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席話引得楚王的眼珠一直跟著張儀的手勢轉,連嘴巴也合不上:“我從未見過晉國的那些小娃兒,你不說,我倒忘了,那你就給我去辦,多帶些名貴的土特產回來吧!”
“不過,大王,沒貨款辦事可就難了。”
“那還用說,貨款是少不了的。”楚王立即給了張儀很多銀子,讓他盡快去辦。
張儀領到銀子後,又故意把這消息傳開,直傳到南後和鄭袖的耳朵裏。兩個人一聽,大為恐慌,連忙派人去向張儀疏通,告訴他說:“我們聽說張先生奉楚王之命到晉國去買土特產,特地送上盤纏,給先生做個路費!”因此,張儀又刮了一把。張儀要去晉國了,楚王看在“土特產”份上,特別把最寵愛的南後和鄭袖請了出來,輪流給張儀敬酒。張儀一見,連酒都不敢飲了,“撲通”一聲跪在楚王麵前,說:“請大王把我殺了吧,我欺騙大王了。”
“為什麼?”楚王驚訝不已。
張儀說:“我走遍天下,從未見到有哪個長得比大王這兩位貴妃更漂亮的。過去我對大王說過要去找土特產,那是沒有見過貴妃之故,現在見了,覺得把大王給欺騙了,罪該萬死!”
楚王鬆了口氣,對張儀說:“我以為是什麼呢?那你不必起程了,也不必介意。我明白,天下就根本沒有誰會比得上我的愛妃,是不是?”
從此,楚王改變了對張儀的態度,張儀也落得個歲歲平安。在這個故事裏,我們可以看到張儀正是抓住了楚王愛色,而南後和鄭袖則害怕有人奪去她們的地位的這些特點,從他們身上賺取了許多銀兩。人皆有善性,也有劣性。辦事時要揣其性而授其法。有時可循其善性而為之,有時也可循其劣性而為之。一個人要想在工作中順遂如意,單靠勤勤懇懇地埋頭苦幹是不夠的,還必須會說話、會辦事。所以掌握好憑心力致勝的技巧,是我們工作出色、事業有成的一大法寶。
第五節 抓住對方漏洞進行反駁
在許多較量的場合,自己的敵手不一定隻有一個,若敵手們聯合起來,對自己就很不利,要打倒他們,最好的辦法是以毒攻毒,讓身邊的老虎鬥起來。春秋時,齊國有田開疆、古冶子、公孫捷三勇士,這三人功勞都很大,深受齊景公的寵愛。這三人又結成異姓兄弟,自詡為“齊國三傑”,他們倚仗自己勇力過人,十分傲慢,目中無人,對齊景公構成了很大的威脅。晏子請求除掉他們,並向景公獻了一個“計策”。
有一天,魯國君主昭公來訪,景公設宴相待。三位武士,持劍而立。席間,晏子說:“園中的桃子已熟,摘一些來,給兩位君主獻上。”一會兒,桃子摘回來了,金盤上隻有六個桃子。兩位國君各拿了一個吃起來。
景公一時高興對魯國臣子叔孫諾說:“此桃是人間仙物,得之不易,叔孫大夫,賢名著於四方,請吃一枚吧!”
叔孫諾連忙跪下,說:“我哪能比得上貴國的賢相呢,仙桃應賜予相國。”
景公便說:“既然叔孫大夫推讓相國,可各賜酒一杯,桃一枚。”
二人跪而領之,謝恩而起。這樣一來,吃桃子就成了至高無上的榮譽了。盤子裏隻剩下兩枚桃子了,晏子請示景公後傳諭兩旁的文武,要各人自報功勞,憑功賜桃。
公孫捷首先仗劍而立,開口說道:“我隨主公打獵,力誅猛虎,這功勞怎麼樣?”
晏子說:“擎天保駕,功勞很大,可賜酒一杯,食桃一枚。”
公孫捷領桃後十分高興。古冶子奮然站起,說:“打虎算得了什麼?我曾隨主公,在黃河的波濤之中,斬妖龜之頭,救主之功怎麼樣?”
晏子說:“在波濤洶湧之中,如不是勇士斬斷妖龜之頭,船一翻,一船人都很危險呢!這真是蓋世之功,應當食桃飲酒。”說罷立即賞桃、賜酒。隻見田開疆捋起衣服,大步走上來,說:“我奉命征伐徐國,斬殺敵將,俘敵五百多人,使徐國君主恐懼,納款而降,威震鄰邦,為主公奠定了盟主之位,這功勞怎麼樣?”
