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底線一鋒芒太露,往往會刺傷人(2 / 3)

第五節 賣弄本事的人是愚蠢的

智慧的人都知道藏而不露,有了一點點本事就喜歡賣弄的人是愚蠢的。千萬不要恃才傲物,在人前顯示和賣弄自己的一點兒雕蟲小技。否則,必將作繭自縛,甚至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聰明人首先要學會保全自己。一群猴子住在江邊的一座山上。這座山飛瀑流泉,樹木繁茂,風景十分秀麗。有一天,吳王帶著隨從乘船在江上遊玩。當他在江兩岸的奇山異峰中發現這風景秀麗的猴山時,感到異常興奮。吳王令隨從在猴山腳下的江邊泊船,他要帶領他們下船登山。

山上的猴子們往日的平和與寧靜,突然被這麼多上山來的人打破了。它們嚇得驚惶失措四下逃走,躲進荊棘深處不敢出來。一隻猴子卻與眾不同,它從容自得地停留在原地,一會兒抓耳撓腮,一會兒手舞足蹈,滿不在乎地在吳王麵前賣弄著它的靈巧。吳王用箭射它,這隻猴子並不害怕,吳王射過去的箭都被它敏捷地抓住了。吳王有些氣惱,便命令隨從們一起去追射這隻猴子。麵對這麼多人射過去的箭,猴子難以招架,當即被亂箭射死。這個猴子,倚仗自己的靈巧,不顧場合地賣弄自己,以至於就這樣丟掉了自己的性命。作人應以此為戒,千萬不要恃才傲物,在人前顯示和賣弄自己的一點兒雕蟲小技。

否則,必將作繭自縛,甚至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隨著秦統一戰爭的不斷勝利,呂不韋的權勢也一天比一天大,甚至蓋過了秦國的君主秦始皇。秦始皇親政後,說呂不韋私通叛黨,免除了呂不韋的相國之職,讓他去河南就職。呂不韋到了河南之後,河南就變成了政治、經濟、外交,甚至是文化中心。各國使節或是來訪大臣到鹹陽之前,都會先到呂不韋那裏停留議事,到達鹹陽見秦始皇時,所提出的往往是在呂不韋那裏得到的結論。在鹹陽的大臣遇有重大問題和疑難事件,也會和呂不韋書麵往來商議,甚至親自跑到河南求教。

秦始皇聞知,心中越發擔心了。誰知呂不韋一點沒有收斂的跡象,他召集門客吟詩著作,議論時事,儼然成了首腦。呂不韋的門客到處遊走,希望為他重新選一個主人。也有的國君,極力要求呂不韋到他們的國家擔任重要的官職。呂不韋仗著這些越來越大膽了,還企{L-End}圖利用這個有利條件再次發家。這次秦王終於忍不住了,他不能坐視呂不韋的風頭蓋過自己,也無法容忍呂不韋對他的權威提出挑戰。秦始皇送給呂不韋一封信,信上寫道:“你對秦國有什麼功勞,秦國要封你河南十萬戶?你與秦是什麼親屬關係,可以稱為‘仲父’?你和你的家屬還是滾回到蜀地去吧。”

呂不韋已經年邁,怎麼能夠走到四川呢?呂不韋知道事情已不可挽回,便飲鴆而亡。呂不韋的悲劇就在於他超越了做人的界限,他聲勢顯赫,“傲”字當頭,給秦皇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從這個層麵來說,呂不韋的悲劇不可避免。智慧的人都知道藏而不露,有了一點點本事就喜歡賣弄的人是愚蠢的。在職場上,這種人往往會狂妄自大,樹敵太多,與同事之間不能水乳交融地相處,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在語言{L-End}表達、行為舉止上鋒芒太露,以至影響到他人。這種鋒芒好比額頭上長出來的角,如果你不想辦法自己磨平,時間久了必會被人折斷,那時候,你受的傷就重了。

