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認為,“蘇東坡效應”的產生並非偶然,而是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因為萬事萬物都是矛盾的,矛盾普遍存在於客觀世界中。其中,模糊性也寄寓於萬物的運動之中。這是由模糊理論決定。比如,雞蛋可以孵雞,但當小雞未啄出蛋殼之時,我們不能說它仍然是蛋,也不可以稱之為雞。這時,它的定義就是模糊的。再比如,石蠟從固態變成液態,也會經過一段明顯的中介過渡。在這個過程中,人的認知如果發生混亂,蘇東坡效應的產生就成為了一種必然現象!
我們對“自我”的認識,也是如此。太遠了模糊,太近了也會模糊。
明明就在山腳,我們卻認為已經到了山頂;有時正站在山頂上,我們卻自以為跌到了最低處。於是,該自信時,我們選擇了失落;該後退一步時,我們選擇了衝動冒進。看不清自我,就會發生這種錯誤,不僅做不成事情,還會積小成多,量變產生質變,使我們遇到更大的失敗!
如何找到“自我”,如何明確自己從哪裏來,到哪裏去?破除“蘇東坡效應”的關鍵在於我們的心太一定要平和,不要盲目追求最準確的定位,而是要從多個角度對自己進行觀察和定位。既不要輕信別人,也不要盲信“內心中的那個自我”。然後,再力求對自己認識得更全麵和更清晰一些,得出的結論就會比較貼近真實了!
為什麼你買了這個牌子的產品之後,還會買它的其他產品?
丹尼斯·狄德羅是18世紀法國的一位哲學家。有一天,朋友送給他一件質地十分精良、做工極其考究的睡袍,狄德羅當然喜歡極了。
可他穿上這條華貴的睡袍在書房走來走去時,突然覺得,房內的家具不是破舊不堪,就是風格不對,地毯的針腳也粗得嚇人。這可是以前從未有過的感覺!怎麼辦呢?為了跟這條睡袍配套,舊的東西當然需要更新。於是,經過一番折騰,書房終於跟上了睡袍的檔次,房內擺設全都換成了與睡袍同樣高檔的品牌。可他卻覺得很不舒服,因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脅迫了”,就把這種感覺在一篇題目叫做《與舊睡袍別離之後的煩惱》的文章裏記載下來。
200年後,美國哈佛大學的經濟學家朱麗葉·施羅爾提出了一個消費心理學的新概念:
“狄德羅效應”,也叫做“配套效應”,指出了人們在擁有了一件新的高檔的物品後,就會不斷配置與其檔次或品牌相適應的物品,來達到心理上平衡的現象。
生活中,配套效應處處可見,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恐怕都經常發生。我們買了一種品牌的產品之後,通常就會再去購買這一類品牌的其它產品,來達到一個配套的心理效果。即使在購買第一件這樣的產品之前,我們的需求欲望低得可憐,可一旦開了第一個口子,就會變得越來越不滿足了,會一直瘋狂地進行購置,直到完全實現“配套的心理效果”。
比如有一天,你的女友或妻子拉著你的手,你們一起逛街。經過某品牌的專賣店時,看到心儀已久的一條褲子正在打六折呢!於是你和她一商量,咬咬牙把它買回家!穿上新褲子,心裏當然那個美呀!
因為這是你所擁有的最上檔次的衣服,花了你月薪的三分之一還要多。
可是第二天,你準備穿著這條新褲子去上班的時候,卻發現了一個新問題:上衣該換了,皮鞋該換了,領帶該換了,手表該換了,皮包該換了,手機也該換了。因為一切都是那麼的不協調。
接下來,就是房子、車子,以及其它的家庭用具,甚至有些人還會換掉妻子。多麼驚人的配套效應!它直接讓人陷入一種瘋狂消費之中,這全是虛榮心在作怪嗎?其實不是,從心理學上講,是因為自己的定位提高了,從而就開始要求身邊的一切都必須適合自己的定位。
看來,如果我們像狄德羅那樣迷戀一件高檔睡袍的話,也會不由自主地為一件睡袍再多花幾十倍的錢。利用人的這種心理效應,很多設計生產奢侈品的大公司,都采取了一種品牌鏈的設計和營銷方式,一個知名品牌背後往往有著一個大的需求鏈,開始銷售這條需求鏈上的所有商品。比如有的公司會同時銷售香水,內衣、項鏈,手表,還有戒指等。如果你買了它的內衣,就會很快去買它的香水、項鏈等產品,以達到一種配套的效果。
要想盡量少受這種過度消費心理的幹擾,對於那些非必需的東西,我們就要采取一種避而遠之的態度。因為接受了第一件,配套效應就會壓迫我們的心理,讓我們被“驅趕”著接受更多非必需的東西。於是,我們的心理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但是口袋裏的錢卻像蒸發一樣地減少了!
為什麼倒黴起來喝涼水都塞牙
電腦一死機總會丟失重要文件;開會總是遲到,早到了會議卻取消了;去買爆米花的時候銀幕上剛好出現精彩鏡頭;超市收銀台排隊另一排總是比較快,等你站過去時,你原來站的那隊又比較快了;都派不上用場的東西於是決定丟掉,可一旦丟掉就必須用到……老天爺總是喜歡跟我們開這些玩笑,孰不知這讓人咬牙切齒的現象背後還有一個奇異的定律——墨菲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