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孩子的行為
孩子婚姻敏感期的萌芽始於對自己父母的情有獨鍾,但是隨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社會交往圈的擴大,他們的認識也在慢慢發生變化,孩子會逐漸意識到雖說爸爸媽媽對自己非常好,但是他們和自己是不一樣的,爸爸媽媽是大人,而自己是小孩,小孩隻能跟同齡的小孩結婚。當這種認識進一步發展的時候,孩子就開始在同齡的小夥伴中選擇結婚的對象。於是,有一天,家長會突然發現孩子的結婚對象竟然不再是曾經一直依戀的爸爸媽媽了,而是跟他們同齡的小夥伴。
然而,對於處於婚姻敏感期的孩子來說,他們所表達愛的方式又是那麼的簡單而美好。比如,孩子會自動地手拉手,然後相視而笑相伴著去玩;孩子會在一個孩子哭泣時,靜靜地陪在他的身邊陪他一起哭。
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愛的表達方式,孩子才會流露出最真實、最自然不過的想法:我想和你在一起玩,所以我要和你結婚;我想吃你的零食,所以我要和你結婚;我喜歡你,所以我要和你結婚,等等。而孩子口中說出的“結婚”隻是他們表達“喜愛”的一種最直接的方式。不過,很有意思的是,孩子無一例外地都明白這麼一個道理——男孩是要和女孩結婚的。
但是,就在兩個小夥伴興味盎然地玩“過家家”的遊戲,彼此之間互稱“老公”、“老婆”的時候,他們也不得不接受這樣一個現實——很多時候,這種喜歡或是愛慕往往會遭到對方的拒絕。一旦對方不樂意,或是不經意間表現出冷淡的態度,或是無心的拒絕,被拒絕的一方就會像成人一樣陷入迷茫而不知所措,甚至是傷心的處境。麵對這種局麵,孩子往往會變得異常執拗,然而,事實上,孩子的這種喜歡隻是一種強行式的一廂情願。
換種方式愛孩子
以故事中的璐璐為例,在其遭到拒絕時,作為父母,可以先告訴孩子你可以重新選擇,這麼做的話就等於幫助孩子選擇了一條出路,他們自然也就會明白喜歡是雙方的事情,是需要在關係中達成的,當孩子接受了這一觀念後,他們就會立刻發現:原來,我是可以重新選擇的。於是你就會看到即便孩子遭到對方的拒絕,他們也很快會擺脫痛苦,重新選擇自己的“結婚對象”,事實上,這麼做對孩子心智的發展是極為重要的。
行為65:喜歡美女姐姐——孩子“好色”不是真“色”
熊熊是個討人喜歡的小男孩,但是最近一段時間,這個小家夥活脫脫成了“蠟筆小新”。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熊熊跟小新一樣“色”。
雖說熊熊剛滿4歲,“好色”事跡可以說是一籮筐。
奶奶帶熊熊去超市購物,隻要看到漂亮的收銀員阿姨,熊熊都會一個勁兒地衝著人家笑個不停。有幾次,笑得阿姨都不好意思了。當然,熊熊也沒少因為這個從漂亮阿姨那裏“撈”點好處,像糖果、水果,還有小玩具什麼。
有幾次周末,媽媽的女同事來家裏串門,隻要是漂亮阿姨,熊熊打過兩聲招呼後,就跟人家混熟了。這還不算完,熊熊還總是要求阿姨抱一抱、親一親,而且他尤其喜歡在阿姨的胸口處蹭一蹭,搞得阿姨都頗為無奈——誰叫他隻是一個4歲的小孩子呢。
此外,熊熊還喜歡偷看女孩子的裙底。好幾次在幼兒園,小朋友們在一起玩著玩著,熊熊就會撩起女孩子的裙子,俯下身子,樂滋滋地看了又看。不光如此,熊熊還常常在公眾場合脫褲子,露出半個屁股,晃來晃去……
後來,熊熊爸媽意識到了孩子的“好色”事跡,媽媽無奈地說:“孩子這麼小就會有這樣的行為,是不是孩子有什麼心理問題呢?”
讀懂孩子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