第六節 得意時,心張揚神不張揚

有些人總認為自己高人一等,事事比別人強。於是,他們就總喜歡把得意掛在嘴上,逢人便誇耀自己如何如何能幹,如何如何富有,完全不顧及別人的感受,總以為這樣就能得到別人的敬佩與欣賞。而事實上,別人並不願意聽你的得意之事,自我誇耀效果往往適得其反。一位女士,她的女兒從劍橋畢業回國之後,在一家外企金融機構任職,每月上萬元薪水。這位女士非常自豪,她麵對親朋好友時,言必稱女兒的風光,語必道女兒的薪俸。慢慢的,她發現親朋好友都在疏遠她,不願和她交往、聊天了。她非常痛苦。

女兒知道這種情況後,就極力勸導母親,說總誇自己的女兒,突出自家好,人家會有什麼感受,人家當然不會理你了。女兒的話在情在理。可見在敘述自我時,要防止大談自己的得意之事,過分突出自己,切勿使其他人心理失衡,產生不快,以至影響了相互之間的關係。

一般來說,失意的人較少有攻擊性,但別以為他們隻是如此。聽你談論了你的得意後,他們普遍會有一種心理——惱恨。這是一種藏到心底深處的對你的不滿。你說得唾沫橫飛,不知不覺已在失意者心中埋下了一顆仇恨的炸彈。失意者對你的懷恨不會立即顯現出來,但他會透過各種方式來泄恨,例如說你壞話,扯你後腿,故意與你為敵,而最明顯的則是疏遠你,避免和你碰麵,以免再見到你,於是你不知不覺就失去了一個朋友。隨意自誇、口無遮攔幾乎是驕傲自滿者的通病。這種致命的弱點不僅暴露了自己的內心情感和意{L-End}圖,而且會使很多人心懷不滿或惱恨不已。試想,如果別人的不舒坦是因你而起的,你還會得到好處嗎?所以說,人應該把自己高人一等的某些東西適當地隱藏起來,這不僅僅是一個人的修養問題,心氣太傲了,真的容易吃大虧。

英格麗·褒曼在獲得了兩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後,又因在《東方快車謀殺案》中的精湛演技獲得最佳女配角獎。然而,在她領獎時,她不停地讚揚與她角逐最佳女配角獎的弗淪汀娜·克蒂斯,認為真正獲獎的應該是這位落選者,並由衷地說:“原諒我,弗淪汀娜,我事先並沒有打算獲獎。”褒曼作為獲獎者,沒有大談特談自己的成就與輝煌,而是對自己的競爭對手推崇備至,極力維護了落選對手的麵子。無論誰是這位對手,都會非常感激褒曼,會把她當做知心的朋友。一個人能在獲得榮譽的時刻,如此善待競爭的對手,如此與競爭者貼心,實在是一種文明典雅的風度。以上的事例告訴我們,人際交往中,你的一言一行都要考慮對方的感受,學會安撫對方的心靈,不可以由於自己的原因使對方心理失去平衡,給對方造成傷害。與此同時,自己也會因此而安然自得,有一個好心情。然而,{L-End}表現自己是人的天性。明知不可談得意之事,但卻要情不自禁地大談特談,這是比較麻煩的事。所以,完全不談得意之事當然不可能,但同樣是談得意之事,不妨談得藝術一點。至少在別人未談得意之事之前,自己也不要談。也就是說,單方麵大談得意之事很不明智,如果先讓對方發{L-End}表得意演講,那種壞印象也就淡薄了。

所以,聰明的人總先讓著對方:“您的見聞廣博,您先談一談吧!”促使對方發{L-End}表得意之事,然後若無其事地說:“我也知道這樣的事。”如此這般地穿插自己的得意之事,那效果就會好得多。

第七節 “蠢鈍”一些,更易得人心

如果一個人{L-End}表現得完美無缺,反而會降低他在別人心目中的信任度。

因此,聰明的部屬總會想方設法掩飾自己的實力,以假裝的愚笨來反襯領導的高明,力{L-End}圖以此獲得領導的青睞與賞識。一個非常著名的心理學教授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他把四段情節類似的訪談錄像分別放給他要測試的對象:

第一段錄像上接受主持人訪談的是個非常優秀的成功人士,他在自己所從事的領域裏取得了很輝煌的成就。在接受主持人采訪時,他的態度非常自然,談吐不俗,{L-End}表現得非常有自信,沒有一點羞澀的{L-End}表情,他的精彩{L-End}表現,不時地贏得台下觀眾的陣陣掌聲。

