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仆聽了宰相的話,嚇得渾身發抖,跪在地上不停地磕頭求饒:“陛下,求您不要把我關在籠子裏,不要把我關在籠子裏。”
宰相看看那奴仆的滑稽樣,笑著對國王說:“陛下,您看,沒人願意被關在籠子裏。您如果真的喜歡金絲雀,就應該讓它們快樂地飛翔在廣闊的天地間,讓全國百姓都不能傷害它,捕捉它。這才是真的愛。”
國王聽了,覺得宰相的話更有道理,於是便下令放了王宮裏所有的金絲雀,還下令全國百姓不得任意射殺、捕捉金絲雀。
久而久之,這個王國的金絲雀越來越多,國王在國家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金絲雀,於是便將王國也改名為“金絲雀王國”。
所以,如果你們之間沒有愛了或者她已經愛上了別人,那麼就放她走吧,這樣她得到幸福,你也獲得解脫。如果你一定要給她點兒顏色瞧瞧,或者一定要毀了她,那麼你也不會有好結果的。對方的心如果已經不在你這裏了,再怎麼威脅、強迫也拉不回來了。如果真的愛她,就讓她幸福快樂。
自我調試
為什麼丈夫懷疑妻子對自己不忠時,總是想著如何報複妻子,而不是報複那個與妻子有染的“奸夫”呢?這就是典型的奧賽羅效應,男人在情感受挫時,一般傾向於向自己愛的女人實施殘忍的報複。他們認為是妻子或女友背叛了他們,她們就應該為這背叛付出代價。
奧賽羅效應之所以還如此盛行,就是因為這個社會還是一個以男性為主的男權社會,特別是在中國,男人為天的思想依然沒有多少改變。社會輿論對於這種事情,也沒有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甚至有推波助瀾之嫌。當妻子背叛丈夫而被丈夫殺害時,大家往往不是同情妻子,而是義憤填膺地為殺人凶手呐喊助威:“誰讓她不守婦道的,死了活該!”“娶了這種女人真是倒黴!”這種反應隻能助長奧賽羅效應更加盛行。因此,道德評判與輿論引導一定要正確,無論是什麼原因,殺人總是罪大惡極的行為,而奧賽羅效應也必須得到遏製,希望這種悲劇不要再上演。
06 麥穗理論: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名詞解釋
麥穗理論,是說我們尋找伴侶時如同走進了一個麥田,一路有麥穗向我們招手,很多人不知道摘取哪一棵,因而就會有躊躇和彷徨、遺憾和悲傷。
定律由來
傳說,古希臘哲學大師蘇格拉底的3個弟子曾求教老師,怎樣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侶。蘇格拉底帶領弟子來到一片麥田,讓他們每人在麥田中選摘一支最大的麥穗——不能走回頭路,且隻能摘一支。
第一個弟子剛剛走了幾步便迫不及待地摘了一支自認為是最大的麥穗,結果發現後麵的大麥穗多的是;第二位一直左顧右盼,東張西望,直到終點才發現,最大的麥穗已經錯過了;第三位把麥田分為三份,走第一個1/3時,隻看不摘,分出大、中、小三類麥穗,在第二個1/3裏驗證是否正確,在第三個1/3裏選擇了麥穗中最大最美麗的一支。
這就是麥穗理論,它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更好”。這裏的三個弟子,第一個代表了這個社會上的閃婚一族,遇到一個覺得合適的人就不假思索迅速結婚,結婚後卻發現對方其實不是自己理想的伴侶,於是閃婚的人有很多伴之以“閃離”,結果很悲劇。第二個弟子有挑剔的心態,不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總是挑來撿去,結果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把最行的和相對比較行的都錯過了。最後一個弟子是一個比較明白的心態,他知道自己的伴侶應該是什麼樣的,或許他找到的不是最漂亮的,不是最出色的,但是必定是最適合的,這就達到了雙贏的結果。
很多人總說,自己的緣分沒有到,其實不然,隻是自己沒有把握好機會而已。這也是博弈論的一種。
現實演繹
《詩經》有雲: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千百年來,鬥轉星移,滄海桑田,多少海誓山盟老去,這句情話卻依然煥發著讓人怦然心動的生命力。我們總是渴望完美的愛情,所以習慣於在一道道通向幸福的門前選擇一次又一次的猶豫與彷徨。因為不能回頭,我們的心中於是充滿了矛盾,很怕錯過的就是最好的,又總覺得後麵的路還很長,應該還會有更好的。就這樣,隻屬於我們的愛情最終化作了別人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