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不可不知的生活心理學(1)(1 / 3)

01 因果定律:讓今天成為明天的幸福理由

無論生活是平淡,是忙碌,或是沒有理想中的好,都可以每天給自己一個幸福的理由。小小的幸福連綴在一起,就像一條幸福的珠鏈,將令你的日常生活滋潤,充實而美好;同時,也會讓你的心態走向積極的一麵。

名詞解釋

因果定律,即蘇格拉底的因果定律。該定律認為:每一個結果都有一個特定的原因或者多個原因,今天的結果是昨天造成的,今天又為明天種下了因。

定律由來

因果定律是由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提出的,又稱因果法則,指無論哪一方麵的成功或失敗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有著一定的因果關係,即每件事情的發生都有某個理由,每個結果都有特定的原因。這個法則非常深奧且具極大影響力,以致世人將其稱之為人類命運的“鐵律”,心理學家將其歸納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什麼子,結什麼果。

現實演繹

著名哲學家培根曾說過:“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正如同“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道理一樣,如果我們想收獲幸福,先要種下幸福的種子。

如果你覺得生活沉悶,就應該檢查一下自己付出了多少。生活是一個因果循環係統。如果生活中一件好事都沒有,那就是你的錯了。隻要你了解你的現狀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你就不再會覺得自己是受害者。也許你會反駁說:“有的人過著平淡的日子,同樣感覺很幸福;而有的人成績斐然,卻覺得幸福離自己很遙遠。明顯不符合因果定律。”其實,之所以出現這樣看上去似乎相悖的“因果”,是因為幸福感是一種非常主觀的情感體驗。

美國知名心理學家、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馬丁·瑟裏格曼表示,幸福=快樂+意圖+參與。他告訴我們,幸福並不是空等來的,不是被動地期盼來的,而需要你具有快樂的能力,獲取幸福的意圖,並能積極地參與。如果你覺得自己現在還不夠幸福,那就該清醒地審視自己了。要知道,一味地抱怨或歎息根本毫無意義,與其低落、萎靡,不如珍惜當下,積極生活,讓“今天”成為“明天”的幸福理由。

從因果定律出發,除了善待自己會得到幸福外,善待他人也會得到幸福。對他人友善,就是種下幸福的種子,待到種子開花結果,自己也就收獲了幸福。

愛因斯坦的前妻米列娃因不能容忍丈夫極少的關心與體貼,而隻是一味地與原子、分子、空間、時間為伴,便時常與其發生摩擦,而兩人的個性都很強,最終分手。而第二任妻子艾麗莎卻是一個體貼入微,懂得尊敬與忍讓的人,她深知愛因斯坦的脾氣,從不幹預丈夫的工作,讓他安心地完成事業。愛因斯坦受到感動,也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陪妻子度過美好時光,他甚至在記者招待會上也曾說過:“艾麗莎不懂相對論,但相對論卻有她的一份心血。”

所以,任何一種真誠而博大的愛都會在現實中得到應有的回報。善待別人,就等於善待自己。

自我調試

其實,無論生活是平淡,是忙碌,或是沒有理想中的好,都不妨從中給自己一個幸福的理由。一些小小的幸福串在一起,就像一條幸福的珠鏈,將令你的日常生活滋潤、充實而美好;同時,也會讓你的思想走向積極的一麵。

人們都認為法國人的幸福感很強。這主要是由於法國是藝術之都,人們將藝術家氣質融入生活,用藝術之美感染人生。眾所周知,每個藝術家在創造作品時,感受著來自生命本身的創造樂趣,所以欣賞這些作品的人可以同創造者一起共振、共鳴。當你從忙碌的工作中偷得浮生半日閑,不妨將自己置身於藝術的海洋,從畫作繽紛的色彩、音樂優美的旋律、雕塑充滿美感的線條中感悟世界之美、藝術之美,從而體味生活中的幸福感。

02 迪斯忠告:活在當下,把握現在

名詞解釋

迪斯忠告,指的是:昨天過去了,今天隻做今天的事,明天的事暫時不要管。關鍵是要把握好現在。

定律由來

迪斯忠告由美國作家迪斯提出。在生活中,我們有過許多許多這樣的日子:常常為昨天的失落念念不忘、喋喋不休、耿耿於懷,又常常為明天的美麗意氣風發、熱血沸騰、鬥誌昂揚。然而,或許你覺察不到,就在這埋怨與幻想當中,就在這追悔與興奮當中,我們失去了最寶貴也最容易失去的今天。昨天是失去的今天,明天是未來的今天,隻有今天,才是我們真實擁有著的。中外無數成功人士的實例證明,隻有把握好今天,才能走出昨天,開創明天。昨天是一張作廢的支票,明天是尚未兌現的期票,隻有今天是現金,有流通的價值。

現實演繹

人生說長也長,說短也短。一年365天,如果你把每一天都過好了,那你的人生一定會很精彩。但在日常生活中,卻有很多人不是沉浸在對過去的思念,就是陶醉在對未來的向往,忘記了他們是活在今天的。每一個“今天”都這樣過去後,你的人生一定隻剩下抱怨和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