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有些人貪{L-End}圖風光體麵,一有機會就使足了勁向前擠;而有些人則喜歡隱身藏臉,在暗中謀劃一切,操縱指揮棒。不善盤算者,常常會走向死路和絕路;反之,善盤算者,總能想人所未想,見人所未見。總之,一個人在遇事之前,要多想一些路數,多想一些方案,多一些機智和靈感,避免用蠻力逞能,學會以心力製勝。這叫做人取勝的底線。
第一節 順著別人的意{L-End}圖,達到自己的目的
順著別人的意{L-End}圖來,首先是促成與對方合作的一個前提和推動力量,但更主要的,這樣做可以更順利地達到自己的目的。羅斯福做紐約州長的時候,完成了一項特殊的事業。他與其他政治首腦們感情並不好,但他卻能推行他們最不喜歡的改革。他是如何做的呢?當有重要位置需要補缺的時候,羅斯福請政治首腦們推薦。
“最初,”羅斯福說,“他們會推薦一個能力很差的人選,一個需要‘照顧’的那種人。我就告訴他們,任命這樣一個人,我不能算是一個好的政治家,因為公眾不會同意。然後,他們向我提出另一個工作不主動的候選人,是來混差事的那種人。這個人工作沒有失誤,但也不會有什麼很好的政績,我就告訴他們,這個人也不能滿足公眾的期望,我請他們看看,能不能找到一個更適合這個位值的人。他們的第三個提議是一個差不多夠格的人,但也不十分合適。於是我感謝他們,請他們再試一次。他們這時就提出了我自己選中的那個人。我對他們的幫助{L-End}表示感謝,然後我說就任命這個人吧。我讓他們得到了推薦人選的功勞……我請他們幫我做這些事,為的是使他們愉快,現在輪到他們使我愉快了。”他們真的這樣做了。
他們讚成各種改革,如公民服役案、免稅案等,這使羅斯福工作愉快。當羅斯福任命重要人員時,他使首腦們真正地感覺到,是他們“自己”選擇了候選人,那個任命是他們最早提出的。在這個故事中,羅斯福沒有直接說出自己的意思,而是順著對方的意{L-End}圖,這樣就使他們自覺地回到“圈套”裏來了。所以說,這其實是一種高明的策劃手段,既達到了目的,又不露痕跡。威爾森是專門為一家設計花樣的畫室推銷草{L-End}圖的推銷員,對象是服裝設計師和紡織品製造商。一連三個月,他每個禮拜都去拜訪紐約的一位著名的服裝設計師。“他從來不會拒絕我,每次接見我都很熱情,”他說,“但是他也從來不買我推銷的那些{L-End}圖紙。他總是很有禮貌地跟我談話,還很仔細地看我帶去的東西。可到了最後總是那句話:‘威爾森,我看我們是做不成這筆生意的。’”
經過了無數次的失敗,威爾森總結了經驗,他太遵循那老一套的推銷方法,一見麵就拿出自己的{L-End}圖紙,滔滔不絕地講它的構思、創意,新奇在何處,該用到什麼地方,客戶都聽得煩了,是出於禮貌才讓他說完的,威爾森認識到這種方法已太落後,需要改進。過了不久,他想出了對付那位服裝設計師的方法。他了解到那位服裝設計師比較自負,別人設計的東西他大多看不上眼,他抓起幾張尚未完成的設計草{L-End}圖來到買主的辦公室。“鮑勃先生,如果你願意的話,能否幫我一個小忙?”他對服裝設計師說,“這裏有幾張我們尚未完成的草{L-End}圖,能否請你告訴我,我們應該如何把它們完成,才能對你更有用處呢?”那位買主仔細地看了看{L-End}圖紙,發現設計人的初衷很有創意,就說:“威爾森,你把這些{L-End}圖紙留在這裏讓我看看吧。”
幾天過去了,威爾森再次來到辦公室,服裝設計師對這幾張{L-End}圖紙提出了一些建議。威爾森用筆記下來,然後回去按照他的意思很快就把草{L-End}圖完成了。結果是服裝設計師大為滿意,全部接受了。從那之後,威爾森總是去問買主的意見,然後根據買主的意見製{L-End}圖紙。買主們訂購了許多{L-End}圖紙,非常滿意,因為這相當於他自己設計的。威爾森從中賺了不少的傭金。“我現在才明白,那麼多天過去了,為什麼我和他不能做成買賣,”威爾森若有所思地說,“我在以前總是催促他快來買,還告訴他這是他應該買的,買了對他很有用,而他卻不以為然,認為這裏不合適,那裏不新穎。而現在我按他的意思去做,他覺得是他自己創造的,實際上還有別人的功勞。這樣就滿足了他內心中那種渴望——自己的優越感和{L-End}表現欲,他再也不能拒絕‘他自己的’東西了。這就變成了他要而不是我推銷,工作起來就容易多了。”
