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看來,父母隻有正確理解孩子的行為,才能給予適當的支持和引導。
換種方式愛孩子
雖說很多孩子都有愛玩馬桶的嗜好,但是這一嗜好背後的安全隱患也是著實令人擔憂的一件事。那麼,麵對天真無邪的孩子時,大人又該如何引導,才能既不扼殺孩子的童真,又保證孩子的成長安全呢?
1.控製孩子的玩樂權
父母要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這裏的愛也包括把玩樂權交給孩子自己。以孩子愛玩馬桶的事情來講,這是孩子的好奇心理特征在作祟,他們對不理解的事物,都有強烈的探究心理,總想摸一摸、看一看、嚐一嚐、聞一聞。其實,這種行為的根源在於孩子想弄清楚這些新鮮有趣的東西到底是怎麼回事?他們隻是想探究隱藏在玩具裏麵讓他們感到神秘的東西。所以,家長不要因為馬桶的衛生問題,額外會多洗幾次衣服就不讓孩子玩馬桶,其實,家長的這些想法隻會控製孩子的玩樂權,這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長是毫無益處的。
2.大人一定要做好監護工作
盡管父母會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但是前提是父母一定要做好監護工作。比如說,父母可以讓孩子了解一些馬桶的知識,告訴孩子馬桶是供他尿尿、拉屎的地方,並不厭其煩地告訴孩子,這裏“臭臭”、“髒髒”,一定要遠離。再比如,孩子靠近馬桶時,父母要有意識地在一旁觀察和保護,防止孩子在你不知道的情況下發生危險的事情。
3.權威效應讓孩子聽父母的話
很多時候,孩子不肯聽父母的話執意要玩馬桶,甚至是父母越勸阻孩子越要玩,往往是因為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沒有樹立起權威的緣故。所以,父母要有意識地在孩子的心目中樹立權威的形象,這樣當家長不想讓孩子做某件事情的時候,隻需一句“不要這麼做”,就可以讓孩子安下心來,乖乖地去做其他的事情。
此外,當孩子玩馬桶時,大人也不必大驚小怪,這樣隻會讓孩子覺得難以理解,甚至在孩子接收到大人的這個信息後,要麼對馬桶充滿無限興趣,要麼對馬桶心生莫名的恐懼,相信這肯定不是大人幹涉孩子的初衷。
行為5:孩子愛拆東西——換個角度看孩子“搞破壞”
天佑喜歡各種各樣的汽車玩具,爸爸媽媽也給他買了不少來滿足他的心願。可是,無論是哪個到手的玩具,到最後都逃不過這樣一個噩運:被拆得七零八落,簡直就是輪子、車身大分家,搞得家裏一片狼藉。
這種時候,無論爸媽怎麼教育,天佑依然我行我素。無奈之下,他們隻好這麼想,或許等兒子長大了,就不會再有這個壞毛病了,於是,他們隻好默許兒子的“解剖行為”。
可是,雖說天佑慢慢長大了,然而拆東西的習慣反倒有增無減。有時候,他會提了個塑料桶,跑到陽台上用鋸條鋸開;有時候,他會偷偷拆下電腦上的低音炮,拆不開就用榔頭砸……
在天佑4歲生日的那天,他竟然把姑姑從外地寄給他的生日禮物——遙控警車給拆散了。當天佑爸爸忙完家務看到散落滿地的小零件時,著實給氣壞了,他一怒之下,想也沒多想就朝天佑的屁股打了過去,接著就是一頓教訓,語氣嚴肅又生硬地說:“以後再也別想要玩具了。”
天佑呢,“哇”地一聲嗷嗷大哭,一旁的奶奶看得於心不忍了,就過去安慰小孫子,可是越安慰反倒哭得越厲害。
此時的天佑爸媽,無奈地對視了一眼,兒子的“老毛病”到底該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