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見狀,忙往前湊了湊說:“隻聽人們說您中風病犯了,想不到竟病到這種程度。”
司馬懿上氣不接下氣地說:“唉!年老病重,死期不遠。君屈任並州,並州接近胡地,您可要當心啊!”說完喘了兩口氣又說:“恐怕你我不能再見麵了,我把兩個兒子師、昭托付給您,請您多照應。”
李勝見他說錯了,就糾正說:“我上任荊州,不是並州!”
司馬懿聽了,大惑不解,偏偏頭側過耳朵問:“什麼——?放到並州?”
李勝隻好再改口說:“我放到荊州。”
司馬懿這才若有所悟地說:“啊!都怪我年老,耳朵也背,沒聽明白您的話。您這回到‘並’州任官,要好好建功立業啊。”
又寒暄幾句,李勝告辭。曹爽得到李勝的報告,聽他繪聲繪色地描述司馬懿病重昏聵的老態,心中更加輕鬆,完全不把司馬懿放在心上了。司馬懿用這種裝聾賣傻的方法打發了屬於曹爽一黨來探望病情的幾個人後,見再也無人來問疾,便知此計奏效,加緊了各項準備工作。公元249年,皇帝曹芳到洛陽城外的南山去祭掃明帝的平陵。掌握兵權的曹爽、曹羲、曹訓兄弟三人全部隨駕出城。平陵距洛陽九十裏,按當時的交通條件勢必不能當日返回,必須駐紮在外。曹爽兄弟隨皇帝出城的消息早有人報告給司馬懿,他一邊派人再去觀察,一邊就開始了緊張的部署。待三個時辰過後,估計皇帝車駕出城已遠。司馬懿立刻分派兩個兒子及心腹家人及以前的門生故吏分別奪取城中禁軍的兵權,馬上占領了武器庫、皇宮和太後官等要害部門,又以最快的速度關閉所有的城門,並立即帶領親兵出城駐守在洛水浮橋邊。一個時辰裏,一切部署停當,整個洛陽城進入了高度緊張的戰備狀態。這樣,司馬懿控製了京城和皇太後。
一切就緒後,司馬懿以皇太後的名義寫信給曹爽,要求他保護皇帝回城,隻要投降即可免殺。曹爽本是庸俗無能之輩,不聽手下人的勸告,竟然投降回城。不久,司馬懿在剪除曹爽的羽翼之後,就以謀大逆的罪名把曹爽兄弟及親信誅殺淨盡。從此,司馬氏獨掌朝廷大權,為篡魏自立,建立西晉王朝奠定了基礎。司馬懿本身即是鷹是虎,卻又裝成衰弱得不堪一擊,曹爽受了麻痹,隻當他是隻病貓,卻不知自己早已成了司馬懿爪下的獵取對象。司馬懿把心高而氣不傲演繹到了極致,野心勃勃卻看起來行將待斃。所以,他的成功就隻是時機的問題了。強者裝弱,由於在幕後的策劃常常不為人所知,在前台洋洋自得的對手也就無法知道你的真實意{L-End}圖和具體打算。以暗處攻擊明處的目標,可以說,幾乎是百發百中,屢試不爽。
第九節 借他人之手辦自己的事情
在紛繁複雜的政治鬥爭中,有些智謀高超的人,想達到殺人的目的,常常采用“借刀”的手法設下騙局,利用他人的力量去實現自己的意{L-End}圖。“借刀殺人”之計在古代的軍事鬥爭中用得相當廣泛。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對這個“借”字的文章就做得頗為老到。正當諸葛亮忙於出師南征之際,雍凱、高定兵分兩路偷襲蜀營,被蜀軍殺得大敗,許多雍、高將士被蜀軍生擒活捉,諸葛亮在這些戰俘身上打開了主意。他把雍、高被俘的將士分別囚禁,然後暗地叫本部軍將撒謊傳謠說:“高定的人免死,雍凱的人盡殺。”雍凱方麵的戰俘都怕殺頭,都謊稱自己是高定的部下,諸葛亮也就佯裝糊塗,將其全部放歸。這些人跑回雍凱部隊後,都說高定暗中背叛了雍凱,投靠了諸葛亮。於是諸葛亮利用放回去的俘虜在雍、高中間播下了互相猜疑的種子。