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哈佛健康心理課——存錢不如存健康(1)(1 / 3)

沒有什麼都不能沒有了健康,健康是人生的一大資本。哈佛人是很注重健康的,他們也懂得“心病還需心藥醫”的道理,他們知道在勞累之餘給自己放放假。與此同時,他們能夠為自己培養一個業餘愛好,並且盡量讓自己的生活變得規律一點。

心病還需心藥醫

人們在生活中會經常遇到一些讓人心裏難受甚至上火生病的事情,而這樣的事情經常不是很累的事情,也不是繁瑣困難的事情,而是一些困擾內心的事情。這種困擾內心的事情經常是一些自己不想去做但是又不得不去做的事情,或者是自己內心猶豫不定的事情,或者是讓自己內心愛恨交織的事情,或者是讓人受委屈的事情……總之,這些事情很讓心靈受到折磨,這樣的事情容易造成心病。心病還須心藥醫,隻有把心中的結解開,才能夠把心病解決。

據統計,目前全世界有70%的人死於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心身疾病。今天,危害人們健康最嚴重的疾病已經不再是傳染病等生物學意義上的疾病,而是與心理、環境和與社會相關的心身疾病。世界衛生組織也不斷警告說,心身疾病已成為人類健康的主要威脅。

在醫學上,心理衛生的概念就是指人的心理處於一種健康的狀態。由於消極不良的心理狀態刺激導致生理機能的失調,進而導致生理病變,這便是心身疾病;消極不良的心理狀態刺激導致高級神經活動失調,從而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這便是精神性疾病。心理疾病和精神性疾病統稱心理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這樣為健康定義:一個人隻有在軀體、心理、社會適應和道德4個方麵都健康,才能說是完全健康。於是,社會對於發生在人群中的心理問題格外關注起來。

有關研究機構對幾個大城市的在校學生進行了一次調查,有20%~30%的大、中、小學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衛生問題;另外一項研究表明,98%的城市人渴望增加交流機會。

哈佛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常常直接影響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甚至直接影響到他的某個具體行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有時候心理衛生比生理衛生更加重要。

有一位叫張娟莉的患者慕名找梁醫生看病。診斷桌前,病人把病曆、檢查報告單一一擺在桌麵上。自述:“半年來沒有食欲,幾家醫院檢查後都說是腸胃神經官能症,開的是香砂養胃丸、穀維素之類的藥物,可服藥後沒甚效果。”

梁醫生看她一臉倦容,為她進行了詳細的常規診斷,查閱了檢查報告,和藹地問道:“你近來有過心情不愉快嗎?”“半年前,我母親突然去世精神受挫,之後便不想吃飯,睡覺也不好,整天沒精神,我擔心腸胃生了大病,唯恐不可救治。”

“你是因為失去親人過分悲哀了,需要從根本上消除食欲欠佳的心理因素。”接著,梁醫生給她講了調整心理和飲食習慣的幾點注意事項,她的悲哀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緩解,但對自己吃不下飯、肚子不舒服還是處於緊張害怕之中。梁醫生繼續耐心地和她溝通著,並且講述了一位類似病人的就診情況。

碰巧張娟莉與梁醫生治愈的那位患者相識。她對梁醫生說:“那人我認識,他現在身體很好,就是他介紹我來找您看病的。我連跑幾家醫院也沒遇到有一個醫生能像您這樣給我看病的。聽您這麼一講,我心裏亮堂多了,對治病也有信心了。”

沒過多久,張娟莉身體就有了明顯好轉。當她找到梁醫生表示感謝時,梁醫生告訴她:“醫生有了慈悲之心,才能認真地看病。既要會看身體上的病,也要學會解開病人的心結。這樣才會有好的治療效果。”

哈佛學子認為,不要頭痛醫頭,找出病因才是根本之道。有時候治病不僅僅要針對軀體本身,更要找出致病的根本原因。這樣,身體才能夠得到完全的康複。張娟莉的例子告訴我們,不僅要注意生理衛生,更要注意心理衛生。

從前,有個翰林名叫鄺子元,患有嚴重的心疾。每逢毛病發作的時候,他總是昏昏沉沉,胡言亂語,好像在做夢一樣。

這個毛病讓鄺子元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他的心情越來越壓抑。後來,有人向他推薦說:“真空寺有位善於醫治心疾的老僧,醫術精湛,你不妨請他看看。”

鄺子元接受了這個建議,專程到真空寺去求醫。

老僧聽他說完病狀,就分析道:“施主的病起源於煩惱。有了煩惱,便會產生妄想。妄想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生得突然,滅也突然,禪家稱之為‘覺心’。古人說過:‘不怕念起,隻怕覺遲。’假如你能把妄念驅除幹淨,讓心裏潔淨得像虛空一樣,煩惱又到哪裏去落腳呢?”

鄺子元連連點頭,覺得老僧說得很有道理。

老僧又繼續說道:“你的病根乃是水火不交。得這種病的人,通常都是白天沉迷美色,禪家稱之為‘外感之欲’;夜裏思念美色,禪家稱之為‘內生之欲’。不管是外感之欲還是內生之欲,隻要讓這兩種欲念綢繆染著,就會很快地耗盡人體之精。如果你能與美色一刀兩斷,腎水自然會逐漸自升,上交於心。此外,還有兩種障礙需要克服:一是讀書寫作太投入,以至於廢寢忘食,禪家稱之為‘理障’;二是日常事務太繁忙,以至於思緒紛亂,禪家稱之為‘事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