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底線一鋒芒太露,往往會刺傷人(3 / 3)

丁謂說:“這事很容易辦吧!你朝會後單獨向皇上奏明,隻要皇上一點頭,不就成了?”

王曾說:“我身居執政大臣之位,怎敢為私事去麻煩皇上呢?”

丁謂笑著說:“你別書生氣了,這有什麼不可以的?”

王曾裝做猶豫不決的樣子囁嚅地說:“我不便為個外甥的小事而擅自留身……”

丁謂爽快地回答他:“沒關係,你可以留身。”

王曾聽了,非常感激,而且還滴了幾點眼淚。可是幾次朝會散後,仍不曾看到王曾留身求情。

丁謂又問王曾:“你外甥的問題解決了嗎?”

王曾搖搖頭,裝做很難過的樣子:“姐姐總向我嘮叨,沒完沒了的。我也不好受……”說著說著,又要哭了。

丁謂這時不知是真起了同情心,還是想借此施恩,{L-End}表示對王曾的關心,竟一再動員王曾明天朝會後獨自留身,向皇上奏明外甥的困難,請求皇上免除外甥的兵役。第二天大清早,文武百官朝見仁宗和劉太後以後,各自打馬回家,隻有副宰相王曾請求留身,單獨向皇上奏事。宰相丁謂當即批準他的請求,把他帶到太後和仁宗麵前,自己退了下去。但是他還是不太放心,便守在閣門外不走,想打聽王曾究竟向皇上講了一些什麼話。王曾一見太後和仁宗,便充分揭發了丁謂的種種罪惡,一邊說,一邊從衣袖裏拿出一大疊書麵材料,都是丁謂的罪證,王曾早就準備好了的,今天一件件當麵呈給劉太後和宋仁宗。太後和仁宗聽了王曾的揭發,大吃一驚。

劉太後氣得五內生煙,下決心要除掉丁謂。至於仁宗呢?他早就嫉恨丁謂專權跋扈。隻是丁謂深得太後的寵信,使他投鼠忌器,不敢出手。今天和王曾溝通了思想,又得到太後的支持,自然更不會手軟。王曾在太後和仁宗麵前談了一個上午,直談到吃午飯的時候還沒完。丁謂等在閣門外,見王曾很久不出來,揣知王曾絕不是談什麼外甥服兵役的問題,一定是談軍國大政。他做賊心虛,急得頓腳揪耳朵,一個勁地自怨自艾:“上當了!”“太晚了!”“來不及了!”當王曾來到閣門外遇見丁謂時,丁謂惡狠狠地瞪了王曾一眼,王曾向他拱手致意,他不睬不理,怒氣衝衝地走了。但丁謂已沒法逃脫遠竄崖州的厄運。

飛揚跋扈、不可一世的丁謂竟然被外{L-End}表懦弱、看似迂腐的王曾所扳倒,這是丁謂原來怎麼也想不到的事情。好好體會一下王曾“裝熊”的實質,就會明白這實為他的一大做人技巧。通過此例,我們可以從王曾身上悟出以下做人之道:不會變臉的人,要麼過於剛正,要麼缺乏心術,總是容易讓別人的暗箭射中。其實,變換自己的麵孔,是為了更好地對付小人,防遭算計。

第十節 隱“優”暴“缺”,成全別人的好勝心

人人都有自尊心,人人都有好勝心,若要聯絡感情,就應處處重視對方的自尊心,成全對方的好勝心,這樣{L-End}表麵上對方勝利了,實際上卻是你勝了。學生對一位新來的老師感到有些好奇和畏懼。因此,這位老師故意在課堂上說:“我的字寫得不好看,小學時我的書法都不及格,因此我特別害怕在黑板上寫字。”以此博得學生一笑,為的是很快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有時,她也會說:“如何,我的衣服漂亮嗎?”學生就會暗暗在心裏想:“這老師真有趣,竟注意些小事,可見老師也是凡人。”學生的心情一下子放鬆了,便產生了親切感,此後這位老師的教學也變得很順利。

同樣的,在人前演講,在麥克風前打噴嚏,站不穩,故意{L-End}表演些小失誤,都能緩和原來緊張的氣氛,聽眾們對有頭銜的大教授都有戒備心,但是看到小的失誤後,心裏便會想:“同樣都是人,難免做出些不雅的事。”於是一種親切感就自然產生了。人人都有自尊心,人人都有好勝心,若要聯絡感情,應處處重視對方的自尊心,因為要重視對方的自尊心,必須隱藏你自己的好勝心,成全對方的好勝心,這樣{L-End}表麵上對方勝利了,實際上卻是你勝了。法沃爾斯基是蘇聯現代的寫生畫家,被譽為“蘇聯人民藝術家”。