緊接著,諸葛亮又把捕獲的高定派遣的密探,故意錯認為是雍凱的部下,“修書一封”,信中密令雍凱“早早下手,休得誤事”,交給“密探”帶回送給雍凱。“密探”回去把信交給高定後,他信以為真,拍案而起,大罵雍凱是忘義之徒,決心先下手為強,率領精兵連夜偷襲雍凱營寨,割了雍凱的腦袋,直馳諸葛亮營寨敬獻首級,討好諸葛亮。當高定提著雍凱的頭去見諸葛亮時,諸葛亮明知道他是真心誠意來投誠的,卻謊稱高定是詐降而來,喝令左右推出斬首,並對高定謊稱“朱褒已使人密獻降書,說你與雍凱結生死之交,豈肯輕易反目殺他,我知道你高定是借人頭詐降的”。
這番謊話又激得高定在諸葛亮麵前立下軍令狀:“誓擒朱褒來見丞相。”諸葛亮佯裝給他立功贖罪以{L-End}表真心投誠的機會,準予前去。果然,高定乘朱褒不備,偷襲了朱的營寨,殺了朱褒,帶領全部叛軍投降了蜀營。到此,諸葛亮的一連串的挑撥離間,挑起了敵軍內部的矛盾,誘使敵人自相殘殺,而實現了“不必親行,坐享其利”的目的。諸葛亮這次借刀殺人中的“借”字文章是做得超群出眾的。宋朝時,大部分割據政權被平定後,隻剩下南唐。南唐大將林仁肇忠心耿耿,足智多謀。因而趙匡胤想出一個絕妙的離間計。趙匡胤施行這條妙計時,頗費了一番周折。他首先是將奉旨出使宋朝的李從善留在了汴京,借李從善去實施離間計。
趙匡胤命一名畫師扮作使臣,和其他使臣一同前往南唐。這位畫師技藝高超,而且記憶力極強,即使和他見過一次麵,他也能背著將人的肖像畫出,並且栩栩如生。這位“使臣”來到南唐,見了林仁肇,回到汴京後,立即把林仁肇的相貌畫了下來,送到趙匡胤手中。趙匡胤便命人將畫像掛到館舍裏。一天,李從善被一個廷臣無意中帶到館舍。見到林仁肇的畫像後,李從善驚異地問廷臣。廷臣故意支支吾吾,猶豫了片刻才說道:“閣下已在汴京待這麼長時間了,我就對你說實話吧。皇上愛惜林仁肇的才幹,特地寫信給他,令他前來,他答應歸附皇上,一時不便行動,就派人送來這畫作為憑證。皇上準備把此館賜給林仁肇,待他來到汴京,直接去擔任節度使的官職。”
李從善聽後便將這一情況派使者報告李煜。李煜大怒,當即傳召林仁肇,問林仁肇是否接受過宋詔。林仁肇被問得有些摸不著頭腦,回答支支吾吾。因而李煜更加相信林仁肇已降了北宋,然後設宴擺酒,將林仁肇毒死。消息傳來,趙匡胤大喜,立即下令準備出征南唐。南唐軍隊沒有了首領,無力抵抗,宋軍很快滅了南唐。“借刀殺人”這一招,在處世中的應用相當廣泛,當然,要提防成為別人的“刀”,更要防範成為別人借來的“刀”下之“鬼”。
第十節 從不同角度尋找突破口
在人際交往中,當有人別有用心或有意無意地提出一些難以回答的問題時,應該避免正麵的攻堅戰,不按對方的邏輯、思維作答,否則就會陷入窘境。回答者要別出心裁,獨辟蹊徑,從不同角度尋找突破口,方能出奇製勝,答出奇特效果,化被動為主動,如何巧答刁難問題呢?有如下方法:
(1)以矛攻盾法
有些人心懷叵測、挖空心思以問難人,有時提出的問題不合客觀實際。答者可去推論與問者相似的一個論點,使兩者之間形成深刻的矛盾,得出一個荒謬的結論,變被動為主動。從前有個縣官貪財而狠毒,凡是來打官司的如果不給錢,他就會把他們打得死去活來。當地有個藝人編了一出戲,叫《沒錢就要命》。演出那天,縣官也去看戲,他一看演的是他,當時就火冒三丈,沒等戲演完,就回到縣衙,命令衙役把這個藝人傳來審問。那個藝人聽說縣官傳他,就穿了龍袍,大搖大擺地跟著衙役去了。縣官一見藝人來到,便把驚堂木一拍,喝道:“大膽刁民,見了本官為何不跪!”藝人指了指身上的龍袍說:“我是皇帝,怎能給你下跪?”“你在演戲,分明是假的!”“既然你明知道演戲是假的,為何要把我傳來審問?”縣官被問得張口結舌,隻好眼睜睜看著藝人大搖大擺地走出縣衙。
