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鋒芒是非常紮眼的,會讓許多心胸狹窄的人受不了。一些急於顯露才能和實力,處處張揚的人,往往會給自己的發展埋下隱患;而一些善於掩飾自己的人,卻往往能抓住時機。做人高手總是牢記鋒芒之害,深知樹大招風的道理,所以會隱藏自己的真正厲害之處,凡事不張狂不外露,這是有效地保護自己的底線。
第一節 把握露與不露的分寸
你不露鋒芒,可能永遠得不到重任;你鋒芒太露卻又易招人陷害,雖容易取得暫時的成功,卻為自己掘好了墳墓。所以才華顯露要適可而止。初入社會時,朋友會告訴你:“一定要鋒芒畢露,這樣才能在同輩中脫穎而出,是千裏馬就應該跑在最前頭!”同時長者也會告誡你:“年輕人切忌鋒芒太盛,‘直木先伐’,所以應當藏而不露!”其實這兩種說法都走了極端,如果你能學會儒家的中庸之道,半藏半露會讓你更加出色。或許你有別人不具有的特殊才能,甚至還有經天緯地之才,但剛剛進入一個新的工作環境,沒有人了解你,領導看你就像一張白紙,文章做得怎麼樣就看你的發揮了。
因此,從這個角度上講,要想懷才而遇,就必須才華外露。不露,就沒人知道你有這種才能;領導不了解你,也就沒法重用你、提拔你。如果你把自己的能力一直隱藏起來,時間一久,領導就會認為你是無能之輩,不再理你了。“露”還要看你的領導是怎樣的人。上司開明,他會因你外露的才能而重用你。如果你在嫉賢妒能的領導麵前“露”起來沒完,就要走背運了。有些領導不願意把風采和才華俱勝於己的人留在身邊,因為他們要防著不讓人取而代之,在這樣的領導麵前亂露而走背運的例子從古至今比比皆是。
中國還有句俗語,叫做“出頭的椽子先爛”,說的正是為人不可太露的道理,《莊子》中的“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挺拔的樹木容易被伐木者看中,甘甜的井水最容易被喝光。才華橫溢、鋒芒畢露的人也最容易受到傷害。因此,作為一個人,尤其是作為一個有才華的人,要把握好露與不露的分寸,既有效地保護自我,又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不僅要戰勝盲目驕傲自大的病態心理,凡事不要太張狂太咄咄逼人,更要養成謙虛讓人的美德。當你誌得意滿時,切不可趾高氣揚,目空一切,不可一世,這樣你才不會被別人當靶子打。所以,無論你有怎樣出眾的才智,也一定要謹記: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還是收斂起鋒芒、掩飾起才華最為明智。
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一些自視頗高的人,他們銳氣旺盛,處世不留餘地,辦事咄咄逼人。他們雖然也有充沛的精力,很高的熱情,也有一定的才能,但這種人卻往往過於天真,沒有把握好露與不露的關係。有一位分配到某單位的大學生,他從下車間開始,就對單位的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順,未到一個月,他就給單位領導寫了洋洋萬言的意見書,上至單位領導的工作作風與方法,下至單位職工的福利,他一一綜列了現存的問題與弊端,提出了周詳的改進意見。他被單位的某些掌握實權的領導視為狂妄、驕傲乃至神經病,不僅沒有采納他的意見,還借別的理由將他退回學校再作分配。兩年之內,他因同樣的情況,換了好幾個單位,而且一個比一個更不如意,他牢騷更甚,意見更多。
此人作為鋒芒畢露的典型,在新的人際交往圈子中未能處理好包括上下級在內的各種關係,加上在工作上又不注意講究策略與方式,結果不僅妨礙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的才能,還招來了妒忌和排斥。這種人就是看不到社會的複雜性,把社會看得過於簡單和理想化,而且不知道及時改變自己的思想,因而,他們往往不是因為鋒芒畢露走向成功,卻極易因屢受挫折而一蹶不振。鋒芒太露而惹禍上身的典型在舊時是為人臣者功高震主。打江山時,各路英雄彙聚一個麾下,鋒芒畢露,一個比一個有能耐。主子當然需要借這些人的才能實現自己{L-End}圖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這些虎將功臣的才華不會隨之消失,這時他們的才能成了皇帝的心病,讓他感到威脅,所以屢屢有開國初期濫殺功臣之事,所謂“殺驢”是也。韓信被殺,明太祖火燒慶功樓,無不如此。
大家讀過《三國演義》後可能注意到,劉備死後,諸葛亮好像沒有大的作為了,不像劉備在世時那樣運籌帷幄,鋒芒畢露了。在劉備這樣的明君手下,諸葛亮是不用擔心受猜忌的,並且劉備也離不開他,因此他可以盡力發揮自己的才華。劉備死後,阿鬥即位。劉備當著群臣的麵說:“如果這小子可以輔助,就好好扶助他;如果他不是當君主的材料,你就自立為君算了。”諸葛亮頓時冒了虛汗,手足無措,哭著跪拜於地說:“臣怎麼能不竭盡全力,盡忠貞之節,一直到死而不鬆懈呢?”說完,叩頭流血。劉備再仁義,也不至於把國家讓給諸葛亮,他說讓諸葛亮為君,怎麼知道沒有殺他的心思呢?
