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智力來自哪裏——大人有辦法,孩子就聰明(4)(1 / 2)

讀懂孩子的行為

生物心理學家馬克·羅森茨威格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該實驗以一批遺傳素質一樣的白鼠為對象,結果發現:環境越豐富,玩耍得越充分,大腦的發育就越好。其實,這個實驗和幼兒園的實際情況極為相似。故事中的小主人公一依就是一個鮮明的典型,在畫畫遊戲時,他往往能突發奇想,畫出兒童視角的童真又不失新穎的圖畫,讓人拍案叫絕;另外,因為喜歡喜羊羊這一動畫角色,每每言談舉止中,他都會俏皮地有意模仿,惟妙惟肖的樣子總是讓人忍俊不禁。不僅如此,無論在哪裏,一依都能輕易地和小朋友打成一片,讓人稱道。由此看來,貪玩的孩子往往想象力豐富,而且他們更善於與人交往。

事實上,科學實踐證明,2~6歲的孩子中,玩耍孩子的大腦要比不玩耍的至少大30%。因為在玩耍的過程中,孩子要完成數十種與大腦思維活動有關聯的動作。例如,掌握平衡、協調心理活動、處理問題等。而且孩子在玩耍中能接受更多的環境刺激,這對促進大腦的發育,啟迪智慧都是極為有益的,正如冰心所說:“淘氣的男孩是好的,調皮的女孩是巧的。”不僅如此,通過玩耍還能增強孩子識別物體的能力,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想象創造力,並消除心理壓力和恐懼感。

所以,對於孩子們來說,家長不僅要重視“智商”、“情商”,還要重視“玩商”,也就是要重視孩子對玩耍的參與及收獲。

關於孩子的玩耍,瑞士著名的兒童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經過多年的觀察發現,孩子的玩耍要經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練習性玩耍。這一階段的玩耍出現在孩子出生後的2年內,這一階段的孩子會重複再現各種動作。比如:他們會一遍遍地拖著小車來回走,他們會一次次地把剛剛壘高的積木推倒重來。對於幼兒來說,任何一種活動、任何一個玩具,隻要他們在不厭其煩地重複進行、反複擺弄,就意味著他們對此仍然有挑戰的欲望。

第二階段:象征性玩耍。這一階段出現在幼兒時期,所獲得的最主要的認知發展能力就是學會使用不同的象征。此時的孩子會裝扮成想象中的角色模仿成人的活動,如過家家、商店購物等。在這一階段的玩耍是孩子想象力發展、社會性發展和語言能力發展的重要階段。

第三階段:規則性玩耍。這一階段出現在孩子四五歲時,意味著規則意識的萌芽。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已經會選擇玩伴,變換玩的方式,他們不再局限於固有的遊戲,反而更喜歡不斷拓展遊戲空間,創造新的遊戲。

由此看來,家長要正確對待調皮好動的孩子,不要因嚴加管束而泯滅了孩子的天性。

換種方式愛孩子

看來,一個“玩”字裏的講究還真不少,那麼,怎樣才能讓孩子玩出智慧、玩出精彩呢?

1.創設環境,鼓勵孩子“想玩”

家長要為孩子創設一個愉快的遊戲環境。環境布置上,綜合考慮顏色、形象、聲音等方麵;為孩子提供一個可以直接接觸的環境,比如,沙坑、水池、攀爬工具、仿真玩具等;最後,為孩子創設一個“玩”的人際環境,比如,采用孩子最易接受的方式,陪伴孩子一起玩耍。

2.關注孩子,激發孩子“愛玩”

孩子“愛玩”建立在“想玩”的基礎上,所以,家長先了解孩子在每個成長階段最想玩的是什麼,然後從中發現孩子感興趣的事物和遊戲,與此同時,家長還要注意創設條件,提供刺激,使孩子在自身需要的基礎上玩起來。值得注意的是,家長千萬不要代替孩子解決遊戲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一定要給予孩子充分的時間、空間和自由,讓他們自己探究,這樣孩子才會玩得更痛快、更持久。

3.融會貫通,引導孩子“會玩”

探索是遊戲的前奏,孩子愛玩,是因為玩與探索密切相關。我們說,如果孩子能夠將他搜索到的東西糅進遊戲中時,就是“會玩”了。所以,家長必須融會貫通地看待“玩”,了解孩子遊戲的需要及其所處階段,關注伴隨孩子身心和諧發展的教育契機,引導孩子在“會玩”中學習,在“會玩”中探索,在“會玩”中開出思維的花朵。

此外,當孩子全神貫注地玩耍時,家長不要打攪他,也不要離開他,而是坐在旁邊陪伴他,分享他的工作、發現、創新的快樂。

難免會遇到的問題

興趣班,上還是不上?

Q:麵對名目繁多的興趣班,讓孩子上還是不上?上,擔心孩子跟小蜜蜂一樣,連玩耍的時間都沒了;不上,又擔心孩子落後,自己也沒麵子。

A:孩子上興趣班,擁有一兩門特長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很多興趣班往往是迎合家長急於看到成果的心理,培訓內容就是學習技巧。其實,在孩子6歲以前,主要任務是構建自我,發展獨立個性,保護創造力,而非學習各項技能。如果老師教育方法再不當,不僅會扼殺孩子的創造力,還會打擊孩子的學習興趣。另外,如果家長心態不端正,也很容易讓好事變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