他是現代木刻藝術學校的創始人。法沃爾斯基作品的特點是含義雋永,形象鮮明,在木刻藝術上更是鬼斧神工,於1962年被授予列寧金獎。然而,每當法沃爾斯基給一本書畫完插{L-End}圖後,他總是在一幅畫的角上不倫不類地畫上一隻狗,毫無疑問,美術編輯一定要他把狗去掉。而法沃爾斯基卻固執己見,與編輯爭論不休,非要保留這隻狗。當爭論達到白熱化的程度,非常激烈了,法沃爾斯基就做出了讓步,把畫麵上的狗塗掉。到了這個地步,一般來說,美術編輯的憤怒就煙消雲散了,絕不會再提出什麼別的要求。

因為編輯的自尊心得到了維護,也就心滿意足了:編輯的任務無非是修改一下作品。但更滿意的是法沃爾斯基本人,他的巧計成功了——畫將以他所擬定的形式出版。如果沒有編輯所詛咒的那條用做誘餌的狗,編輯還不定要在畫上改什麼呢!善於處世的人常常故意在明顯的地方留一點兒瑕疵,讓人一眼就看見他“連這麼簡單的都搞錯了”。這樣一來,盡管你出人頭地,木秀於林,別人也不會對你敬而遠之,他一旦發現“原來你也有錯”的時候,反而會縮短與你之間的距離。張君在某鋼廠宣傳處工作,有一天,處長突然叫他整理一個勞動模範的先進事跡。據知情人士透露,這其實是一次考試,它將關係到張君是否還能繼續在機關呆下去。本來這樣的材料,他並不感到為難,但有了無形的壓力,便不得不格外用心。花了一個通宵,寫好後反複推敲,又抄得工工整整,第二天一上班,就把它送到處長的桌子上。處長當然高興,快嘛,字又寫得遒勁、悅目,而且在內容、結構上也沒有什麼可挑剔的。

可是,處長越看到最後,笑容越收緊了。末了,他把文稿退回,讓其再認真修改修改,滿臉的嚴肅,真叫人搞不清什麼地方出了差錯。張君轉身剛要邁步,處長像突然想起什麼似的說:“對,對,那個‘副廠長’的‘副’字不能寫成‘付’,改過來,改過來就行了。”這麼簡單!處長又恢複了先前高興的樣子,一個勁兒地誇道:“來得快,不錯。”考試自然過關,張君備受處長的常識!顯然,從這件事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處理上司交辦的事情,一定要盡可能地爭取時間快速完成,而不要過分糾纏於辦事的細節和技巧。因為如果你把事情處理得過於圓滿而讓人挑不出一點毛病的話,那就顯示不出領導比你高明的地方。當上司的就會感到“功高蓋主”的危險。如果換一種做法,對於上司交辦的事,你三下五除二就處理完畢,你的上司會首先對你旺盛的精力感到吃驚,效率高嘛。而因為快,你雖然完成了任務但不一定完美,這時上司會指點一二,從而顯示他到底高你一籌。這就好比把主席台的中心位置給領導留著,單等著他做指示。並且因為快,同事們也許會覺得並不怎麼特別,無非“毛”一點兒。同事們認同了你的缺點,就等於在感情上容納了你,把你同他們自己是一般看齊的。

第十一節 千方百計求得自身安全

“裝瘋賣傻”是一種臨危之時,隱其鋒芒,韜晦待機的應變戰術。運用這種戰術的分寸在於“裝假”必須“成真”,必須做到天衣無縫,才能真正起到欺瞞對方,保護自己的作用。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孫臏將困境之中的應變之術運用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惡勢力欲置他於死地的緊急關頭,他幹脆就裝起瘋賣起傻來。