因此,諸葛亮一方麵行事謹慎,鞠躬盡瘁,一方麵則常年征戰在外,以防授人“挾製”的把柄。而且他鋒芒大為收斂,故意顯示自己老而無用,以免禍及自身。這是韜晦之計,收斂鋒芒是諸葛亮的大聰明。鋒芒是非常紮眼的,會讓許多心胸狹窄的人受不了。一些急於顯露自己才能和實力,處處張揚自己的人,往往會“出師未捷身先死”,而一些善於掩飾自己的人,卻往往能抓住時機,一舉成功。含蓄節製乃生存與製勝的法寶,其中的分寸需要你在為人處世中慢慢修煉。
第二節 把別人的秘密揣在心底
“知淵中魚者不祥”,看透了別人的心意,有時反而會招禍,保持常態,不動聲色,是一種自我保全之策。
魏王的異母兄弟信陵君,在當時名列“四公子”之一,知名度極高,因仰慕信陵君之名而前往的門客,達3000人之多。有一天,信陵君正和魏王在宮中下棋消遣,忽然接到報告,說是北方國境升起了狼煙,可能是敵人來襲的信號。魏王一聽到這個消息,立刻放下棋子,打算召集群臣共商應敵事宜。坐在一旁的信陵君,不慌不忙地阻止魏王,說道:“先別著急,或許是鄰國君主圍獵,我們的邊境哨兵一時看錯,誤以為敵人來襲,所以升起煙火,以示警戒。”過了一會兒,又有報告說,剛才升起狼煙報告敵人來襲,是錯誤的,事實上是鄰國君主在打獵。於是魏王很驚訝地問信陵君:“你怎麼知道這件事情?”信陵君很得意地回答:“我在鄰國布有眼線,所以早就知道鄰國君王今天會去打獵。”從此,魏王對信陵君逐漸地疏遠了。後來,信陵君受到別人的誣陷,失去了魏王的信賴,晚年沉溺於酒色,終致病死。
任何人知道了別人都不曉得的事,難免會產生一種優越感,對於這種旁人不及的優點,我們必須隱藏起來,以免招禍,像信陵君這樣知名的大政治家,因一時不知收斂而導致終身遺憾,豈不可惜?還有一段和信陵君情形剛好相反的故事。齊國一位名叫隰斯彌的官員,住宅正巧和齊國權貴田常的官邸相鄰。田常為人深具野心,後來欺君叛國,挾持君王,自任宰相執掌大權。隰斯彌雖然懷疑田常居心叵測,不過依然保持常態,絲毫不露聲色。一天,隰斯彌前往田常府第進行禮節性的拜訪,以{L-End}表示敬意。田常依照常禮接待他之後,破例帶他到邸中的高樓上觀賞風光。隰斯彌站在高樓上向四麵張望,東、西、北三麵的景致都能夠一覽無遺,惟獨南麵視線被隰斯彌院中的大樹所阻礙,於是隰斯彌明白了田常帶他上高樓的用意。
隰斯彌回到家中,立刻命人砍掉那棵阻礙視線的大樹。正當工人開始砍伐大樹的時候,隰斯彌突然又命令工人立刻停止砍樹。家人感覺奇怪,於是請問究竟。隰斯彌回答道:“俗話說‘知淵中魚者不祥’,意思就是能看透別人的秘密,並不是好事。現在田常正在{L-End}圖謀大事,就怕別人看穿他的意{L-End}圖,如果我按照田常的暗示,砍掉那棵樹,隻會讓田常感覺我機智過人,對我自身的安危有害而無益。不砍樹的話,他頂多對我有些埋怨,嫌我不能善解人意,但還不致招來殺身大禍,所以,我還是裝著不明不白,以求保全性命。”
這一段故事告訴我們,知道得太多會惹禍,這也是中國古代聰明人的一種明哲保身之策。現代的人心透視術也正要注意此點,不要讓對方發覺你已經知道了他的秘密,否則完全失去了透視人心的意義。不過,如果故意要使對方知道你能看穿他心意的話,當然就不在此限之內。辛苦得到的透視人心武器,究竟應該如何運用?這要視各人的立場來決定。例如:對方自以為得意的事情,我們要盡量加以讚揚;對方有可恥事情的時候,要忘掉不提。“站在對方立場來考慮”的人心透視法,這個方法同時也能適用於透視對方之後的下一步對策。這種方法說得更明白一點,就是在不使對方洞察你的意{L-End}圖的情況下,讓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自己去體會、認識。這其間的技巧,就在於從旁策動,使對方以為自己原來就打算這樣做,絲毫也沒有發覺自己正為他人所左右著!
