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餐桌上,劉老板點了很多的葷菜,王局長遲遲沒有動筷子。這時楊莉就開始說:“劉老板真是盛情,可是王局長和我都是信佛的,初一、十五是要吃齋的。今天是十五,真是不能破戒呀。”
王局長當時很驚喜,忙問:“楊老板也是信佛的?真是緣分呀。”
楊莉很聰明地把手腕上的佛珠露出來,接著說:“家母是信佛的,受她的影響,我也是佛門弟子。”
但是,菜已經上了,飯店不允許無故退菜。楊莉機靈地說:“王局長,我知道有一家素食齋不錯,我在那訂了位子還沒取消,要不跟我一起去吧。”
信佛的人通常都很喜歡去素食齋這樣的地方吃飯。王局長當然也很樂意前往,便欣然答應了。
最後,楊莉和王局長在素食齋因為共同之處談得很投機,關係也拉近了許多,以後楊莉的邀請,王局長都沒有拒絕過。最終楊莉的公司在工程競標中奪了標。
因為楊莉發現了自己與王局長的共同之處,並加以利用,得到了王局長的信賴,從而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在與人交往的時候,也許你禮也到了,情也到了,但就是達不到你想要的目的。而且,比你禮重情誼深的競爭對手還有很多。
事實上,當你使用了“尋找共同之處”的交往技巧之後,你會很容易與對方拉近距離,得到對方的信賴,這種技巧會使你在交往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效。
當對方一旦看到你與他的共同之處,他就會很願意跟你交流與相處,給你與他交往的機會,你可能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成為他的朋友。
因為共同之處,你們在交流中會產生感情上的共鳴,這種共鳴是很深入人心的。那麼你們之間這種朋友的關係就會更近一步,甚至會把你視為知己。知己之間,如果有事相求,他必然會放在心上,盡心盡力地幫助你。
或許,你不曾與對方有共同之處,所謂的共同之處是你製造出來的,這樣看起來有著欺騙的性質在裏麵,其實不然。
當對方把你看成“自己人”的時候,為了這份情感,你應該培養自己與他的真正的共同之處。這樣才不會枉費別人對你的信任和親近。
讓對方意識到你與其的共同點是自然的、是巧合的,最好不要牽強。你們之間就共同點之間的探討是有價值的,有深度的。讓對方看到你深厚的內涵與底蘊。在你們的共同之處上,讓你獨特的魅力和風格深深地吸引他。
找到你與對方的共同之處是交往中首先要做到的,你可以通過向對方周圍的人打聽對方的興趣愛好,提前研究對方的喜好。
如果自己與對方有共同之處更好,如果沒有就需要培養、等待機會,然後通過共同之處取得客戶的信任與好感。
寧欣是一位售樓小姐,偶然的機會她結識了一位潛在的客戶,這位客戶對小型別墅很感興趣。寧欣意識到這位客戶很有錢,而且品位極高。雖然寧欣極力地向客戶推薦,又留了名片給他,可是這位客戶一直沒有回複。
經過多方打聽,寧欣得知這個客戶酷愛網球。寧欣就了解了一些網球的知識,並報了網球速成班。當寧欣學得差不多的時候,給那位客戶打電話告訴他“無意間發現一家環境特別好的網球場”,還透露自己的網球打得不錯。
當時,並沒有什麼效果。後來的一個周末,客戶打來電話約寧欣去打網球。因為他的球友出國了,就想起了寧欣。最終在一段時間的打網球交往中,客戶主動跟寧欣簽下了購買合同。
此外,你也可以多留心對方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習慣、注意聆聽對方的語言,或者分析對方的性格特點,從中尋找你與他的共同之處。
你也可以通過觀察對方的打扮、表情、行為舉止,以判斷他的生活狀態、精神層麵、興趣喜好。你也可以跟他探討一些問題,比如探討他的品位,探討他的人生。從精細的觀察、探討中,你就會尋找到你們的共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