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20幾歲一定要知道的10個思維認知心理效應(1)(1 / 3)

相關的調查顯示,有2/3的成年人至少有過一次這種“似曾相識”

的經曆。“似曾相識”的現象在每個人身上幾乎都會發生,它是如此普遍,可事實上,心理專家說,大多數的“似曾相識”都是一場大腦營造的騙局……你有沒有在百度、Google搜索過你自己?

經常上網的人,會在各種網站留下自己的足跡,比如發過的帖子,寫過的博客。時間長了,許多人都會不定時地在百度或Google搜索有關於自己的信息。比如名字,帖子的內容,查看人氣和別人的回複。

他們為什麼喜歡在網上搜索自己,如果你經常上網,你有沒有百度或Google的搜索欄裏輸入過你的名字呢?

在心理學家看來,這是人的自我關注意識在起作用。雖然我們在生活中都會關注他人,但實際上,每個人的內心最渴望的還是多了解自己。

自我關注意識,是一個人對自己的外在和內心有意識的注意,並上升為對自己的受關注度產生濃厚的興趣,比如會尋求確認公眾的認可。潛意識中,我們每個人都擔心自己被群體遺忘、冷落和拋棄,這 個心理意識和自我關注的需求結合起來,促使有的人想方設法地去表現自己。

功能強大的網上搜索引擎,恰恰提供了這樣的一個平台。通過搜索自己的信息,在公共互聯網上看到自己的名字,很容易讓人產生“我最閃亮、我最醒目”的自豪感和滿足感。

另外,還有一個容易被心理學領域忽視的動機:人的內心渴望獲得名氣的欲望。因為互聯網的出現給了人們“一夜成名”的機會,於是,經常在網上活動的人,就對搜索自己的“知名度”非常著迷。有的人還會記下每次搜索時列出的信息條目,並且加以對比,判斷自己的人氣較之以往是提升還是下降了。同那些覬覦真金白銀的財富和社會影響力的人有所不同,他們隻是希望獲得某種認可的心理滿足,證實自身存在的價值。

心理學家奧維爾·吉爾伯特·布裏姆通過對中國和德國的一些城市的調查發現,大約有30%的成年人會經常做那種一夜成名的白日夢,有超過40%的人會想要嚐試一下短暫的成名滋味。可見,成名欲望在我們的內心其實很有市場,雖然不會大張旗鼓地左右我們的行為,但卻會隱秘地支配著我們的潛意識。

在最近的研究中,有關學者還發現了一個普遍的心理常識:當人被現實或某些信息提醒,意識到自己終有一天會麵臨死亡時,大腦總是會將注意力集中到對體現自我價值最有益的事情上來,以此躲避死亡問題的煩惱。於是,人就開始對“自我價值的認可”極感興趣,這種認可發現得越多,我們從中體會到的安全感就會越多。在網上搜索自己的人氣和別人的評價,恰恰能給予我們這種巨大的滿足感!

從他人的認可中判斷自己存在的價值,這種心理的存在,就連精神分析學大師弗洛伊德都不可避免。據說他一輩子隻昏倒過兩次,但卻都發生在他的絕對權威遭受別人威脅的時候。你看,誰說我們不是活給別人看的呢?如果這句話沒有意義,那我們的人生也就變得索然無趣了!

所以,放心大膽地在網上搜索自己吧,這恰恰表明你對自身的價值還擁有非常高的關注!還有一顆希望為自己的人生做點什麼的熱情之心!

這個MM我在哪裏見過——“似曾相識”是怎麼回事

《紅樓夢》中賈寶玉和林黛玉的相遇非常經典,寶玉當是天上掉下個林妹妹,如癡如幻地說:

“這個妹妹我在哪裏見過!”現在生活中也有這樣的場景:對麵的那位MM對你笑了一下,你突然發現,似乎她和在什麼地方見過,是個曾有一麵之緣的人。但你絞盡腦汁,卻總是想不起來具體的情況。這種情況讓你臉紅心跳,頓時就記住了她的麵容,甚至還會被她的氣質打動,很想上去和她說說話。

你在街頭看到某個場景,突然想到了自己不久前的一個夢,現實中的這個場景跟夢中的情形相當類似。可是,你又想不起到底相似在什麼地方。

相關的調查顯示,有2/3的成年人至少有過一次這種“似曾相識”

的經曆。“似曾相識”的現象在每個人身上幾乎都會發生,它是如此普遍,可事實上,心理專家說,大多數的“似曾相識”都是一場大腦營造的騙局,是知覺與記憶的相互作用,而不是真實的、你暫時無法想起的記憶。

科學研究表明,這是大腦中一個叫做“海馬回”的區域在作祟。一位叫做利根川的生物學教授,將一隻小老鼠切除了部分大腦海馬回區域的神經末梢,然後將它們放到一間從未到過的房間。結果發現,它們與被放置到一間隻與平常常見的略微不同的房間的反應是一樣的。

這些實驗小老鼠變得無法區分類似的場景。由此,生物學家得出結論,似曾相識現象是海馬回區域的功能發生瞬間“短路”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