第二段錄像上接受主持人訪談的也是個非常優秀的成功人士,不過他在台上的{L-End}表現略有些羞澀,在主持人向觀眾介紹他所取得的成就時,他{L-End}表現得非常緊張,竟把桌上的咖啡杯碰倒了,咖啡還將主持人的褲子淋濕了。

第三段錄像上接受主持人訪談的是個非常普通的人,他不像上麵兩位成功人士那樣有著不俗的成績,整個采訪過程中,他雖然不太緊張,但也沒有什麼吸引人的發言,一點也不出彩。

第四段錄像上接受主持人訪談的和第三段錄像中所放的一樣,也是個很普通的人,在采訪的過程中,他{L-End}表現得非常緊張,和第二段錄像中一樣,他也把身邊的咖啡杯弄倒了,淋濕了主持人的衣服。教授給他的測試對象放完這四段錄像,讓他們從上麵的這四個人中選出一位他們最喜歡的,選出一位他們最不喜歡的。

想知道測試的結果嗎?最不受被測試者們喜歡的當然是第四段錄像中的那位先生了,幾乎所有的被測試者都選擇了他,可奇怪的是,被測試者們最喜歡的不是第一段錄像中的那位成功人士,而是第二段錄像中打翻了咖啡杯的那位,有95%的被測試者選擇了他。這個試驗也恰恰驗證了教授的一個理論,就是對於那些取得過突出成就的人來說,“愚鈍”一些,反而會讓人們從心裏感覺到他很真誠,值得信任;而如果一個人{L-End}表現得完美無缺,人們從外麵看不到他的缺點,反而會覺得他有些不真實。任何領導都有獲得威信的需要,不希望部屬超過並取代自己。因而,聰明的部屬總會想方設法掩飾自己的實力,以假裝的愚笨來反襯領導的高明,力{L-End}圖以此獲得領導的青睞與賞識。當領導闡述某種觀點後,他會裝出恍然大悟的樣子,並且帶頭叫好;當他對某項工作有了好的可行的辦法後,不是直接闡發意見,而是在私下裏或用暗示等辦法及時告知領導。

久而久之,盡管在群眾中形象不佳,有點“弱智”,但領導卻倍加欣賞,對其情有獨鍾。在更多的時候,上司需要提拔那些忠誠可靠但{L-End}表現可能並不是那麼出眾的下屬,因為他認為這更有利於他的事業。

第八節 伏藏的最高境界——藏巧

樹大招風。在大功重賞麵前,或身居高位之後,更要善於“藏巧”,切莫鋒芒太露,妄自尊大,以免功高震主,引火燒身。由於事物的複雜多樣,環境的不斷變異,在某些時候,利與弊會不知不覺地轉換。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隨時保持清醒的頭腦,注意了解自己,掌握對方和周圍的環境,掂量自己的利和弊,而不是一味地以一般的經驗辦事。“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也就是說,善於伏藏是致勝的關鍵。一個不懂得伏藏的人,即使能力再強、智商再高也難以戰勝對手,甚至還會招來禍殃。而伏藏又可分為兩層:一是藏拙,這是一般意義上的伏藏,也是最常用的。藏住自己的弱點,不給對方可乘之機;而另一種,也是更高明的——“藏巧”。下麵這兩個故事就是“藏巧”的範例。

戰國末期,秦國老將王翦率領六十萬秦軍討伐楚國,秦始皇親自到灞上為王翦大軍送行,王翦向秦始皇提出了一個要求,請求秦始皇賞賜給他大量土地宅院和園林。

秦始皇不明白王翦的意思,不以為然地說:“老將軍隻管領兵打仗吧,哪裏用得著為貧窮擔憂呢?”

王翦回答說:“當國王的大將,往往立下了赫赫戰功,卻得不到封侯。因此,趁著大王還寵信我的時候,請示大王賞給我良田美宅,好作為我的子孫的家產。”

秦始皇聽後覺得這點要求微不足道,便一笑了之。王翦帶領軍隊先進函穀關,心裏還惦記著地產的事,接連幾次派人向秦始皇提出賞賜地產的要求。

王翦手下的將領們見他率兵打仗還戀戀不忘田宅,覺得不可思議,便問他說:“將軍如此三番五次地懇請田宅,不是做得太過分了嗎?”