晏子說:“您的功勞,比剛才二位的確大十倍也不止。但金桃已賞賜完了,請飲酒一杯,等待明年吧!”
齊景公也說:“卿的功勞最大,但話說得太遲了。”
田開疆不由一陣怨怒升上心頭,他按劍大聲說:“斬龜打虎,算得了什麼!我跋涉千裏,血戰成功,反而不能食桃,受辱於兩國君臣之間,為萬代恥笑,有何麵目立於朝廷之上呢?”說完揮劍自刎而死。
公孫捷一看大驚,也拔劍說:“我們功微而食桃,君功大,反不能食。取桃不讓,是不謙,看到別人死而不跟從,是不勇。”說完也揮劍自刎而死。
古冶子奮力大呼說:“我三人義同骨肉,誓同生死,二人已亡,我苟活於世,於心何安?”
說完也揮劍自刎而死。片刻之間,三勇士俱死於朝堂。這場爭鬥,晏子充分利用了三人爭功自傲、講究信義的心理特點,故意用兩個桃激起他們的矛盾,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在生活中,我們主張與人為善,這種方法不要輕易使用,但冷眼旁觀,正好洞明世事,用來防範他人施用此種手段。
第六節 不戰而勝最高明
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最高明的戰法。一個領導者,可以將他的眼中釘遠派出去。{L-End}表麵看,那是升官,不去,就是不知好歹和抗命。去,則是遠離權力中心和拚命,拚死拚活都是上司贏。所以我們在得意時要謹慎言行,小心遭了明升暗降的算計。做人,凡事都以用智為上,那些隻憑蠻力鬥狠之人,在人生的競技場上隻能是個失敗者,以致敗都不知敗在何處,這應當是最可悲的。這是人生競技場中用智的一個側麵。以下的故事,可見此中的內幕。
某電視台的主播張揚跟經理的對立,是愈來愈尖銳了。他甚至連王副台長也不放在眼裏。王副台長兒子的畢業典禮,記者去做了采訪,新聞送到張揚的“主播台”上,硬是被張揚扔了出來:“這是他家的新聞,如果每個學校的畢業典禮都播一段,我們幹脆把新聞改成‘畢業集錦’好了!”相反地,經理要“淡化”處理的新聞,張揚都可能大做文章,硬是炒成焦點新聞,張揚說得好:“是新聞,就是新聞,遮也遮不住,觀眾有知情的權利!”對!觀眾正是張揚的後盾,全市最高收視率王牌主播的頭銜,使張揚雖然隻具有“播音的職能”卻敢向老板挑戰。
“把他開除!”王副台長終於忍不住,氣惱地對新聞部主管說。
“我不敢!隻怕前一天他走路,後一天我也得滾,”
主管直搖頭:“他現在太紅了,每天單單觀眾來信,就一大摞。”
“你說他現在太紅,倒提醒了我,給他升官,行了吧?”
公司新成立一個部門,由張揚擔任經理。消息傳出,每個人都怔住了。
“副台長能不計前嫌,以德報怨,真令人佩服!”
張揚真是意氣風發,雖然不再報新聞,但是目前職位高、薪水高,而且負責企劃一個更大的新聞性節目,誰能說不是海闊天空任翱翔呢?張揚確實是任翱翔。電視台甚至推薦,並資助全部旅費,送張揚出國做三個月的考察。張揚回國了,帶著成箱的資料和滿腔的抱負,開始大展宏{L-End}圖。隻是新聞性節目,總得向新聞部借調影片,一到新聞部,東西就卡住了。
“哈哈!張揚經理,你是一個部門,我也是一個部門,你又不屬我管,你有你的預算,還是自己解決吧!”新聞部主管笑道。
張揚告到了主管節目的王副台長那兒。“他說得也對,你現在有自己的預算、自己的人手,應該自己解決問題!”王副台長拍拍張揚:“你們兩個不和,我把你調開、升官,不要再鬥下去了!”問題是,新聞不能再“演”一次,過去的資料片找不到,別家電視台更不願借,張揚怎麼做呢?加上怕侵犯著作權,張揚連從書上拍一張{L-End}圖片,都得付不少錢。張揚雖英雄,也無可奈何?部門成立一年,節目籌劃八個月,居然還拿不出來,而錢已經不知花了多少。
年終會上,台長沉著臉色道:“好的記者,不一定能做好的主管!隻見花錢、出國,不見成績!搞什麼名堂?”