(2)轉移論題法
當提出的問題太難答時,可以對問題避而不答,選擇另一個話題作答。巧妙的回答既能顯露答者的機敏和智慧,問者也會很滿意。1974年,周恩來總理在醫院裏會見泰國總理克立時,克立笑容有些神秘地問:“早幾年,人們都戴毛澤東的像章,而您隻戴‘為人民服務’的胸章,即便是最熱愛的時候也如此。而現在人們都不戴像章了,為什麼您還戴?又把普通的胸章換成領袖的像章?”這一連串的問題難就難在當時的政治氣候下總理無法回答。不答又不禮貌,如何作答呢?周總理笑了笑,說:“看來克立先生是對我國的像章很有興趣,我把這枚像章送您了。”答得巧,既照顧了對方的麵子,又使自己擺脫了窘境。
(3)怪問怪答法
怪問,多不合事實。答者可以不拘泥於事實,以歪對歪,根據問話內容隨機應變,自圓其說。有個美國詩人請中國的一位作家解個難題:“把一隻六斤重的雞裝進一個隻能裝三斤水的瓶子裏,您用什麼辦法把它拿出來?”此問旨在使中國人難堪。這位作家笑了笑說:“您怎麼放進去的,我就怎麼拿出來。您顯然是憑嘴一說就放進去的,那麼我就用語言這個工具把雞拿出來。”此答妙在以歪解歪,猶如以石擊卵,不用吹灰之力便使美國人心服口服。
(4)借石反砸法
即借用對方提問的內容,用類似的方式來反擊對方,就好比對方投來一塊石頭,企{L-End}圖傷害於你,你則撿起這塊石頭反砸過去,回擊對方。50年代,一位美國記者在采訪時,看到周總理桌上有一支美國派克鋼筆,便問:“請問總理閣下,你們堂堂中國人,為什麼還要用我國的鋼筆呢?”此問刁在譏諷。周總理風趣地說:“談起這支筆,話就長了,這是一位朝鮮朋友的抗美戰利品,作為禮物送給我的。我無功不受祿,就拒收。朋友說,留下做個紀念吧,我覺得有意義,就留下了這支貴國的鋼筆。”這位美國記者聽了,如鯁在喉,目瞪口呆,在周總理機智巧妙的回答中討了個無趣。掌握了這些秘密變通的方法,就不會使自己總處於被動地位,而在與別人的語言交鋒中遊刃有餘了。
第十一節 隨圓就方,多個心眼兒辦事
一個人在遇事之前,要多想一些路數,多想一些方案,多一些機智和靈感。做到隨方就方,隨圓就圓。從而使“山窮水複疑無路”的情況轉化為“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近代,清代“紅頂商人”胡雪岩堪稱做人講心計的典範,他說話辦事能把握時機,找好角度,總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一天,胡雪岩得知太平軍欲護送一批軍火從上海到金陵。胡雪岩十分垂涎軍火生意,苦於無處著手,如今憑空知道了這條消息,就想把這筆生意奪回自己做。胡雪岩到了上海,同洋商麥得利取得了聯係,親自和他麵談。胡雪岩在餐桌旁就座,開門見山地同麥得利談起那筆軍火交易。麥得利連連搖頭,說已同別人簽約,不可失信。胡雪岩說知道你同誰簽了約,那是一夥與合法政府作對的亂民。麥得利說自己是商人,商人隻管做生意,而不問對方是誰,哪怕是魔鬼。胡雪岩反問對方:知道五口通商的條約嗎?那是外國政府同清廷簽訂、保護外國商人在華利益的,如今你們同反對清廷的亂民做軍火生意,無異於反對中國政府,還能受到保護嗎?
