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不可不知的成功心理學(2)(2 / 3)

應該說,失敗不可怕,它是通向成功的橋梁;失敗不可悲,它意味著你又有了重新開始的理由。因此,當一切可能的失敗都嚐試過之後,擁抱你的一定是成功。成功者之所以成功,隻不過是他不被失敗左右而已。不允許失敗,無異於拒絕成功。

自我調試

事實上,得失本來就不是永恒的,而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矛盾共同體。有一本雜誌曾歸納出關於失敗的優勝麵:

失敗並不意味著你是一位失敗者——失敗隻是表明你尚未成功;失敗並不意味著你一事無成——失敗表明你得到了經驗;失敗並不意味著你是一個不知靈活性的人——失敗表明你有非常堅定的信念;失敗並不意味著你要一直受到壓抑——失敗表明你願意嚐試;失敗並不意味著你不可能成功——失敗表明你也許要改變一下方法;失敗並不意味著你比別人差——失敗隻表明你還有缺點;失敗並不意味著你浪費了時間和生命——失敗表明你有理由重新開始;失敗並不意味著你必須放棄——失敗表明你還要繼續努力;失敗並不意味著你永遠無法成功——失敗表明你還需要一些時間;失敗並不意味著命運對你不公——失敗表明命運還有更好的給予。

那麼,期待成功的你,不要再被一時的失敗所左右了,在哪裏跌倒,就在哪裏爬起來吧!

06 韋特萊法則:思想有多遠,你就能走多遠

名詞解釋

韋特萊法則,指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那些取得成功的人,做的往往是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敢想別人不敢想的,才能成就別人不能成就的。

定律由來

美國管理學家韋特萊提出韋特萊法則:成功者所從事的工作,是絕大多數的人不願意去做的。要先有超人之想,後有驚人之舉,才能不落俗套,才可不同凡響。

每個人都想成功,但在真正麵對現實時,許多人卻又表現得無所適從。慢慢地,他們會覺得成功是非常人才能辦到的事,自己沒什麼指望了。因為有很多人都這樣想,就注定了成功隻屬於少部分人。其實,成功者與其他人的唯一區別就在於,別人不願意去做的事,他做了,而且全身心地去做。所以,成大事其實隻需要一點點勇氣。

現實演繹

生活中,大人都喜歡問小孩一個問題:長大後想要做什麼,這是一個關於夢想的問題,更是測試誌向的問題。如果小孩回答以後想做國家主席、科學家或富豪之類的,大人會說他有誌氣、有出息。敢於為自己設計遠大的理想,才能成就大事業。像周恩來總理,從小就有“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遠大誌向,最終也為中華的崛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一個人,要想成功,就要敢於想象。

這個想象,不是空想,是一種自信,是一種勇敢。每個人都想成功,但很多人都缺少這種自信和勇氣。而那些成功的人往往多的也就是這點兒自信和勇氣。就像在美國曆史上頗有作為的林肯總統,在被記者問到他之前的兩屆總統之所以沒有簽署《解放黑奴宣言》是不是要留給他來成就英名時,他說道:“可能有這個意思吧。不過,如果他們知道拿起筆需要的僅是一點兒勇氣,我想他們一定非常懊喪。”

敢想敢幹,是在成功者的評語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之一,沒有想法就不會有作為。人生就好比一個“夢工場”,沒有大膽的想象,就不可能有驚人的舉動。那些取得成功的人,與你沒什麼兩樣,如果說有區別的話,那就是他們想了你不敢想的事,做了你不敢做的事。

20世紀初期,美國的汽車大王亨利·福特為了使汽車具有更好的性能,決定生產一種有8隻汽缸的引擎,而這在當時的技術環境下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亨利·福特卻不這麼認為,他給工程師們下達了完成“不可能任務”的死命令——無論如何也要生產這種引擎,去做,直到你們成功為止,不管需要多長時間。結果,8隻汽缸的引擎真的被工程師們給製造出來了,福特的想法得到了實現。

足見,隻要你敢想,就有可能會成功;如果你連想都不敢想,那今生肯定與成功無緣。

自我調試

有這樣一句話:“思想有多遠,你就能走多遠。”其中的道理很簡單——先要敢想,才能做大事。換而言之,先有超人之想,才有超人之舉。

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也就是說,能成就大業的人,都要經曆一個痛苦的過程,出乎意外,才能得乎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