同樣的道理,做人也應如此,順著別人的思路來,往往能在交往中無阻無礙,辦事時順順利利。
第二節 用“心計”和對手過招
“善勝者不爭,善爭者不戰。”與對手硬碰硬,和對手的優勢一比高低,不是智者所為。真正的智者會躲開對方的鋒芒,巧施隱蔽策動術,致使其“縫隙”增大。這樣不爭即勝,不戰而贏。在對手的勢力很大,自己的力量不足時,就不要正麵與他鬥爭,而要暗中下手。要從對手沒有防備、意想不到的地方進攻。這樣,你就一定能取得勝利。公元前260年,秦軍大舉北進,攻打趙國。老將廉頗率趙兵迎敵,秦、趙兩軍相持於長平。秦兵雖然勇武善戰,怎奈廉頗行軍持重,堅築營壘,等待時機與變化,遲遲不與秦兵決戰。
這樣一來,兩軍相持近兩年,仍難分勝負。秦國君臣將士個個焦躁萬分,卻又束手無策。範雎作為出色的謀略家,早已清醒地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很快便找到了問題的症結。他對趙國文臣武將的優劣了如指掌,深知秦軍若想速戰速決,必須設計除掉廉頗。於是,他沉吟片刻,向昭王獻了一條奇妙的反間計。範雎遣一心腹門客,從便道進入趙國都城邯鄲,用千金賄賂趙王左右親近的人,散布流言道:“秦軍最懼怕的是趙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有為且精通兵法,如若為將,恐難勝之。廉頗老而怯,屢戰屢敗,現已不敢出戰,又為秦兵所迫,不日即降。”趙王聞之,將信將疑。派人催戰,廉頗仍行“堅壁”之謀,不肯出戰。趙王對廉頗先前損兵折將本已不滿,今派人催戰,卻又固守不戰。於是輕信流言,頓時疑心大起,竟不辨真偽,匆忙拜趙括為上將,增調20萬精兵,前往代替廉頗。趙括雖為趙國名將趙奢之子,確也精通兵法。但徒讀經文書傳,不知變通,隻會坐而論道,紙上談兵,而且驕傲自大。
趙括來到長平前線,盡改廉頗往日約束,易置將校,調換防位,一時弄得全軍上下人心浮動,紊亂不堪。範雎探知趙國已入圈套,便與昭王奏議,暗派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火速馳往長平。這白起是戰國時期無與倫比的久經沙場的名將,一向能征慣戰,智勇雙全。論帥才,趙括遠不能與白起相比;論兵力,趙軍絕難與秦兵抗衡。兩軍交戰,白起佯敗,趙括大喜過望,率兵窮追不舍,結果被秦軍左右包抄,斷了糧草,團團圍困於長平。趙軍陷於重圍達46天,糧盡援絕,士兵自相殺戮以取食,慘不忍睹。趙括迫不得已,把全軍分為四隊,輪番突圍,均被秦軍亂箭擊退,趙括本人也被亂箭射死。
長平一戰,秦軍獲得了空前的勝利,大大挫敗了雄踞北方的趙國的元氣,使其從此一蹶不振。範雎利用趙王已對廉頗“堅壁”不出戰大為不滿而出現的“裂縫”,巧施隱蔽策動術,致使其“縫隙”增大。終於如願用無能之輩趙括換掉了足智多謀的廉頗,取得了長平之戰的勝利。可見,在對立的雙方,因實力不同,有強弱之分的時候。如果弱方不知進退,采取硬碰硬的方法,就有可能輸得一敗塗地;相反,如果能夠避實就虛,躲開對方的鋒芒,攻其弱點,就有可能扭轉局勢。曆史上連我們的聖人孔子也在這個“扯其後腿,拆其後台”的招數下栽了一跤,要流亡國外過流浪生活。春秋時期,齊景公曾受過孔子一番奚落,於是耿耿於懷,適巧自己的賢相晏嬰又死了,後繼無人,而魯國此時倒重用孔子,國政大治,於是不但不愉快,反而有些驚慌起來,便對大夫黎鉏說:“魯國重用孔老頭,對我國的威脅極大,將來它的霸業發展,我國必首蒙其害,這卻如何是好?”
