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錯誤具有衝擊性,可以引導人想出更多細節上的事情,隻有多犯錯,人們才會多進步。假如你工作的例行性極高,你犯的錯誤就可能很少。但是如果你從未做過此事,或正在做新的嚐試,那麼發生錯誤在所難免。發明家不僅不會被成千的錯誤所擊倒,反而會從中得到新創意。在創意萌芽階段,錯誤是創造性思考必要的副產品。正如耶垂斯基所言:“假如你想打中,先要有打不中的準備。”
自我調試
現實生活中,每當出現錯誤時,我們通常的反應都是:“真是的,又錯了,真是倒黴啊!”這就是因為我們以為自己可以逃避“倒黴”、“失敗”等,總是對自己心存僥幸。殊不知,錯誤的潛在價值對創造性思考具有很大的作用。
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上,充滿了利用錯誤假設和失敗觀念來產生新創意的人。哥倫布以為他發現了一條到印度的捷徑,結果卻發現了新大陸;開普勒偶然間得到行星間引力的概念,卻是由錯誤的理由得到的;愛迪生也是知道了上萬種不能做燈絲的材料後,才找到了鎢絲……
所以,想迎接成功,先放下你的僥幸心理,加強你的冒險力量。遇到失敗,從中汲取經驗,嚐試尋找新的思路、新的方法。
05 基利定理:失敗隻是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
名詞解釋
基利定理,指每個人要想幹出一番驚人的業績,一定要具有麵對失敗坦然自如的積極態度,千萬不可一遭挫折便落荒而逃。否則,你永遠都會與成功無緣。容忍失敗,這是人們可以學習並加以運用的極為積極的東西。
定律由來
基利定理由美國多布林谘詢公司集團總經理拉裏·基利提出。意思是要容忍失敗,成功者之所以成功,隻不過是他不被失敗左右而已。
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發明燈泡時,經曆了多次失敗。一天,有人挖苦他:“先生,你已經失敗了1200次。”愛迪生笑笑說:“不,我已經成功地發現有1200種材料不適合做燈絲。”再比如愛因斯坦,他的辦公室裏總是備有一個特大的廢紙簍,有人問他:“廢紙簍為什麼這麼大?”愛因斯坦回答:“為了裝失敗的教訓。”
現實演繹
當今最具影響力的激勵演講家安東尼·羅賓曾說過:“成功很難,但不成功更難,因為你要承受一輩子的失敗。”“這世界沒有失敗,隻有暫時不成功,因為過去並不等於未來。”所以,失敗隻是暫時的,隻是走向成功的一個必經之路,或者說是成功路上的一段過程。走過它,你就會擁有成功。
人生99%都是失敗,所以每當你開始幹一件事的時候,失敗可能隨時伴隨著你。如果你害怕失敗,那麼你就將一事無成。每一個做父母的都知道,孩子不摔幾跤是學不會走和跑的。所有人都是這樣摔著長大的,你也不例外。人生逃不開失敗,隻有在失敗中,你才能真正學到本領。想長大成人,想實現夢想,那麼就必須記住:“失敗是成功之母!”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在走路的時候,因為路不平而摔了一跤,他爬了起來。可是沒走幾步,一不小心又摔了一跤,於是他便趴在地上不再起來了。有人問他:“你怎麼不爬起來繼續走呢?”
那人說:“既然爬起來還會跌倒,我為什麼還要起來,不如就這樣趴著,就不會再被摔了。”這樣的人,摔兩次就怕得不敢再起來繼續往前走了,那麼他肯定永遠也無法到達他的目的地了。
如果我們都像這個趴在地上不起來的人一樣,在一兩次失敗後就選擇放棄,那麼我們也就永遠也不會得到成功的眷顧。對於“成功”和“失敗”,我們應該客觀看待。它們不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體,而是可以互相依存的,我們隻有經曆過“失敗”,才能體會到“成功”的珍貴;也隻有在“成功”後,才會知道“失敗”的意義。
“成功”的背後是用“失敗”砌成的台階,如果沒有這一層一層的台階,我們可能永遠呆站在原地,無法邁出任何一步。“成功”是“失敗”永遠的燈塔,隻有在曆經艱難困苦後,才能找到正確的方向去接近燈塔,獲得光明。正如歌裏所唱的那樣:“不經曆風雨,怎麼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失敗過後,隻要我們永不放棄,最終會見到美麗的彩虹。失敗不要緊,重要的是不要失去信心,這一次失敗,可以換來下一次的成功。
數學上有名的平行公理,從它問世以來,一直遭到人們的懷疑。幾千年來,無數數學家致力於求證平行公理,但都失敗了。數學家波裏埃雖終身從事對平行公理的求證,最終也不得不成為那失敗者中的一員。似乎這是無解的問題,平行公理根本無法證明。但羅巴切夫斯基在經過七年求證而毫無結果後,潛心思考找到了失敗的原因,從而取得了成功。所以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但是要把失敗轉化為成功,還必須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分析,找到失敗的原因,吸取其中的教訓,指導今後的工作,這樣才會讓失敗成為成功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