孫臏少年時期聰明過人,心智靈犀,後拜名師學習文韜武略,頗受老師的喜愛。他有一名同學名叫龐涓,此人心計詭譎,陰險狡詐。他自知才能不如孫臏,就想法迫害孫臏。後來,龐涓到魏國被召為駙馬,深得魏王的信任。他深知孫臏的存在早晚會對自己構成威脅,就寫信邀請孫臏到魏國共事。等到孫臏來了魏國,他就利用手中的權力,在魏王麵前誣陷孫臏。魏王信以為真,下令要處斬孫臏。龐涓又在魏王麵前替孫臏求情,建議將處斬改為“臏刑”,即砍去雙腿的膝蓋骨。{L-End}表麵上是救了孫臏,實質上卻是“一箭雙雕”,既迫害了孫臏,又可把其留在身邊,為他所用。

他把已成殘廢的孫臏接到自己府中,假裝殷勤照顧,並要孫臏將平生所學寫成兵書。孫臏在慘痛的血的教訓麵前,終於認精了龐涓的真麵目。他深知兵書著成之時,就是自己身首異處之日。孫臏心計周密,知道自己現在掌握在龐涓手中,稍有反抗,就會遭受更深的迫害,他決定深藏仇恨,等待時機,為了不為龐涓著書,他佯裝瘋癲,整日在街上爬來爬去,夜晚則睡在茅廁、牛欄、豬圈等處。雖然龐涓沒有看出孫臏是裝瘋,但他仍派人暗中監視孫臏,一旦發現破綻,就派人暗殺孫臏。孫臏隻得整日整夜露宿街頭,忍受種種苦難。齊國大將田忌出使到魏國,見到孫臏,非常同情他的遭遇,就秘密地帶他到齊國做了他的謀士,後來在龐陵之戰中打敗了魏軍,殺死了龐涓,終於報仇雪恨。在這則故事中,孫臏巧妙地運用了裝瘋賣傻的策略,既保護了自己,又消滅了仇人,一舉而兩得,不失為恰得分寸的應變招法。

明成祖朱棣也是一位精通此道的智者。明太祖朱元璋開創大明基業之後,為了加強宗族勢力,他把自己的十四個兒子全部加封為王。明太祖駕崩後,因皇太子朱標早死,就由長孫允炆即位,即建文帝。建文帝一登基,即感到了10多位皇叔的威脅。於是他開始了大規模的“削藩運動”,把各位皇叔一個個剪除羽翼,有的流放,有的借機殺掉。最後隻剩下燕王和寧王兩個,因他們環境特殊,又因一時尚未找到借口,便暫時存留下來。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子,為人驍勇善戰。他也頗感自危,決意伺機行動,隻是力量不足,隻好暫時忍耐。建文帝也顧慮朱棣擁兵在外,又勇悍多謀,也不敢輕易下手。

朱棣為使皇帝不疑他有變,便詐癲扮傻,甚而溜出王府,在街市上奔走呼號,搶奪酒食,說話顛三倒四,有時竟仰臥街頭,整日不醒。建文帝派遣謝貴前去探病,當時,正逢盛夏天氣,隻見朱棣穿起皮襖,圍爐而坐,還直喊天氣太冷。但葛誠卻密報朝廷,說燕王實是詐病,切勿被他瞞過。於是建文帝決定立即采取行動,密令燕京守將張信下手捉拿朱棣。張信一直是燕王的親信,接到密令後十分為難。他的母親知道底細後,則勸他不可忘恩負義。張信就去見朱棣,朱棣仍在裝瘋。

張信說:“殿下快不要這樣。有什麼,便對老臣直說無妨。”朱棣說:“我已經病得不行了。”張信便把建文帝的手諭拿出,以實相告。於是,燕王急召軍師道衍入室,共商救急之計。當晚設宴,預作埋伏,將內奸謝貴及葛誠一並擒住。燕王朱棣忿忿地說:“如今在籍的普通百姓,尚且知道兄弟、宗族互相體恤;我身為皇叔,性命卻朝不保夕。朝官如此待我,遍天下還有何事幹不出來?”他扔掉手中拐杖,長歎一口氣說:“我哪裏有病,都是你們這幫奸臣逼出來的!”於是令人把謝貴等人斬首。朱棣隨即起兵,直向南京討伐建文帝。經過四年征戰,終於獲勝,登上皇位,定都北平。這就是曆史上的明成祖。對於精明的做人高手而言,他們能以掩飾真相而達到自己的目的。怎樣才能給別人製造一番假相呢?那就要看你對自己境況的估算,並采取什麼樣的方略了。

