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凡是以外物為重,懷有恐懼心理的,內心必然怯懦,行為也因此變得笨拙猶豫。相反,對結果抱達觀態度、姿態放鬆的,反而會表現出最高的水平。美國心理學家耶克斯和道森認為:中等程度的動機水平最有利於效果的提高。最佳的動機水平與作業難度密切相關,任務較容易,動機水平較高為好;任務難度中等,動機水平也適中為佳;任務越困難,動機水平越低越好。
現實演繹
愛因斯坦曾說過:“情感和願望是人類一切努力和創造背後的動力。”由此,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要讓其學會“為自己而玩”。
人的動機可分為兩種: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如果按照內部動機去行動,我們就是自己的主人。但是一旦我們被外部動機所驅使,就會為外部因素所左右,從而成為它的奴隸。
所以,當孩子被學習中的外部因素所幹擾,不想繼續努力時,我們應引導他們多想想,自己在“為誰而玩”?
下麵,我們來看看一個和時間賽跑的孩子。
安德烈的外祖母過世了,讀小學的安德烈心裏非常難過,祖母生前最疼愛他。因此他每天在學校操場上一圈又一圈地跑著,跑得累了,就撲在草坪上痛哭。
哀傷的日子斷斷續續地維持了很久,爸爸媽媽也不知道如何安慰他。他們知道與其騙兒子說祖母睡著了(可那總有一天要醒來),還不如說實話:祖母永遠不會回來了。
“什麼是永遠不會回來呢?”安德烈問。
“所有時間裏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昨天一旦過去,它就永遠變成昨天,你不能再回到昨天。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樣小,現在也不能回到你這麼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也會長大,會像祖母一樣老;有一天你度過了你的時間,就永遠不能回來了。”爸爸說。
以後,安德烈每天放學回家,都要在家裏的庭院裏麵看著太陽慢慢地沉到地平線以下,就知道一天真的過完了,雖然明天還會有新的太陽,但永遠不會有今天的太陽。
時間過得飛快,在安德烈幼小的心裏不隻是著急,還有悲傷。有一天,他放學回家,看到太陽快落山了,就下決心說:“我要比太陽更快地回家。”當他狂奔回家,站在庭院前喘氣的時候,看到太陽還露著半邊臉,就高興地跳躍起來,那一天他覺得自己跑贏了太陽。以後他就時常做那樣的遊戲,有時和太陽賽跑,有時和風比快,有時一個暑假才能完成的作業,他十天就做完了。那時他三年級,常常把五年級的作業拿來做。
每一次比賽勝過時間,安德烈就快樂得不知道怎麼形容。
在他漸漸長大的日子裏,和時間賽跑讓他受益無窮,雖然他知道人永遠跑不過時間,但是人可以比自己原有的時間跑快一步,如果跑得快,有時可以快好幾步。那幾步看起來也許很小,但是用途卻很大。
這也是一個關於內部動機的故事,安德烈由祖母的死亡認識到了時間的流逝隻能給自己帶來悲傷,基於這一想法,他開始與時間賽跑。事實就是這樣,隻要你心中有渴望,你不僅會戰勝時間,還會戰勝自己。
總之,合格的父母,應懂得如何在生活中培養孩子合理的心理動機,從而提高孩子的生活質量。
自我調試
給孩子太大的壓力,會使他精神緊張,甚至與父母的期望適得其反。當學校老師給孩子施加壓力時,父母最好不要讓老師牽著鼻子走,而要做到“不管”和“不說”。孩子已經夠累了,就讓他在這種“不管”“不說”中學會自我監督、自我放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