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這是最早婚姻敏感期出現的一個雛形。對於孩子而言,父母的愛是安全的保障、快樂的源泉,是他們健康成長的原動力,而和爸爸媽媽結婚的這種好感是孩子對性別角色和對異性最初的一種認識和體現,也是兒童認知社會關係的一個必經過程。
不過,很有趣的是,在婚姻敏感期的早期,當孩子說我要跟爸爸結婚,跟媽媽結婚,甚至是跟老師結婚的時候,他們是不會覺得爸爸、媽媽、老師跟他們的年齡有太大的差距的。但是,當這一敏感期發展了一段時間以後,孩子會突然意識到我應該跟我同齡的人結婚,這時他們就會在小朋友中間選擇婚姻對象了。
換種方式愛孩子
那麼,對於那些想跟異性父母結婚的孩子,作為家長,又該如何應對呢?
1.家長應該認識到對“結婚”有一種朦朧的向往是學齡前兒童的一種正常心理和生理反應,對於孩子的這一反應,父母應該感到高興才是,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建立更好的婚姻觀念,幫助孩子建立更好的愛的觀念。
2.家長不必過分緊張,不要斥責孩子“結婚”的想法,更不能心不在焉地一笑了之,而是耐心傾聽孩子的傾述,讓孩子做一個真實的人。要知道,此時的孩子對婚姻充滿了向往,他們正在學習人間最美好的感情,而且他們已經認識到婚姻是人與人之間的基本關係,是最親密的關係。
3.家長應該對孩子的愛表示積極回應,試著這樣對孩子說:“我知道你很愛我,我也很愛你。不過,等你長大了,就不會想跟媽媽結婚了。那個時候,你會愛上一個女孩子,那種愛跟你對媽媽的愛是不一樣的。然後,你會跟那個你愛的女孩子結婚。”
事實上,兒童時期是一個情感培養和情感發展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可以使孩子學會婚姻最基本的要素:找一位兩情相悅的異性,這才能為孩子成人以後的婚姻品質打下一個好基礎。所以,作為家長,要幫助孩子在這個時期健全他們的情感世界,讓他們明白親密關係的建立與維係需要付出努力,其實這對孩子未來的幸福婚姻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
除此之外,家長還要隨時注意了解孩子的內心變化,這樣孩子在產生各種想法的時候,家長才能沉著應對。
行為64:“我要讓誰誰當我的王子”——接納孩子的真實感情
從躺在嬰兒車的那時起,璐璐就跟隔壁小男孩浩思是一對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兩個人幾乎每天都要見見麵,玩一玩。
璐璐4歲半的一天,突然湊到媽媽身邊,嫩聲嫩氣地說:“媽媽,我以後要讓浩思當我的王子!”聽到這番話,反倒把媽媽給驚了一下。
可是,等璐璐媽媽回過神,想要跟她進一步交流時,這個小丫頭竟然神不知鬼不覺地躥到桌子下麵自顧自地玩她的布娃娃去了。就這樣,媽媽也沒有繼續細問,話題被擱置到了一邊。
後來的一天,璐璐媽媽帶著女兒在小區花園裏玩。璐璐看見浩思來了,樂滋滋地跑過去,拉著浩思的手說:“浩思,我要讓你當我的王子。”可是,浩思一副愛答不理的樣子,擺了擺手說了句“我才不呢”就跑開了。
這時,隻留下懵懵懂懂的璐璐傻站著,媽媽剛要上去摸她的小腦袋打算安慰她,璐璐的小眼睛就淚汪汪了,嗚嗚地說:“不行,不行,我就是讓浩思當我的王子。”
看著璐璐一副執拗的樣子,媽媽假裝沒聽見,執意要拉著她回家,可是,璐璐又哭又鬧,讓媽媽下不了台,也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