王副台長終於不得不把張揚叫去:“你還是回新聞部吧!”
“我希望回去報新聞!”張揚說,“那是我的專長。”
“恐怕暫時不行,新的主播{L-End}表現不錯,觀眾的反應不比你當年差,你還是先做內勤,慢慢來,看編導給不給你機會。”張揚辭職了,他知道新聞部經理不會給他機會。
做過了經理,他也拉不下麵子,回去做個職員。張揚離開,報上也登了消息,隻是不過寥寥幾行,畢竟有負上司器重,做事不能成功而離職,不是什麼光彩的事。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最高明的戰法。王副台長下的這盤棋,就是不戰而對付了張揚。甚至可以說,他逆向操作,每一步棋都是退讓,都是仁厚,連離開,張揚都無法罵徐副台長,甚至還得感謝徐副台長給他那樣好的機會。一個軍隊的統帥,可以派他最不滿意的將領,去打一場九死一生的仗。打死了,正好除去眼中釘。打贏子,則是統帥用人成功。一個公司的老板,可以派他的眼中釘,出去經營分公司,或連鎖單位。{L-End}表麵看,那是升官,不去,就是不知好歹和抗命。去,則是遠離權力中心和拚命,拚死拚活都是老板贏。當然,你也可能是了不得的人才,能從九死一生的戰役中凱旋。那時候獲“黃袍加身”的,自然是你。在職場滾爬的人,在為人處世時不得不引以為戒。
第七節 在直曲之間找出路
世上有直路,也有彎路,需要機智的做人者精明地選擇和把握,因為機智的力量是無窮的,它能讓明白人更明白,也更容易在直與曲之間找到出路。狄仁傑有“直”的一麵,也有“曲”的一麵,這說明他的多麵性。這叫知迂直之計的做人之道。所謂知迂直之計,就是要懂得以迂為直的辦法。這個計謀{L-End}表麵上看是走了迂回曲折的道路,實際上是為更直接、更有效、更迅速地成事創造條件。狄仁傑當了宰相以後,積極地開展了複興李唐的活動。
這個活動他采取了兩方麵的努力,一個是利用別人,一個是自己親自出馬。武則天養了兩個男寵:張易之和張昌宗。武承嗣努力地討好、接近他們,以謀求太子的地位,狄仁傑也想利用他們實現自己的計劃。張氏兄弟有一種不安全的心理:即如果有一天武則天去世,他們不僅會失去一切榮華富貴,而且連生命也會有危險。於是,他們向狄仁傑請教確保永久富貴的辦法。狄仁傑說辦法隻有一個,這就是敦勸武則天把李顯接回洛陽,立為太子。
如果張氏兄弟能做成此事,一旦武則天去世,繼承皇位的就是李顯,二張就成了有功之臣,任何災難都不會降臨到頭上了。張氏兄弟聽從了狄仁傑的勸告,多次在武則天跟前提李顯,多多少少地在武則天的心裏備了個案。狄仁傑又利用和武則天接觸機會比較多的優勢,多次勸說武則天。
狄仁傑多次勸武則天說:“是姑姑和侄子的關係親,還是母親和兒子的關係親?如果皇上立你的兒子為太子,就會有利於千秋萬代,後代的人都會很敬重你;如果立你的侄子為太子,天底下的老百姓從來沒有聽說過,後代的人又會怎麼看你。”
武則天聽後,沒有發火,隻是說:“這是我家裏的事。”
狄仁傑並沒有停下,而是繼續說:“皇上,四海那麼大都是你的家,哪一樣不是皇上你家裏的事?你是當朝的君主,我是朝廷的大臣,哪能不盡忠直言呢?”
武則天沒有說話。由於多方麵的努力,是年三月,李顯被迎接回洛陽。半年以後,在反擊契丹入侵的戰鬥中,李顯立下功勞,被封為太子。李顯雖然已經被立為太子,但是地位很不鞏固。為了鞏固李顯的太子之位,讓他將來能夠順利地當上皇帝,狄仁傑把許多忠心於李唐王朝的人推薦給武則天,讓他們能夠處在掌握實際權力的位置上。一次談話中,武則天要求狄仁傑推薦一位賢士。
狄仁傑問道:“不知要讓他擔任什麼職務?”
