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4R管理模式:如何讓建立高效執行係統(二)(1 / 3)

這類分析是企業製定崗位操作規程的依據,可稱之為基於操作的工作分析。企業所進行的工作分析大多是基於崗位的工作分析。要進行崗位工作分析,那麼崗位設置以及相應的部門設置就應該保持相對穩定和完善,以盡量減少因部門和崗位調整而,大規模修訂工作說明書的情況出現。基於工作分析的崗位職責設計包括以下八個要素:

誰從事此項工作,責任人是誰,對人員的學曆及文化程度、專業知識與技能、經驗以及職業化素質等資格要求。

做什麼,即本職工作或工作內容是什麼,負什麼責任。為誰做,即顧客是誰。這裏的顧客不僅指外部的客戶,也指企業內部的員工,包括與從事該工作的人有直接關係的人:直接上級、下級、同事、客戶等。

為什麼做,即工作對其從事者的意義所在。工作的時間要求。雙!!!:艦:工作的地點、環境等。

如何從事或者要求如何從事此項工作,即工作程序、規範以及為從事該工作所需的權力。

為此向工作所需支付的費用、報酬等工作分析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企業進行工作分析必須統籌規劃,分階段、按步驟地進行。進行工作分析通常使用的方法有:問卷調查、總結分析、員工記錄、直接麵談、觀察等方法。

有了工作分析結果以後,就可以著手製定工作崗位說明書了,大多數情況下,崗位職責設計應該包括以下的主要內容:

(1)工作識別,包括工作名稱、部門、彙報關係、工作編號等等。

(2)工作分析日期:目的是為了避免使用過期的崗位說明書。

(3)工作概述:簡要說明工作內容。

(4)崗位責任:包括直接責任與領導責任〔非管理崗位則沒有此項內容\

(5)工作規範:即從事該項工作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資格條件。主要有學曆、個性特點、體力要求以及其他方麵的要求。

崗位職責設計最好根據公司的具體情況進行製定,而且在編製時,要注意文字簡單明了,使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內容要越具體越好,避免形式化、空洞化;隨著公司規模的不斷擴大,崗位職責設計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必須給予修正和補充,以便與公司的發展保持同步。

構築一個職責清晰的“責任流程”

在企業組織的“業務流程”之外,企業組織裏還隱藏著另外一種流程,那就是“責任癉程”。業務流程是發生在組織結構角度的崗位與崗位之間,而責任流程則是發生在人際關係角度的人與人的關係之間。這裏所說的“人際關係”,並非社會生活意義上的通俗化理解,而是特指企業裏人與人之間存在的關係。一般來說,企業組織裏人與人之間,總是構成了“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角色關係,而這種角色關係在本質是上一種責任關係。

一種經常性的誤解是:隻要解決了崗位職責的混亂不清問題,企業組織的績效就會必然出現。但事實結果卻常常讓人大跌眼鏡。應該說,職責清晰隻解決個人崗位任務,隻有責任流程才會帶來組織績效。

有一個常被用來說明企業管理混亂、責任互相推諉的故事是:三隻老鼠一同去偷油喝。找到了一個油瓶,三隻老鼠商量,一隻踩著一隻的肩膀,輪流上去喝油。於是三隻老鼠開始疊羅漢,當最後一隻老鼠剛剛爬到另外兩隻的肩膀上,不隻什麼原因,油瓶倒了,最後,驚動了人,三隻老鼠逃跑了。回到老鼠窩,大家開會討論為什麼會失敗。

最上麵的老鼠說,我沒有喝到油,而且推倒了油瓶,是因為下麵第二隻老鼠抖動了一下,所以我推倒了油瓶,第二隻老鼠說,我抖了一下,但我感覺睡到第三隻老鼠也抽搐了一下,我才抖動了一下。第三隻老鼠說:“對,對,我因為好像聽見門外有貓的叫聲,所以抖了一下。”哦,原來如此呀!

企業裏很多人也具有老鼠的心態。請聽一次企業的季度會議:

營銷部門的經理A說:“最近銷售做的不好,我們有一定責任,但是最主要的責任不在我們,競爭對手紛紛推出新產品,比我們的產品好,所以我們很不好做,研發部門要認真總結。”

研發部門經理B說:“我們最近推出的新產品是少,但是我們也有困難呀,我們的預算很少,就是少得可憐的預算,也被財務削減了!“

財務經理C說:“是,我是削減了你的預算,但是你要知道,公司的成本在上升,我們當然沒有多少錢。”

這時,采購經理D跳起來:“我們的采購成本是上升了10﹪,為什麼,你們知道嗎?俄羅斯的一個生產鉻的礦山爆炸了,導致不鏽鋼價格上升。”

ABC"哦,原來如此呀,這樣說,我們大家都沒有多少責任了。”

人力資源經理E說:“這樣說來,我隻好去考核俄羅斯的礦山了!顯然,這四個部門的經理職責都是清晰的,但每個部門經理“崗位職責清晰”的結果,卻並沒有帶來企業所期待的目標績效,反而是造成了相互間的責任推卸,因為部門與部門之間,並沒有構成“責任流程”他們都是隻對自己獨立的部門負責,而不對企業利潤來源的客戶負責。現代企業組織的管理,所遵循的是這樣一個基本的管理邏輯:企業組織擁有一個既定的目標,管理工作就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實現企業組織既定目標,所依賴的是企業強大的績效能力;而企業組織的績效實現能力,即不是來自於傳統的命令與控製能力、也不是來自於單純的崗位職責清晰,而是來自於企業構築一個組織的“責任流程”的能力。

但是,這個顯見的事實,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一些企業依舊認為組織效率不佳,原因在於崗位職責不清,所以“規範化管理”成為了他們的口頭禪和工作方向;而當崗位職責清晰卻依舊無法獲得效率時,問題又被轉向了“有規定而不遵守、有任務而不執行”如何建立高效執行係統,於是,大規模的教育工作開始了,它有個好聽的名字叫“企業文化”。很顯然,假如沒有組織責任流程的存在,那麼,一個流水線上的工人,無論他以怎樣強大的責任心超額完成工作任務,他所製造的產品都可能是“增加庫存而工作”,事實上,1+1+1式的清晰的崗位責任的堆積,並不能自動實現企業組織目標績效。

實際上,當崗位與崗位、部門與部門之間進行流程重組或再造的過程中,執行新的業務流程的並不是一個個冰冷的崗位、而是崗位上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每一個企業組織在誕生後的漫長運營過程中,總是會形成相對穩定的人與人的責任關係;一般意義來說,傳統企業組織裏的“被管理者”,總是麵向自己直接上一級“管理者”承擔責任,而不是麵向下一道工序或市場客戶承擔責任顯然,這是向上的、單向的責任關係,而並不是向左或向右的、雙向的責任關係。事實上,單程責任的車票,並不支撐業務流程再造的流暢運行。

在每一個企業組織裏,都隱藏著自己的“責任流程”,沒有例外。發現企業組織裏隱藏的責任流程,可以使用這樣的顯見提問方式:一個崗位上的員工,究竟是對直接上級承擔責任、還是對下一道工序承擔責任?一個具體的部門,究竟是對部門任務指標承擔責任、還是對企業組織目標承擔責任?一個企業的最高管理者,究竟是麵向內部個人任務承擔責任、還是麵向外部承擔顧客責任?雖然這些問題在企業裏常常混雜交叉,但它實際中總是存在著一種事實責任指向一一“事實責任指向”構成了企業裏的“事實責任流程”;而責任的混雜交叉,正是企業組織責任流程斷裂或混亂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