黎鉏沉思了一會兒,說:“拆其後台,逼走孔丘便是!”
“怎樣逼法?他正在得寵當紅的時候!”景公問。
黎鉏把計策說出來:“魯定公是個好色之徒,如果選一群美女送給他,他必會照單接收。收了之後,自然日日夜夜在脂粉叢中打滾,他們還會像過去那樣親密嗎?這樣一來,保管把孔子氣走,那陛下不是可以高枕無憂了嗎?”
景公認為此計甚妙,即令黎鉏去挑選80名美女,教以歌舞,授以媚容,訓練成熟之後,就把這80個美女送到了魯國。魯定公見齊國的美女舞態生風,光華奪目,不禁目瞪口呆,意亂神迷。於是“芙蓉帳暖度春宵”,“從此君王不早朝”了。孔子得聞此事,淒然長歎起來。於是,孔子便棄官不做,率領一班學生去周遊列國,過起流浪生活了。
第三節 主動隱身,避遭風雨
避招風雨的策略,是通過少惹是非,少生麻煩的方式,更好地展現自己的才華。運用退出的手段,不僅可以保命安身,還可以求得一個好的終結。
主動隱身有兩種原因,一是為了在幕後策劃,更好地掌握操縱事情的發展走向;另一個便是為了曲折地{L-End}表達自己的想法,讓上司在采納的同時不致對你產生妒意,從而間接地達到自己的目的。在整個第二次大戰期間,斯大林在軍事上最倚重的人有兩個,一個是軍事天才朱可夫,一個則是蘇軍總參謀長華西裏也夫斯基。眾所周知,斯大林在晚年逐漸變得獨裁專製,“惟我獨尊”的個性使他不能允許世界上有人比他高明,更難以接受下屬的不同意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斯大林的這種過分的自以為是曾使紅軍大吃苦頭,遭到本可避免的巨大損失和重創。一度提出正確建議的朱可夫曾被斯大林一怒之下趕出了大本營,但有一人卻例外,他就是華西裏也夫斯基,他往往能使斯大林在不知不覺中采納他的正確的作戰計劃,從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華西裏也夫斯基的進言妙招之一,便是潛移默化地在休息中對其施加影響。在斯大林的辦公室裏,華西裏也夫斯基喜歡同斯大林談天說地的“閑聊”,並且往往“不經意”地“順便”說說軍事問題,既非鄭重其事地大談特談,講的內容也不是頭頭是道。但奇妙的是,等華西裏也夫斯基走後,斯大林往往會想到一個好計劃。過不了多久,斯大林就會在軍事會議上宣布這一計劃。於是大家都紛紛稱讚斯大林的深謀遠慮,但隻有斯大林和華西裏也夫斯基心裏最清楚,誰是真正的發起者,誰是真正的思想創意者。斯大林晚年的獨行專斷可以說是達到了強烈的程度,而華西裏也夫斯基之所以還能夠不斷地讓斯大林接受自己正確的作戰計劃,就是因為他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不直接發{L-End}表不同意見,而是在和斯大林的閑聊中“不經意”地流露自己的一些“想法”,用這些想法潛移默化地影響斯大林的軍事觀念,使他在受到啟發後作出他自己的決定,這確是一種高明的辦法。
再開明的領導,其內心也是不喜歡過於直白的建議和批評的,因為這直接使他的權力受到了威脅。即便他有時接受了你的直言相勸,並獲得了顯著成果,且內心裏也承認你的能力,但他讚賞的卻是你的意見和建議本身,而不是你的進言方式。華西裏也夫斯基的策略可以說既有間接實現自身的想法,也有借以自保的打算。然而,當這種方法也無法使用時,最保險安全的做法還是隱身而退,否則,即使藏身幕後也會有殺身之禍,因為“功勞不說但客觀存在”,功高震主總非好事。