第十二節 精明露骨,是自己害自己

客觀的經驗告訴我們,做人不要過於“精明”,太精明露骨會遭人討厭。如果做人過於精明露骨,就不能在交際方麵獲得人心。

一味耍小聰明,那往往是招災引禍的根源。有一種情況是:聰明反被聰明誤,自逞聰明,引火燒身。三國時代的楊修,就是因為“聰明”過了頭,結果引起了曹操的忌恨,最終被殺。劉備親自打漢中,驚動了許昌,曹操也率領40萬大軍迎戰。曹劉兩軍在漢水一帶對峙。曹操屯兵日久,進退兩難,適逢廚師端來雞湯。見碗底有雞肋,有感於懷,正沉吟時,有將官入帳詢問夜間號令。曹操隨口說:“雞肋!雞肋!”人們便把這作號令傳了出去。行軍主簿楊修即令隨行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歸程。眾將大驚,請楊修至帳中細問。

楊修解釋說:“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來日魏王必班師矣”。大家信服,營中諸將紛紛打點行李。曹操知道後,怒斥楊修造謠惑眾,擾亂軍心,便把楊修斬了。後人有詩歎楊修,其中有兩句是:“身死因才誤,非關欲退兵。”這是很切中楊修之要害的,楊修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曹操曾造花園一所。造成後曹操去觀看時,不置褒貶,隻取筆在門上寫一“活”字。

楊修說:“門內添活字,乃闊字也。丞相嫌園門闊耳。”於是翻修。曹操再看後很高興,但當得知是楊修猜透了他的心思後,內心已忌恨楊修了。又有一天,塞北送來酥餅一盒,曹操寫“一合酥”三字於盒上,放在台上。楊修進來看見了,竟敢拿來與眾人分食。曹操問為何這樣?楊修答說,你明明寫“一人一口酥”嘛,我們豈敢違背你的命令?曹操雖然笑了,內心卻十分厭惡。凡此種種,皆是楊修的聰明犯著了曹操:楊修之死,植根於他的聰明過度。

楊修終於結束了他聰明的一生。如果楊修知道他的聰明會給他帶來災禍,他還會耍小聰明嗎?所以他的愚蠢處就是不知道耍小聰明會帶來災禍。這樣的人算聰明嗎?顯然不算。多少年來,他被提拔得很慢,顯然是曹操不喜歡他的緣故,這他沒有意識到。曹操對他的厭惡、疑心越來越深,他也沒有意識到,這就是說,該聰明時他反倒真糊塗起來了。如果他迎合曹操,不{L-End}表現他的小聰明,那麼他很可能會成功的。人們也許會說,楊修的死,關鍵在於曹操的聰明和多疑,但是,換了誰,作為上級也不大願意讓部下全部知道他的心思,他的用意。顯然,楊修最終非失敗不可,這可算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典型。

羅貫中說他“身死因才誤,非關欲退兵”,也隻是說對了一半。他的才太外露了,從謀略來看,尚不是真才,不是大才,至少他不知道韜光養晦,不知道大智若愚,不知道保護自己。那麼,除了災禍降臨,他還會有什麼結果呢?曹操是何等聰明之人,在他跟前,笨蛋當然不會受到重用,才能太露也有“功高蓋主”之嫌,所以,真正聰明的人會掌握“度”。

“過猶不及”,就是說,太聰明了反倒不如不聰明,實在是至理名言啊!明代大政治家呂坤以他自己豐富的閱曆和對曆史人生的深刻洞察,提出了“古今得禍,精明人十居其九”的結論。他在《呻吟語》中說了一段十分精辟的話:“精明也要十分,隻須藏在渾厚裏作用。古今得禍,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渾厚而得禍者。今之人惟恐精明不至,乃所以為愚也。”這就是說,真正聰明的人會使用自己的聰明,那主要是深藏不露,不到火候時不要輕易使用,一定要貌似渾厚,讓人家不眼紅你。一味耍小聰明,那往往是招災引禍的根源。無論是從政,還是經商,是做學問,還是治家務農,都不能耍小聰明。耍小聰明的人有兩種災禍,一個是被人猜忌防範而招禍,一個是自己會把事情辦壞而不能成功。它可以使人得意於一時,獲得心理上的滿足,然而終究還是自毀,永遠不會取得真正的、偉大的成功。從政的人耍小聰明會早早被扼殺在搖籃裏,一個處處被人防範的人怎麼能真正取悅於上司和同事呢?也就是說,做人要精明,但不能精明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