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一些行為,於是,一些自以為讀了一兩本育兒的書就足以應對這一切的家長們,往往會對孩子的行為指手畫腳,而且還試圖用這些理論去反對自己的父母、親友對待孩子的各種方式。

如果孩子玩髒東西,他們對孩子不是好言相勸就是武力剝奪孩子的“心愛之物”;

如果孩子哭了,他們會想出各種辦法止住孩子的哭泣,也會用大人的權威命令孩子“不許哭”;

如果孩子的嘴裏突然蹦出一些罵人或是詛咒的言語,他們可能會不以為然,也可能會嚴厲懲罰;

如果孩子的脾氣“嘭”地一下引爆了,成了超級“小霸王”,他們會不厭其煩地施行“唇槍舌戰”;

如果孩子變得很難纏,喜歡說“不”,喜歡和大人作對,他們不是苦口婆心地說教,就是絞盡腦汁地威逼利誘;

……

可能這些父母一直覺得這是最正確的選擇,但是你錯了!事實上,孩子的任何行為都在表達著一份合理的內心需求。

“玩”是孩子創造力發展的需要,也是孩子認知自然的需要;

“哭”是孩子表達內心需求、宣泄情緒的一種方式,和成人一樣,他們的情緒也需要宣泄,也需要大人的共情;

“罵人”是孩子的模仿本能,他並非真的想侮辱誰或是咒罵誰,隻是被罵人語言的特殊威力而吸引;

“霸道”而不可理喻的孩子是其自我意識的發展在作祟,是其心理發展的反映;

“難纏”不是孩子故意和你作對,也不是孩子出了問題,是因為他們進入了成長過程中的第一個“反抗期”,而他們的“反抗性”行為隻是想“鬧獨立”。

我們常說,養育一個孩子,是一門需要潛心學習的學問,如同做每份工作都需要崗前培訓一樣。

雖說爸媽在教養書籍中收獲了一些管教孩子的方法,然而這些啟示往往都很宏觀,比如,要懂得尊重孩子,要學會讚美,要知道放手,要為孩子提供自由空間……但是一旦真正走進生活,麵對孩子在細微事情上的情緒反應,他們依然會茫然,不知該如何管教,也不知如何能做到既有成效又不傷害孩子的心靈。最終,他們的做法總是事與願違,不但孩子的狀態沒有得到任何改善,還越發糟糕,而且家長也變得茫然而不知所措,親子之間終究是無法“和平共處”。

其實,這些家長的“症結”在於他們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和成長特點,不了解孩子諸多行為背後的心理成因及切實可行的教養策略,隻是想當然而又缺乏科學地管教孩子。

本書正是要教您如何正確讀懂孩子的“行為密碼”,弄清楚孩子的“情緒故事”,並著重針對3~6歲孩子成長過程中常見的貪玩、哭鬧、暴力、霸道、怪行、交往、智力和性行為等問題,通過實例及對實例的深度解析,幫您清晰地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成因及教養方法。隻要您稍稍改變對待孩子的方式,就能培養出一個更快樂、更懂事的孩子。

此外,關於如何閱讀本書,我們想真心提醒您幾點。

1.每一章都要慢慢讀、慢慢消化

每個人的閱讀習慣各有不同,有人喜歡從中間開始看,有人喜歡從後麵讀起。但是無論怎麼讀,建議您每一章都要慢慢地讀。如果有朋友和您的情況相似,不妨把這本書介紹給對方,然後你們可以充分地交流和討論,效果會更好。

2.把理論內化成自己的東西

很多家長有過這樣的體驗:看過很多教育書籍,道理明白了,一到實際就不知如何是好,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沒有把理論內化成自己的東西。這裏所說的“內化”就是一定要根據自家孩子的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必要的時候,做做筆記,把自己的心得和感悟寫下來,堅持下來就會看到奇跡。

3.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書中的孩子比

雖說孩子有很多共性,但是每個孩子都有其自己的特質及發展差異。

4.改變需要從點滴做起

當您認同了書中的觀點,可能立馬就想有一些改變,但是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您從一點一滴開始做起。不要以“我有很多事情要做”、“我沒有時間”為借口,經驗告訴我們,隻要通過練習才能把理論變成事實。

最後,祝願天底下所有父母和孩子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您的幸福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