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20幾歲一定要知道的10個思維認知心理效應(1)(3 / 3)

有一句俗語叫做:“萬物眼不見為淨,萬事耳不聞為靜。”就是說,人們總懷有這種心理:看不見的東西,權當是幹淨的;不去聽那些讓人煩心的事情,心靈也就清靜了。

兩個人到小飯館吃飯,菜裏有兩隻死蒼蠅。一個人夾起菜,一口吞下一隻蒼蠅,什麼都沒看到,他覺得這菜很好吃,很衛生。另一個人,也是一口,卻吃下了半隻蒼蠅,另一半從舌尖掉到了桌上。他看到了,頓時惡心得又蹦又跳,叫來老板,憤怒得像食物中毒。可是那位吞了整隻蒼蠅的夥伴,完全沒有這種感覺。

為什麼“眼不見為淨”會有這麼大的心理效果呢?心理學家的解釋是,這是出於一種自我心理防衛機製,是一個人的心理對某種現象的“否定”作用。所謂否定作用,就是一種否定存在或已發生的事實的潛意識心理防衛術。

它是最原始、最簡單的心理防衛機製。通過將已發生而令人不快或痛苦的事情完全否定,以減輕心理上的痛苦。盡管心中明知這一切是存在的,但因為沒有看見,所以心理得到了安慰。這種防衛術能使我們從某種難以忍受的思想中逃避,也同樣可以借此逃避一些難以忍受的願望、行動、事故,以及由此引發的內心的焦慮。

像一些小孩,他們不慎打碎了花瓶或杯子,闖下了會讓父母生氣的大禍。於是,他們就用雙手把眼睛蒙起來,不敢再看已被打破的東西。這種情形,就如同沙漠裏的鴕鳥,當被敵人追趕而難以逃脫時,就把頭埋進沙裏,把屁股露在外麵。如此一來,盡管擔心的事情仍有可能發生,但因為眼睛看不見,形成的心理刺激就不會那麼強烈,從而減輕了心理上的痛苦。

眼不見為淨的心理,就是“否定作用”的表現,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自覺或不自覺地用到它。

有一天,漢武帝與壽王和東方朔談及有關什麼東西最幹淨的問題。

漢武帝問:

“世上以何為淨?”

壽王回答說:“世間上的萬事萬物,均以水而得潔淨。東西髒了,經過水洗就得潔淨;身體汙穢了,用水衝洗也能塵垢盡除。”

東方朔聽了以後不以為然,反問道:“假如有人把尿液滲入酒裏,請問如何以水為淨呢?”

漢武帝聽後深覺有理,就問東方朔:

“依你之見,以何為淨呢?”

東方朔回答:

“臣以為‘眼不見為淨’!”

漢武帝再問:

“眼不見為淨,那世上又以何物最為汙濁呢?”

東方朔回答說:

“那隻在於見與不見的分別罷了!”

這個故事什麼意思呢?其實,東方朔的答案就是在告訴我們,無論是看不見的食物,還是摸不著的心靈,都沒有絕對的潔淨。你看得見,它就是肮髒的;你看不見,它就是幹淨的!如何權宜衡量,就取決於我們自己實際的心理需要。但是隻要不刻意地回避現實,逃避困難,偶爾“眼不見為淨”一回,擺脫不必要的尷尬,又有何不可呢?

“蘇東坡效應”——我是誰?我從哪裏來?又要到哪裏去?

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疑問: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又要到哪裏去?在哲學層麵上,這無異於最形而上的人類提問,但在心理學上,這其實是一個最簡單的問題。即,我們對自己要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和明確的定位。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這是蘇東坡詩中的名句,喻意人們總是難以正確地認識自己。故而,這個心理學命題,又被稱為蘇東坡效應。想知道“我是誰”,就要找到自我;想知道從哪裏來,到哪裏去,就要認清使命,找到自己的價值觀。但是這兩句詩告訴我們,人們對“自我”這個猶如自己手中的東西,往往難以正確地認識。

從某種意義講,認識“自我”比認識客觀現實更為困難。

有一個笑話,很形象地反映了這個現象:在古代,有一位官府的差人押解著一位犯罪的和尚去外地流放。晚上住店的時候,和尚將差人灌醉,並且剃光他的頭發,一溜煙地逃走了。差人醒了,發現身邊 少了一個人,大吃一驚。他摸了摸自己的光頭,轉驚為喜:

“幸好和尚還在。”可是隨之又困惑不解地問:

“我到哪裏去了呢?”

你看,這就是典型的認知錯誤、定位混淆。明明就站在這座山中,卻偏偏不識其真麵目。明明自己就擁有“自我”,卻偏偏不自悟,或者僅是個模模糊糊的認識。和尚跑了,但留下了光頭的特征,一時之間欺騙了差人,讓他發生了判斷失誤和定位迷失。於是,在他身上就發生了“蘇東坡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