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多關注孩子的學習過程,適當淡化結果,因為考試畢竟有偶然因素在裏麵,隻要孩子有一個努力學習的過程,我們就可以適當地淡化結果。
3.培養孩子精力集中的習慣
一方麵,家長應以身作則。每天定時給孩子讀書,陪孩子畫畫,跟孩子一起聽錄音故事,甚至作孩子的玩伴,與他做一些智力遊戲,言傳身教地訓練他安靜專注地做一件事。另一方麵,不要輕易打擾孩子。如孩子玩遊戲時全身投入,正是在培養聚精會神的習慣,此時家長切不可任意打擾、幹涉和打斷。
4.調動孩子積極的情緒
積極的情緒能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我們平時要給孩子一種溫暖的感覺,哪怕是無意中流露的一句關懷的、鼓勵的、讚賞的話,也會使孩子從中受到莫大的鼓舞,感到無限的快樂。
5.肯定的心理暗示
在智力方麵,我們要通過暗示,使孩子相信自己是聰明的,有創造力的;在心理素質方麵,我們要通過暗示,使孩子相信自己是堅強的、自信的、勇敢的、有社會適應能力的;在健康方麵,我們要通過暗示,使孩子相信自己是健康的,並且會越來越健康,讓孩子樹立“健康光榮”的新觀念。
總之,家長的平常心+適當的期待,才是治療“詹森病”的根源。
04 蔡加尼克效應: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覺得寶貴
名詞解釋
蔡加尼克效應,指人在執行某個任務時的緊張狀態會一直持續到任務完成,如果工作中斷,緊張狀態會讓人的心理活動指向未完成的任務,從而對有關內容記憶更牢。
定律由來
蔡加尼克是格式塔派的心理學家。他做過一個試驗,讓被測試者連續去完成22種小任務,其中一半任務完成了,還有隨機的一半任務沒有完成時被中途停止。接著他讓被測試者回憶做過哪些事情。結果他發現,絕大多數被測試者首先回憶到的是那些沒有完成的任務。這種記憶現象後來就被稱“蔡加尼克效應”。
現實演繹
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景:球賽枯燥乏味,球迷還是看到終場;電影無聊透頂,觀眾還是等到閉幕才悉數離場;手中的書如同雞肋,我們仍然期待下一刻會有驚喜……
很多電視劇的忠實粉絲對節目中插播的廣告甚為反感,但是,又不得不硬著頭皮看完。因為廣告插進來時劇情正發展到緊要處,實在不舍得換台,生怕錯過了關鍵部分,於是隻能忍著,一條、兩條……直到看完第N條後長歎一口氣:“還沒完呀?”
不得不承認,這廣告的插播時間選得著實精妙。其實說穿了,都是廣告商摸透了觀眾的心理,讓你欲罷不能。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心理,讓你被人家牽著鼻子走呢?
很多事情就是這樣,不完成似乎就心有不甘。想想,記憶中最深刻的感情,是不是沒有結局的那一樁?印象中最漂亮的衣服,是不是沒有買下的那一件?最近心頭飄著的,是不是那些等你完成的任務?
在工作中我們也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經常會在備忘錄上記下重要的會議,但是到最後還是忘記了。因為我們以為記下來了就萬事大吉,緊張的神經鬆弛下來,最後連備忘錄都忘了看。在打電話之前,我們能清楚地記得想要撥打的電話號碼,打完之後卻總也想不起來剛才撥過的號碼。
其實,這都是一種被稱為“蔡加尼克效應”的心理現象在起作用。
1927年,心理學家蔡加尼克做了一係列有關記憶的實驗。
他給參加實驗的每個人布置了15~22個難易程度不同的任務,比如寫一首自己喜歡的詩詞,將一些不同顏色和形狀的珠子按一定模式用線串起來,完成拚板、演算數學題,等等。完成這些任務所需的時間是大致相等的。其中一半的任務能順利地完成,而另一半任務在進行的中途會被打斷,要求被試者停下來去做其他的事情。在實驗結束的時候,要求他們每個人回憶所做過的事情。結果十分有趣,在被回憶起來的任務中,有68%是被中止而未完成的任務,而已完成的任務隻占32%。這種對未完成工作的記憶優於對已完成工作的記憶的現象,被稱為“蔡加尼克效應”。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是由於我們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會在心裏產生一個張力係統,這個係統往往使我們處於緊張的心理狀態之中。當工作沒有完成就被中斷的時候,這種緊張狀態仍然會維持一段時間,使得這個未完成的任務一直壓在心頭。而一旦這個任務完成了,那麼這種緊張的狀態就會得以鬆弛,原來做了的事情就容易被忘記。
蔡加尼克效應說明,當心理任務被迫中斷時,人們就會對未完成的任務念念不忘,從而產生較高的渴求度。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覺得寶貴;而輕易就能得到的,就會棄之如敝屣。
對於一個人而言,不能讓他的願望過早地得到滿足,得到了可能就不會再珍惜了。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能一股腦兒地將知識灌輸給孩子,而應該分階段地給孩子講解,讓他們有意猶未盡的感覺。其實這也符合人們的記憶規律,人的大腦總是記住一些需要加工的內容,將之放在工作記憶中,就像是電腦的內存一樣,而對於已經完成或將要完成的內容大腦則會有意地去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