總而言之,當自己看穿了對方的心意之後,千萬不要露出破綻,要讓一切計劃進行得很自然,這樣才能使你的策略實行得圓滿順利。
第三節 掩藏喜怒,不給人可乘之機
“深藏不露”,是用以控製對手的一種重要方法。如果你的喜怒哀樂{L-End}表達失當,有時會惹來無端之禍。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隱藏起來,以免被人看破弱點,予人以可乘之機。要把喜怒哀樂藏在口袋裏,別輕易拿出來給別人看。換句話說,不輕易{L-End}表露自己的觀點、見解和喜怒哀樂,被稱為“深藏不露”,這是用以控製對手的一種重要方法。有些人喜歡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隱藏起來,不讓別人窺出自己的底細和實力,這樣對手就難以鑽空子了,否則就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實麵目。依附於曹操之下的劉備,也從來沒有放棄過自己的理想。曹操{L-End}表麵上看重劉備,暗地裏也在防備他。因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卻不甘心做傀儡,就寫了一封密詔,讓董貴人縫在衣帶裏麵偷偷地交給他父親董承,請他設法除掉曹操。董承接到衣帶中的密詔,就約了他的幾個親信,商量怎樣除掉曹操。他們覺得自己力量不夠,認為劉備是皇室的後代,就想叫劉備一起幹。
劉備同意了。沒多久,曹操邀請劉備去喝酒。
曹操拿起酒杯,說:“您看現在那麼多人在爭天下,有幾個算得上英雄呢?”
劉備說:“袁紹號稱擁兵百萬,有良將數十人,可稱得上英雄。”
曹操笑言:“袁紹剛愎自用,有雄心而無進取之心,稱不上英雄。”
劉備又說:“公孫瓚固守遼東;劉{L-End}表坐擁荊州,雄踞一方,應該算得上英雄。”
曹操又說:“此二人雖有根據地,但胸無大誌,更不能稱做英雄。”
劉備又說:“孫策、孫權偏安東吳之地,又有傳國玉璽,能稱得上英雄了吧?”