被康熙皇帝譽為“元輔高風”的清初大臣範文程曆經四朝,在建立和鞏固清王朝中屢出奇謀,是一位頗有遠見的政治謀略家。他謀略過人,上下左右的人都很看重他。太宗皇太極死後,權力鬥爭十分激烈,很多人成為皇家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惟有他巧妙地避免了皇族內部的派係之爭,最終得到了保全。1643年,清太宗皇太極病死,因為皇位繼承問題事先沒有安排,滿洲貴族之間爆發了殘酷的鬥爭,一時間殺人如麻,勢不兩立。在這場鬥爭中,作為政治謀略家範文程可以說有舉足輕重的分量,但是處於保身的目的,他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沒有向任何一方傾斜,並且在任何一方向他請教鬥爭策略時,他都以臣是朝廷之臣,隻為朝廷盡忠,立君乃皇上家事,臣下不便幹預為理由,巧妙地回避了。縱觀曆史,身處官場是非之地,不受官場利益的誘惑並能在非此即彼的權力鬥爭中不受幹擾而獨善其身的政治家,範文程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
什麼原因能使他做到如此成功?關鍵是不參與權力之爭,即對競爭的彼此雙方沒有任何傾向,這才是為臣者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原因。避招風雨的策略,其實它並不是委曲求全,窩窩囊囊做人,而是通過少惹是非,少生麻煩的方式,更好地展現自己的才華,發揮自己的特長,同時,對於一些謀士來說,運用退出的手段,不僅可以保命安身,還可以求得一個好的終結。實在要比一直不知好歹地呆在“舞台”上,最後被強行揪出好得多。
第四節 投其所好,牽著對方的鼻子走
要想通融事,必先通融人。不先把人搞通,就不會把事搞定。而搞通人的方法有很多,“投其所好”便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俗話說:“不怕對方不上套,就怕對方沒愛好。”所以,與其苦心孤詣地琢磨事,不如盡心竭慮地琢磨人。把人搞明白了,事情也就搞清楚了。把人拍定了,事情也就搞定了。戰國時的張儀,學了一套“縱橫術”,帶了幾個鄉人跑到楚國去求富貴。但事與願違,在楚國卻窮困得無以聊生,生活異常拮據,同去的人挨不下去了,便怨氣衝天,嘟嚷著要回家去。張儀說:“你們是不是因為窮了,享受不到什麼快樂就要回去呢?這樣吧,再過幾天,不是我誇口,隻要見到楚王之後,我包管大家吃喝不愁,否則的話,你們可敲碎我張儀的門牙!”那時候,楚王正寵愛著兩個美人,一個是南後,一個是鄭袖。一天,張儀去見楚王,楚王十分不高興。
張儀就說:“我到這裏很久了,大王還不給我一點事做。如果大王真的不想用我的話,請準許我離開這裏,去晉國跑一趟,到那邊碰一碰運氣!”
“好吧,你隻管去吧!”楚王巴不得他趕快離開,便一口答應。
“當然,不管那邊有沒有機會,我還是要回來一次的。”張儀說,“但請問大王,需要從晉國帶些什麼嗎?譬如那邊的土特產,您若喜歡,我可順便帶一些回來。”
楚王冷冷地掃了他一眼,淡淡地說:“金銀珠寶、象牙犀角,本國多的是,對於晉國的東西,沒什麼可稀罕的。”
“大王就不喜歡那邊的美女嗎?”這句話像電流一樣擊中了楚王,他眼睛一亮,連忙問:“什麼?你說的是什麼?”
“我說的是晉國的美女。”張儀假裝正經地說,還做起手勢向楚王解釋,“那真是妙呀!漂亮極了!晉國的女人,哪一個不似仙女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