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要想與別人成為知心朋友,就必須表露自己的真實感情和真實想法,向別人講心裏話,坦率地表白自己、陳述自己、推銷自己,這就是自我暴露。
人常說:“凡事要有度,凡事不能過度。”一點兒也沒錯,在交際中,自我暴露是贏得他人好感的有效方式,但這種暴露同樣要做到適度。過度的自我暴露反而會惹人厭。
在生活中,有的人知心朋友比較多,雖然他(她)看起來不是很擅長社交。但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這樣的人一般都有一個特點,就是為人真誠,渴望情感溝通。他們說的話也許不多,但都是真誠的。他們有困難的時候,總會有人來幫助,而且很慷慨。
而有的人,雖然很擅長社交,甚至在交際場合中如魚得水,但是他們卻少有知心朋友。因為他們習慣於說場麵話,做表麵工夫,交朋友又多又快,感情卻都不是很深。因為他們雖然說很多話,卻很少暴露自己的真實感情。
要知道,人和人在情感上總會有相通之處。如果你願意向對方適度袒露,總會發現相互的共同之處,從而和對方建立某種感情的聯係。向可以信任的人吐露秘密,有時會一下子贏得對方的心,贏得一生的友誼。
如果希望結交知心朋友,你不妨先對他們敞開自己的心扉!
自我調試
在人際交往中,自我暴露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應遵循對等原則
即當一個人的自我暴露與對方相當時,才能使對方產生好感。比對方暴露得多,則會給對方很大的威脅和壓力,對方會采取避而遠之的防衛態度;比對方暴露得少,又顯得缺乏交流的誠意,交不到知心朋友。
2.應循序漸進
自我暴露必須緩慢到相當溫和的程度,緩慢到足以使雙方都不感到驚訝的速度。如果過早地涉及太多的個人親密關係,反而會引起對方的憂慮和不信任感,認為你不夠穩重、不敢托付,從而拉大雙方之間的心理距離。
真正的親密關係是建立得很慢的,它的建立要靠信任和與別人相處的不斷體驗。因而,你的“自我暴露”必須以逐步深入為基本原則,這樣,你才會討人喜歡,才能交到知心朋友。
05 刻板效應:不要被固定思維所左右
名詞解釋
刻板效應,指人們在長期的認識過程中所形成的關於某類人的概括而籠統的固定印象,是我們在認識他人時經常出現的一種相當普遍的現象。
定律由來
刻舟求劍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它生動地說明了人們認知偏見的影響作用。《呂氏春秋·察今》裏說,楚國有一個人坐船過江,船行至江中時他的劍掉進江裏,他立即在劍落水的船身上刻了一個記號,說:“我的劍是從這兒掉下去的。”等船靠岸了,他就從做上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找劍,結果自然找不到。
有些人總是習慣於把人進行機械的歸類,把某個具體的人看作是某類人的典型代表,把對某類人的評價視為對某個人的評價,因而影響正確的判斷。刻板印象常常是一種偏見,人們不僅對接觸過的人會產生刻板印象,還會根據一些不是十分真實的間接資料對未接觸過的人產生刻板印象。
現實演繹
刻舟求劍的故事聽起來荒誕可笑,但在現實中,我們稍不留意,便會做出與這個楚國人一模一樣的“刻舟求劍”的行為。例如,在認知上海某一個人時便會按照上海人精明、聰明的類型及特征去判斷他,在認知某一教師時便會按照教師知識淵博、為人師表等類型特征去判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