武則天說:“我想用他做宰相。”
狄仁傑回答說:“荊州長史張柬之可以作為皇上需要的人。”並且向武則天介紹說:“張柬之已經七十多歲了,但是一直沒有受到重用,如果加以重用,他肯定會全心全意地為朝廷效力。”
武則天就提拔張柬之做了秋官侍郎。一直到狄仁傑去世後的第四年,張柬之才當上宰相。到了705年,武則天病重,張氏兄弟勢力很大,而且有服侍武則天的特權,大臣們都擔心張氏兄弟奪權。年紀已經80的宰相張柬之決心除掉張易之、張昌宗。他先做通了守衛皇帝的禦林軍的工作,聯絡了武將,再聯絡朝廷中一些正直的大臣,商議除掉二張的方法,但又害怕背上“犯上”的罪名,於是決定逼迫太子出麵。在張柬之的一再請求和逼迫之下,膽小的李顯不得不跟張柬之來到玄武門,同準備發動兵變的人會合。張柬之領著太子一同闖入武則天的寢官,張氏兩兄弟剛要發火,就被士兵砍死。
武則天在裏麵聽到響聲剛要出來,張柬之就進去稟報說:“張易之和張昌宗企{L-End}圖謀反,我們聽從太子的命令,已經把他們殺了。”武則天一下子暈過去了,醒來以後問李顯,李顯也承認了。大臣們都趁著這個機會勸武則天傳皇位給太子,武則天沒有辦法,隻好讓位。張柬之等人又借著太子的勢力,迅速消滅了張易之、張昌宗的同夥,穩定了局勢,可見狄仁傑迂回戰術的成功。欲速則不達,狄仁傑做人經常采用迂回曲折、委曲求全的變通之道,善於使用曲徑通幽的權謀手段,達成自己的意{L-End}圖。狄仁傑可謂老道圓熟。其啟示在於:一個人要達到自己策劃已久的目的,做事時,欲其東,先其西;欲求速,先{L-End}圖緩。此謂“繞行術”。
第八節 強者裝弱,巧勝對手
強者用裝弱的妙法,既避免了自己因鋒芒太露而引來攻擊,又麻痹了對手的防備意識,所以這種人一旦出手,幾乎就不會落空。明帝曹睿在彌留之際,命司馬懿和曹爽輔佐幼子曹芳。當時,曹芳剛剛八歲,大權自然落在曹爽和司馬懿手中。曹爽是曹操的侄子,為人明敏練達,頗受信任。曹爽是宗室後代,也有一定資曆,當時曹芳年幼自然沒什麼主意,總怕大權旁落他人之手,當然要傾向於曹爽而疏遠司馬懿。幾年後,曹爽漸漸地培植自己的勢力,排擠司馬懿的人,等到時機成熟時,又奪了司馬懿的兵權,撤銷了其太尉的實職,而安排一個太傅的空銜。
司馬懿見曹爽的勢力控製了朝廷,於是就裝病在家,不問朝政了。司馬懿裝病家居,其實一天也沒閑著,對朝政和時局反而更加關注了。曹爽的行為及漸失人心的情況他都了如指掌,心中暗暗高興,在靜待時機。一天,曹爽的黨羽李勝由河南尹調任為荊州刺史。臨行前到太傅司馬懿家去辭行。司馬懿聽說李勝來訪,向身旁的侍女囑咐幾句後傳令進見。李勝來到司馬懿養病的臥室,隻見司馬懿躺在病榻上,頭發散亂,麵容憔悴。一看李勝進屋,忙掙紮著要坐起,兩個侍女立刻扶起他,一個侍女遞給他外衣,司馬懿十分用力地去接衣服,然而手一顫,衣服竟落在了地上。兩個侍女忙彎腰幫他揀起,好容易才把衣服穿上。接著司馬懿又以手指著嘴,侍女忙端來一碗稀粥,司馬懿也不用手去端,伸了伸脖子就喝,結果裏一半外一半,胡子上都是稀粥和飯粒,前大襟上還灑了一大片。侍女忙拿手巾來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