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我是從哪兒來的?”——把握性教育的最佳期(1)(1 / 3)

如果

你的孩子要和爸爸結婚;

你的孩子是個“好色寶寶”;

你的孩子總喜歡玩自己的“小雞雞”;

麵對孩子奇奇怪怪的性問題,你總是欲言又止;

那麼,你需要閱讀本章

它將告訴你

孩子問什麼,我們就答什麼;

莫以“大人之心”度“孩子之腹”;

性關懷是孩子人生幸福的起點,並非可有可無;

在性教育的問題上,不該讓孩子留下童年的遺憾;

讓孩子了解性不會使孩子“變壞”,越瞞反而越容易出問題;

讓孩子了解生命真相,他才會懂得珍惜生命、珍惜父母的愛;

它將幫助你

如何對待兒童玩的“性遊戲”;

如何對待孩子的“手淫”行為;

怎樣對孩子解釋父母的卿卿我我;

身為父母的你如何洞悉孩子的性心理;

你的孩子需要知道些什麼,何時該讓他們知道?

行為59:“媽媽,我從哪來?”——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生命之源

“媽媽,我是從哪來的?”這是3~5歲的孩子最愛問的問題,而我們的父母又是怎樣回答的呢?

故事一:

雨婷4歲多的一天突然問媽媽,她是從哪裏來的,當時雨婷媽媽不假思索地告訴她,是觀音送子娘娘送的。

沒多久的一天,雨婷又冷不丁地問媽媽:“我是觀音送子娘娘送的嗎?”

媽媽說是,接著雨婷又好奇地問:“媽媽也是嗎?”媽媽說是,她猶疑了一下又問:“那爸爸也是嗎?”媽媽說也是。

停頓片刻後,雨婷帶著驚奇又委屈的語氣說:“那我在那裏怎麼沒有見過你們呢?”說著眼淚就吧嗒吧嗒地流了下來。

看著孩子這幅表情,雨婷媽媽頓時不知所措起來。

故事二:

肖飛是個3歲半的小男孩,一天他突然問媽媽:“媽媽,我是從哪來的?”

媽媽聽了,想了想,給他講了一個很長的故事,大概意思是,在爸爸的肚子裏有很多種子。有一天,這些種子種在媽媽的肚子裏,後來,種子長大了就變成寶寶了。

第二天,飛飛鄭重其事地跟媽媽講:“媽媽,你說得不對,爸爸肚子裏根本沒有種子,全是飯!我看他吃進去的!”

最終,不僅孩子糊塗了,媽媽也糊塗了。

故事三:

有一天,一位小女孩問媽媽這樣一個問題:“媽媽,我是從哪來的?”

這位媽媽是這樣回答的:“爸爸身體有一種叫精子的細胞,媽媽身體有一種叫卵子的細胞。一天,這兩個細胞相見了,卵子熱情地邀請精子去她家做客,於是,他們倆就一塊去了媽媽的肚子裏。媽媽專門為他倆準備了一座美麗的花園叫子宮,在這座花園裏,精子和卵子合成了一個受精卵,之後,在媽媽提供的營養物質的哺育下,它們漸漸成長為一個小胎兒;後來十個月過去了,媽媽住到了醫院,醫生就把寶寶接出來了,從此,就有了你這個小生命了。”

聽了媽媽的這番話,孩子的兩隻大眼睛忽閃忽閃的,看樣子她一點都沒弄明白是怎麼回事。

讀懂孩子的行為

對於孩子突如其來的問題,很多父母為了省事,總會先編一個故事,煞有介事地告訴孩子:“你是從石頭縫裏蹦出來的”,“你是別人送到咱家門口的”,“你是馬路邊撿來的”,等等。

然而,等孩子稍大一些,他們還會問更詳細的問題,比如,“我是從哪塊石頭裏蹦出來的?是不是孫悟空出世時的那塊石頭呢?”“是誰把我送來?”“我是從哪個馬路邊撿來的呢?”麵對這樣的問題,父母常常瞠口結舌,不能自圓其說,後悔當初不該編出這樣離奇的故事。

其實,這樣的回答對大人來說,是很草率的。想想看,十月懷胎的日日夜夜,準媽媽為胎兒進行胎教時,何嚐不是希望親子間的關係能夠更融洽、更溫馨呢?可是,當孩子聽到這樣的回答,知道他不是父母親生,而是從石頭縫裏蹦出來、從馬路邊撿來的或是別人送來的時,孩子的潛意識裏必然會產生失落感,孩子的安全感也會隨之減弱,而血濃於水的親子關係又從何而來呢?

除了這些繞道而行的哄騙外,還有一種家長的回答甚至可以說是在進行一次科普知識的講解,就如故事三中的媽媽一樣,顯然,這樣的回答早已超出孩子的認知水平,這樣做對於解決孩子的疑惑可以說是毫無意義。

事實上,孩子從1~2歲開始進入性意識的朦朧期,他們會注意到男女身體上的區別。後來,隨著語言能力的發展,孩子2~3歲時,會提出一些令成人尷尬的問題,比如,“我從哪裏生出來的?”“妹妹為什麼沒有小雞雞?”也有的還可能會對自己排出的糞便感興趣。這種時候,給予孩子性關懷,讓孩子學會愛自己的身體,就是孩子人生幸福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