曹操搖搖頭說:“偏安東吳,不在中原地區,隻能稱得上一方豪傑,算不上英雄。”
劉備謙虛地說:“那麼我也說不上來了。”
曹操麵露笑容,從容地對劉備說:“依我看,當代的天下英雄,隻有將軍和我曹操兩個人。像袁紹這號人,算不上什麼。”
劉備為了跟董承同謀的事,心裏正在七上八下,聽到曹操這句話,大吃一驚,身子打了一個寒戰,連手裏的筷子也掉了下來。就在這節骨眼上,天邊閃過一道電光,接著就豁喇喇響起一聲響雷。劉備一麵低下身子拾筷子,一麵說:“聖人說‘遇到迅雷暴風,改變臉色’。的確是這樣。”就這樣,他總算把心慌的神情掩飾過去,沒有讓曹操看出破綻。因此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你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災禍,必須嚴守“深藏不露”的原則,也就是說,不亂發議論,不顯露你的企{L-End}圖,好讓人對你“視而不見”,那麼就可以把危險降到最低程度。
曾國藩的處世,深諳龍蛇屈伸之道。曾國藩不僅自己常常檢點自己的言行是否{L-End}表現欲太強,而且對其僚屬有這一傾向的人也及時教誨。曾國藩做兩江總督時,李鴻裔來到他的幕府中。曾國藩特別鍾愛他,對他像兒子一樣看待。
一天,李鴻裔翻看茶桌上的文本,看到一首詩,是某位老儒所寫的。這老儒,即是所說的十個聖賢中的一個。詩文後邊寫有這樣一段:“使吾置於妙曼娥眉之側,問吾動好色之心否乎?曰不動。又使吾置於紅藍大頂之旁,問吾動高爵厚祿之心否乎?曰不動。”李鴻裔看到這裏,拿起筆在上麵戲題道:“妙曼娥眉側,紅藍大頂旁,爾心都不動,隻想見中堂。”寫完,扔下筆就出去了。曾國藩看到了所題的文字,就費了很大的周折把李鴻裔找了回來,然後指著李鴻裔所寫的對他說:“這些人都是些欺世盜名之流,言行一定不能坦白如一,我也是知道的。然而他們所以能夠獲得豐厚的資本,正是靠的這個虛名。現在你一定要揭露它,使他失去了衣食的來源,那他對你的仇恨,豈是平常言語之間的仇怨可比的,殺身滅族的大禍,隱伏在這裏邊了。”
李鴻裔很敬畏地接受了教誨,從這以後便深深地收斂自己,不再敢大言放肆了。無論何人,多多少少都練就了察言觀色的本事,他們會根據你的喜怒哀樂來調整和你相處的方式,並進而順著你的喜怒哀樂來為自己謀取利益。你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意誌受到別人的掌控。如果你的喜怒哀樂{L-End}表達失當,有時會惹來無端之禍。因此,高明的掌權者一般都不隨便{L-End}表現這些情緒,以免被人看破弱點,予人以可乘之機。
第四節 學會藏身,時機到了再出頭
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鳥噬人的法術。所以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才有勝任重負的力量。
一般說來,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惡機巧的,而胸懷大誌的人,要達到自己的目的,沒有機巧權變,又絕對不行,尤其當他所處的環境並不盡如人意,那就更要既弄機巧權變,又不能為人所厭惡,所以就有了鷹立虎行如睡似病,藏巧用晦的各種做人的方法。唐初的重臣李勣,本是李密的部下,後隨故主投於李淵父子的麾下。此時天下大勢已趨明朗。李勣懂得隻有取得李淵父子的絕對信任才有前途,於是他把“東至於海,南至於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的所據郡縣土地人口{L-End}圖派人送到關中,當著李淵的麵獻給李密,說既然李密已決心投降,那我所據有土地人口就應隨主人歸降,由主人獻出去,否則自獻就是自為己功、以邀富貴而屬“利主之敗”的不道德行為。
李淵在一旁聽了,十分感慨,認為李勣能如此盡忠故主,必是一個忠臣。李勣歸唐後,很快得到了李淵的重用。但是李密降唐後又反唐,事未成而“伏誅”。按理說,一般的人到了這個時候,避嫌猶恐過晚,但李勣卻公然上書,奏請由他去收葬李密——惟其“公然”,才更添其“高風亮節”,假設偷偷摸摸,則可能會產生相反的效果。{L-End}表麵看這似乎有礙於唐天子的麵子,是李勣的一種愚忠,實際上李勣卻早已料到這一舉動將收到同以前獻土地人口同樣的神效。果然“朝野義士”公推他是仁至義盡的君子。
從此李勣更得朝廷推重,恩及三世。李勣取的是一種“負負得正”的心理效應,迎合了人們一般不信任直接對己的甜言蜜語,而相信他與別人相處時{L-End}表現出來的品質——即側麵觀察的結果,李勣的做法看似直中之直,實則大有深意,是“藏巧於拙”做人成功的典型。李白有一句耐人尋味的詩,叫“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則揭示了另一意義上的葆藏用晦的做人法。這是指在一些特殊的場合中,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龍沉潭那樣的伸屈變化之胸懷,讓人難於預測,而自己則可在其間從容行事。元末,朱元璋在攻占了南京後,因為群雄並峙,為了避免因嶄露頭角而成為眾矢之的,他采用老儒朱升的建議,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贏得了各個擊破的時間與力量,在眾人的眼皮底下暗度陳倉,最後吞並群雄當上了大明皇帝。事成於密,敗於疏,能做到在眾人的眼皮底下暗度陳倉,乃是做人的上乘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