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能隻依靠天賦成功,上帝給予了天分,勤奮將天分變為天才。

童第周,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生物學家、教育家、中國實驗胚胎學研究的創始人之一。同時他又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也是國際知名的科學家。他從事實驗胚胎學的研究近半個世紀,是我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

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縣的一個偏僻的小山村裏。由於家境貧困,小時候一直跟父親學習文化知識,直到17歲才邁入學校的大門。

讀中學時,由於他基礎差,學習十分吃力,第一學期末平均成績才45分。學校勒令其退學或留級。在他的再三懇求下,校方同意他跟班試讀一學期。此後,他就與“路燈”常相伴:天蒙蒙亮,他在路燈下讀外語;夜熄燈後,他在路燈下自修複習。功夫不負有心人,期末,他的平均成績達到70多分,幾何還得了100分。這件事讓他悟出了一個道理:別人能辦到的事,我經過努力也能辦到,世上沒有天才,天才是用勞動換來的。之後,這也就成了他的座右銘。

沒有電燈,他就在陰暗的院子裏利用天然光在顯微鏡下從事切割和分離卵子工作;沒有培養胚胎的玻璃器皿,就用粗瓷陶酒杯代替,所用的顯微解剖器隻是一根自己拉的極細的玻璃絲;實驗用的材料蛙卵都是自己從野外采來的。就在這簡陋的“實驗室”裏,童第周完成了分析論文。

童第周一生勤奮好學,真正用實際行動印證了“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這句話。看來天資的充分發揮和個人的勤學苦練是成正比例的。

點擊成長:

一個人的天資並不是決定這個人成功與否的必要條件,關鍵還是在於你後天付出的努力多少。

偉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可以創造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