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20幾歲一定要知道的10個思維認知心理效應(1)(2 / 3)

不過,要想具體了解為何會出現“似曾相識”的感覺,我們得從知覺和記憶中的分類開始。分類是知覺和記憶的一個基本特征,把信息經過詳細的分類存入大腦,以便隨時提取。其中每一類記憶,又可以分為很多個的子類。正因為知覺和記憶都是“分類”進行的,我們曾經經曆的一些場景的眾多特征存放在不同的記憶係統中,而我們無法意 識到。當我們走到一個新的場景,場景中的某些部分就可能會刺激我們的一些記憶,調動大腦中並不同的記憶係統與之相匹配,尋找讓我們滿意的答案。此時,一旦場景中的某一特征和過去的某種類似的經曆匹配上,就會讓我們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了。

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經曆再平常不過。我們的記憶非常龐雜,每天要接觸許許多多的事物,偶爾出現“似曾相識”這種主觀體驗,是一件很正常的現象。那麼,什麼時候會出現這種記憶短路的有趣體驗呢?心理學家認為,“似曾相識”大多發生在我們情緒不穩定的時候。

在我們的一生中,青春期和更年期這兩個階段,身體的內分泌會發生劇烈的變化,從而讓我們處於一種情緒不穩定的狀態,記憶也會變得十分活躍。所以,這時是最容易發生“似曾相識”現象的時候。像一些俊男靚女,他們相遇時極容易一見鍾情,擦出愛情的火花,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

為什麼人們總覺得青皮桔子一定是酸的?

太太買了兩斤青皮桔子回家,拿出幾個來讓先生吃。先生抬頭看一眼就搖頭,說:

“太酸了,不吃不吃。”太太把一個剝了皮,自己嚐了嚐,說:

“吃吧,一點都不酸。”先生卻還是狐疑地仔細觀察著太太的表情,並不伸手來拿,好像太太在有意騙他似的。實際上太太的話是對的,她買的這些青皮桔子並不酸。

休閑的周末,你沿著公園幽靜的小徑散步,看到一個留著長發、蓄著胡子、戴著墨鏡的人出現在不遠處的樹下。你的第一反應就是:

這八成是個壞家夥,正在這裏醞釀一件危害他人的犯罪行為!你會放慢腳步,警惕地觀察著他,隨時準備逃走或報警。可事實上,這個人的心眼兒好極了,他剛才還在馬路上幫助一位盲人安全地走過了斑馬線。他到這座公園,不過是想休息一下。

那麼人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心理感覺呢?為何會對特定的人或物有如此鮮明固定的印象呢?這和我們的思維習慣是分不開的。我們對某一類人或事物,非常容易產生比較固定、籠統和概括的看法,最終形成了刻板印象的心理定律。比如看到香港電影演員成奎安,就想到 大反派,盡管他實際上非常善良;看到打扮妖豔的女子,就覺得她不正經;聽說一個老實人進了監獄,怎麼也難以接受。

這就是刻板印象對我們的影響,並不是所有的青皮桔子都是酸的,但因為我們吃到青皮桔子十有八九都被酸得牙疼,因此看到這種桔子就毫不猶豫地想到“酸”字,根本不用嚐,心裏已經下了斷語。

在人際交往中,刻板印象是一種相當普遍的現象。像一些俗語,就帶有這方麵的印記。“長沙妹子不可交,麵如桃花心似刀。”兩句話把所有的長沙女子都概括了,看似形象,其實一點都不客觀。遇到山東人,大部分人就覺得對方忠厚老實。提起北京人,人們就認為對方油嘴滑舌。其實都是刻板印象在左右我們的看法,使我們把一種籠統現象精確化,這對於個體是不公平的。

刻板印象的形成,是因為我們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和某個群體中的每一位成員都進行深入的交往,將印象精確到他們每一個人,而隻能與其中的一部分成員交往。因此,我們隻能“由部分去推知全部”,由我們所接觸到的部分,去推知這個群體的“全體”,得出一個大概的印象。然後反過來,我們就會把這個大概的印象,套用到他們的每一個人身上了。

心理學家認為,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了。一方麵,在我們從大方向判斷事情的時候比較省時省力,這是刻板印象的好處;另一方麵,它也會帶給我們尷尬和無奈,像一些男性推銷員,他們上門拜訪時經常被拒絕入內。就是因為刻板印象的存在,房主看到陌生男人容易聯想到入室搶劫等危險行為,因此,目前從事推銷工作的大多是柔弱的女性,這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們在生活中,既要得利用刻板印象的優點,對一些事物的整體性進行概括,又不要犯以偏概全的錯誤,在與人交往時,絕不能被“刻板的印象”遮住了雙眼。對於一個具體的交往對象,還是自己的親身體驗最可靠!

眼不見為淨——吃半隻蒼蠅比吃一隻蒼蠅更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