

自卑感和心理補償機製有著共同的一點,即它開啟了人們犯錯誤的極大的可能性。自卑感可能在客觀上有助於個體的完善,雖然這種補償性心理特征的形成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但是它也可能導致單純的心理調適,從而會擴大個體和客觀現實之間的差距。如果自卑感過於嚴重,那麼當事人最終隻能在心理上而不能在行為上加以克服。

在這裏,我們把那些明顯表現出補償性的性格特征的兒童分為三類:生來就衰弱或有器官缺陷的兒童,從小受到嚴厲教育或沒有受到父母關愛的兒童和從小被寵壞的兒童。

這三種類型代表了問題兒童三種基本的處境。通過研究第一類兒童中的極端例子,我們發現,盡管不是每個兒童都是天生殘疾的,但令人詫異的是,很多孩子都表現出某些由身體缺陷所引發的心理特征。而通過研究另外兩類被嚴厲教育或被嬌寵過甚的兒童,我們發現,在實踐上,幾乎所有的兒童都在不同程度上屬於其中一類,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上述三種基本處境都會使兒童產生欠缺感和自卑感,從而刺激兒童形成超越其自己潛力的野心。在病理學上,我們很難判斷對於個體而言,過度的自卑感和膨脹的野心這兩者到底哪一個的傷害力更大。兩者通常按照一定的規律依次再現。過度的自卑感會激起兒童膨脹的野心,而這種野心有時又會毒害他的心靈,使他永不安分。由於受到了野心的過分澆灌,這種不安分不會結出任何果實,因此,它並不會導致有意義的行為。這種野心又與個體的性格怪癖相互糾纏,從而不斷地刺激兒童自身,使他變得更加敏感,很容易動怒或實施傷害行為,並最終走向過度的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