王翦答道:“不過分,秦王這個人生性好猜疑,不信任人,現在他把秦國的軍隊全部讓我統領,我不借此機會多要求些田宅,為子孫們今後自立做些打算,難道還要眼看他身居朝廷而懷疑我有二心嗎?”

第二年,王翦率領的軍隊攻下了楚國,秦始皇十分高興,滿足了王翦的請求,賞給他不少良田美宅、園林湖池,將他封為武成侯。保存你的能量是一種藏巧。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才不可露盡,力不可使盡。即使有知識,也應適當保留,這樣,你會加倍地完善。漢高祖時,呂後采用蕭何之計,謀殺了韓信。高祖正帶兵征剿叛軍,聞訊後派使者還朝,封蕭何為相國,加賜五千戶,再令五百士卒、一名都衛做相國的護衛。百官都向蕭何祝賀,隻有陳平{L-End}表示擔心,暗地裏對蕭何說:“大禍由現在開始了。皇上在外作戰,您掌管朝政。您沒有冒著箭雨滾石的危險,皇上卻增加您的俸祿和護衛,這並非{L-End}表示寵信。如今淮陰侯(韓信)謀反被誅,皇上心有餘悸,他也有懷疑您的心理。我勸您辭掉封賞,拿出所有家產去輔助作戰,這才能打消皇上的疑慮。”

一語驚醒夢中人。蕭何依計而行,變賣家產犒軍,高祖果然高興,疑慮頓減。這年秋天,黥布謀反,高祖禦駕親征,此間派遣使者數次打聽蕭何的情況。回報說:“正如上次那樣,相國正鼓勵百姓拿出家產輔助軍隊征戰呢。”

這時有個門客對蕭何說:“您不久就會被滅族了!您身居高位,功勞第一,便不可再得到皇上的恩寵。可是自您進入關中,一直得到百姓擁護,如今已有十多年了,皇上數次派人問及您的原因,是害怕您受到關中百姓的擁戴。現在您何不多買田地,少撫恤百姓,來自損名聲呢?皇上必定會因此而心安的。”

蕭何認為有理,又依此計行事。高祖得勝回朝,有百姓攔路控訴相國。高祖不但沒有生氣,反而高興異常,也沒對蕭何進行任何處分。永遠保存一些應變的能力。適時救助比全力以赴更值得珍貴。深謀遠慮的人總能穩妥地駕馭航向。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亦可以相信這一辛辣的謬誤:一半多於全部。

第九節 不露聲色,明裝熊種暗使勁

不露聲色,明裝熊種暗使勁,是一種極為高明的手段。它既能有效地隱藏自己的真實意{L-End}圖,又能出人意料地獲得成功。宋仁宗時的副宰相王曾就是深諳此道的智者。與王曾同朝的宰相丁謂有兩大絕招。一個絕招是把仁宗孤立起來,不讓他和其他的臣僚接近。文武百官隻能在正式朝會時見到仁宗,朝會一散,各自回家,誰也不準單獨留下來和皇上交談。第二個絕招是排除異己。凡是稍有頭腦,不附和丁謂的執政大臣,丁謂一律把他從朝中趕走。丁謂則高踞於權勢的頂峰,自以為穩如泰山,可以高枕無憂。副宰相王曾,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他整天裝做迷迷糊糊的憨厚樣子。在宰相丁謂麵前總是唯唯諾諾,從不發{L-End}表與丁謂不同的意見,朝會散後,他也從不打算撇開丁謂去單獨謁見皇上。日子久了,丁謂對他越來越放心,以至毫無戒備。

一天,王曾哭哭啼啼地向丁謂說:“我有一件家事不好辦,很傷心。”丁謂關心地問他啥事為難。

他撒謊說:“我從小失去父母,全靠姐姐撫養,得以長大成人,恩情有如父母。老姐姐年已80,隻有一個獨生子,在部隊裏當兵。身體弱,受不了當兵的苦。被軍校打過好幾次屁股。姐姐多次向我哭泣,求我設法免除外甥的兵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