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玩是孩子的天性——不要扼殺孩子的童真(2)(2 / 3)

過了些日子,涵涵又喜歡拿著刷子趴在馬桶圈上刷馬桶,與其說是刷馬桶不如說是玩水,而且被馬桶裏的水濺了一身也是常有的事。這種情形,總是讓涵涵爸媽頭疼不已,盡管嚐試了威逼利誘,但也都無濟於事,最終依然是小孩照玩,大人照抓狂。

然而,最近一段時間,涵涵又對水箱感興趣了。有一次,媽媽看到涵涵踮著腳尖想把上麵的蓋子弄下來,因為擔心她會把水箱蓋子打碎,就想過去幫忙,但是涵涵堅持不肯走開,非要自己弄不可。

看到這種情形,媽媽把心一橫,想了想,幹脆不管她了,讓她一個人去折騰吧,大不了打碎了就換個水箱蓋子。可是,剛走進書房,她的心又開始懸了起來。於是,涵涵媽媽就偷偷地藏在涵涵身後。她發現涵涵很小心地將馬桶水箱的蓋子搬下來,接著又很小心地放到地上,然後將盆裏的水倒進水箱裏麵,之後又將水箱蓋子從地上搬起來蓋上去;最後,涵涵又按下衝水按鈕將水全部衝走。

整個過程中,涵涵媽媽始終是提心吊膽的,生怕一個不小心涵涵將馬桶蓋子掉下來砸到孩子自己的腳或是摔碎了,又擔心她會把水潑了自己一身。但是整個過程,涵涵操作得非常認真仔細,而且她的外套也幾乎沒有濺到水。

看到涵涵“大功告成”,媽媽急忙悄悄地溜回書房,因為她知道,女兒每完成一件“工作”後,都會向大人“表功”的。

果不其然,隻見涵涵興高采烈地來到媽媽身邊,笑眯眯地說:“媽媽,我把水倒進水箱裏了,真好玩。”

媽媽聽了,故作驚訝地問:“你怎麼把水倒進去的呢?”

涵涵歪著小腦袋,自豪地說:“我用盆接水倒進水箱裏的啊。”

媽媽又裝出一副好奇的表情,蹲下身來問她:“水箱上麵有蓋子,你怎麼弄的呢?”

“我把蓋子搬到地上放好,再把盆裏的水倒進去的啊。”涵涵認真地說完以後,就高高興興玩她的去了。

後來,涵涵媽媽把這件事講給涵涵爸爸聽,爸爸聽了之後,怎麼也不相信小女兒能夠自己做到這些。在他眼裏,涵涵就是個愛搞破壞的“小搗蛋”。

讀懂孩子的行為

在大人的眼裏,馬桶對於孩子而言,就像定時炸彈一樣隨時都有爆炸的可能。然而,麵對孩子的種種“破壞”行為,父母往往會被氣得“七竅生煙”,甚至都想動手狠狠地收拾一下這個“小搗蛋”。其實,父母想的是孩子的安全問題,而父母卻不知,孩子的“破壞”行為是有原因的。

1.馬桶是個有趣的玩具

對於幼兒來說,他們充滿了求知欲與好奇心,喜歡去探索了解周圍的一切事物,而他們之所以喜歡往馬桶邊上靠,就是因為在孩子眼裏,這是一個新鮮、有趣的東西。隻要輕輕按一下,這個“玩具”就會發聲,更奇怪的是,還會流水。“這是多麼有趣的一個東西啊。”所以,年幼的孩子都喜歡親近這個“玩具”,想知道它的“肚子”裏到底裝的是什麼,更會迫不及待地把它拆開來看個究竟,其實這一切皆是兒童發展階段的正常表現,隨著年齡的增長,教育的約束,社會道德的規範,這種“破壞”行為便會逐漸減少。

2.為了滿足孩子的破壞心理

孩子對馬桶感興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這個“大玩具”可以滿足他們的搞破壞心理。隨手往馬桶裏邊扔點東西衝著玩;用力按一下衝水按鈕發泄一下情緒;把手伸進馬桶筒裏,用力地攪水、聽“嘩啦嘩啦”的水聲,這些都是孩子喜歡玩馬桶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