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想學說服心理學,先懂人心弱點(1)(1 / 3)

什麼是說服心理學

嚴格來說,說服心理學屬於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範疇,是社會心理學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如果要從學術方麵來為本書的讀者介紹說服心理學,讀者可能會感到太過抽象,難以理解。因此,這一節將站在我們對於說服心理學的運用角度,以一個使用者的眼光了解說服心理學的具體內容。

首先,讓我們來看叱吒風雲的互聯網精英馬雲是如何說服別人的。

在互聯網界,阿裏巴巴的首席執行官馬雲的出眾口才是長期被業界廣泛稱道的。

馬雲當年在哈佛大學進行一個有關互聯網未來發展方向的演講時,聽他演講的一千多名互聯網愛好者,在短短的兩個小時內,超過10次為他的精彩演說起立鼓掌,並給予馬雲的演講極高的評價:“馬雲用英語引經據典、旁征博引,用美國人熟悉的實例,完全超越中美國界。”

另外,在與耶魯博士畢業、資深投資人、瑞典國際著名風險投資集團的高級領導蔡崇信洽談合作意向時,馬雲僅僅憑借半個小時的深入交談,即讓蔡崇信說出“馬雲,那邊我不幹了,我一定要到你的阿裏巴巴公司來”這樣的話。並且後來,蔡崇信也確實這麼做了,兩個月之後,蔡崇信就擔任了阿裏巴巴首席運營官一職。

還有更為傳奇的故事,馬雲僅僅用了兩次溝通、每次三分鍾的“超光速”時間,就說服了“互聯網投資皇帝”軟銀的孫正義做出為阿裏巴巴投入2000萬美元的投資的重大舉措,不僅幫助阿裏巴巴廣泛拓展全球業務,甚至還幫助阿裏巴巴在日本和韓國建立合資企業。

從馬雲的說服實例中,我們已經可以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完整地尋找到說服心理學包含的全部內容。

我們說服的對象有哪些人?

很明顯,馬雲說服的對象都是他所從事的行業圈子中的人,他們或多或少地與互聯網界有不同程度的關係。我們生活在這個現代社會中,不是獨立封閉的個體,而是與這個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即使深山寺廟中誦經念佛的僧人,也會下山化緣尋求外界的支持,何況是身處鋼筋水泥的擁擠城市的我們。

說服作為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是我們與這個社會發生關聯的體現之一,因此,它更多地發生在我們所身處的圈子,比如我們的工作圈子和生活圈子,而我們說服的對象,則主要來源於工作圈子和生活圈子的每一個人。

我們如何才能說服這些人?

馬雲在演講時“說服”聽眾們為他起立鼓掌,憑借的是他睿智的外表和極富魅力的個人氣質;馬雲說服職業經理人加入他所在團隊,憑借的是他豐富的行業經驗和紮實的專業知識;馬雲說服風險投資者為阿裏巴巴注入資金,憑借的是他敏銳的商業眼光和獨到的商業理解。他用一個說服者的完美表現,告訴了我們如何才能說服這些人。

“睿智的外表和極富魅力的個人氣質”其實代表了一個人的外在形象。心理學中有一種效應叫做“定型效應”,指的就是一個人獲得的外界對他的評價,與他呈現給外界的個人形象有關,且這個基於個人形象的評價往往持久且深刻,讓這個人從此被認定具有這種標簽,從而被外界定型。馬雲的外在形象使他被外界加上“睿智”、“魅力”這樣的優質標簽,這些優質標簽成為了他說服別人的重要法寶。

因此,要說服別人,首先需要良好的外在形象。

“豐富的行業經驗和紮實的專業知識”代表的則是一個人被信任的程度。一個是“國際風投高管”,一個是“互聯網投資皇帝”,難道他們的智商情商會比馬雲低嗎?可是,他們為什麼還是最終被馬雲說服了呢?那就是因為馬雲獲得了他們的信任。在這個信任危機頻發的社會,能獲得別人的信任就增加了自己成功的籌碼。

獲得說服對象的信任,是說服的另外一個重要基礎。

“敏銳的商業眼光和獨到的商業理解”代表的則是一個人做事的魄力。通常被說服的一方都是猶豫的,也許他自己一直都在做激烈的心理鬥爭——究竟是堅持自我還是聽從對方。在這個時候,隻有說服者拿出魄力,才能幫助被說服者下定決心。馬雲就是用這樣的魄力,才成功地說服了合作夥伴們。

魄力,為你的說服加分。

我們可以利用哪些心理學原理說服別人?

在前麵的分析中,我們已經提到,馬雲使用到了“定型效應”這一心理學原理。

其實,在說服的過程中,心理學原理是無處不在的。總的來說,凡是屬於社會心理學範疇內的心理學原理,均適用於說服。隻是,不同的實際情況,使用的心理學原理不盡相同。具體怎樣將心理學原理運用到說服中,我們將在後麵的章節中為讀者詳細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