這一招很厲害,麥得利無言以對。胡雪岩抓住要害,進一步說,如果清廷得知這筆交易,派兵截獲軍火,那時你不但血本無歸,還要受到政府追究責任,利弊如何,不是明白無遺嗎?麥得利苦笑著,聳聳肩膀,兩手一攤,{L-End}表示無可奈何。他狡辯說,槍支已經啟運,很快到達上海,若中途毀約,將蒙受巨大損失。胡雪岩告訴他,自己可以代{L-End}表浙江地方當局買下這批軍火,並可提高出價。麥得利雙眼一亮,連叫“OK”,{L-End}表示很有考慮必要。胡雪岩盯住他說,不是考慮,而是必須,否則自己將運用所有力量,破壞麥得利同太平軍的交易。麥得利終於放棄了原來的打算,同胡雪岩商談起購買槍支的具體事宜。胡雪岩允許把每枝槍的價格提高一兩銀子,麥得利高興得手舞足蹈,同胡雪岩碰杯,慶賀生意成交。
所謂多個心眼兒辦事,實際上就是說,一個人要想辦成某件事,事先都要多想一想。多想一些辦法,多想一些路數,多想一些方案,多一些機智和靈感。做到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隨方就方,隨圓就圓,應付自如,以便遇到不利情況時,隨時變通,隨機應變,從而使“山窮水複疑無路”的情況轉化為“柳暗花明又一村”。
漢朝初期,漢高祖劉邦得知樊噲有謀反之心。劉邦很生氣,就派陳平騎馬去傳達命令,讓周勃代樊噲指揮軍隊,並立即在軍中把樊噲斬首。陳平、周勃奉命出發。在路上,陳平私下對周勃說:“樊噲是主上的故交,且是至戚。平楚之功,他也最大,不知主上聽了何人讒言,忽有此舉。一旦主上氣消,或許後悔;兼有呂後從旁搬弄,難免歸罪你我二人。依我之見,你我不如拿住樊噲,綁赴朝廷,或殺或免,聽憑皇上自己處置。”周勃道:“我是一介武夫,君是智謀之士,連張良也服你。你說怎麼辦就怎麼辦吧。”陳周二人來到樊噲軍中,命人築起一台,宣樊噲接旨。
樊噲並無多慮,獨自趕來接詔。不料,台後突然轉出大將周勃,喝令將樊噲拿下,釘入囚車。樊噲正要喧鬧,陳平忙走至樊噲身邊耳語幾句,樊噲方始無言,任由陳平押返京師。行至中途,漢帝劉邦便已病故。陳平暗自慶幸先前未斬樊噲,否則怎麼向昌後交待。原來,當時的西漢中央政權內部權爭激烈,以皇後呂雉為代{L-End}表的外戚呂氏,力{L-End}圖取代開國老臣,控製軍政大權。漢高祖劉邦年老多病,將不久於世。在此情況下,有心人首先要考慮如何在這樣複雜的環境中存在下來,然後才能談到其他方麵。陳平之所以不殺呂後的妹夫樊噲,便是基於這樣的考慮。那時漢帝棺木尚未安葬,陳平一到宮中,伏在靈前且哭且拜,幾乎暈了過去。
果然不出陳平所料,呂後一見陳平來到,急忙從幃中走出,怒詢樊噲的下落。陳平暗自得意,{L-End}表麵上卻邊拭淚邊答道:“臣知樊侯本有大功,不敢加刑,僅將樊侯押解來都,聽侯主上親裁。”呂後一聽陳平未斬樊噲,心中頓喜,即將怒容收起。又見陳平涕淚交流,忠君情義溢於言{L-End}表,頓生哀憐之心,便嘉獎道:“忠誠如君,舉世罕有,現在嗣主年少,處處需人指導,先帝臨終,曾言君才可用,敢煩君為郎中令,傅相嗣主,使我釋憂。”陳平一再叩首謝恩,真的不回家,而去隨伴惠帝去了。由此可見,我們在為人處世時應當尋求多方案、多選擇、多出路,一計不成,還可再施一計,這樣才能在複雜多變的社會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