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20幾歲一定要知道的10個日常行為心理常識(2)(2 / 2)

當然,我們不會用這種適應性定律來煮或是熏自己,但我們要注意到,在沒有感覺適應性的保護之下,那些強烈的變化會給身體帶來的危害。比如突然的溫度變化,乍冷乍熱都可能引起血管的強烈收縮或擴張,導致血液循化的突然變化。對一些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來說,這種變化是致命的。

總之,感覺適應定律是我們身體的感覺器官對人體的保護機製。

當危險性變化出現的時候,適應性會對身體提出警告並引發一些規避現象,比如碰觸到高溫身體會自然收縮,嗅到惡臭氣味會自然屏住呼吸,突然變亮會閉眼等等。合理的利用感覺適應定律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幫助。

但是也要小心某些適應性的危險性,比如剛裝修的房子會有刺鼻的味道,但是在裏麵呆一段時間後可能就覺得聞不到了。聞不到不代表氣味就不存在了。在這樣的情況出現的時候,千萬不要忽視最初“不適應”的信號,小心變成了那隻“煮青蛙”。

逆反情結:為什麼“你不讓他這樣做,他偏要這樣做”

現在是一個信息快速傳播的時代,新聞一旦發生,下一秒可能地球那邊的人都知道了,不過在古代的人們可沒有這麼便捷的信息傳遞方式,他們憑口耳相傳也能達到令人吃驚的速度,為此他們總結了一個方法——你要是想讓一件事情在短時間內人盡皆知,那就偷偷的告訴一個人,並且囑咐他千萬要保密。

為啥說了要保密,反而傳的更快更遠了呢?這就是逆反心理在發揮作用。

逆反心理這個詞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的頻率可不低,尤其是在老師和家長口中,家裏要是有個青春期的孩子在,那可真是“三句話離不開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可不僅僅是青春期的專屬品,實際上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點“逆反”。

逆反心理指的是人們在交往過程中為保持自尊和自我,而故意做出違背他人要求的舉動,這種心理不屬於常態心理,但是也不能將其單純的歸為負麵心理。基本上,逆反心理的成因有三個:

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事實上,對青少年來說這個成因最為普遍。一般來說,成人總會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給青少年提出很多建議,這種建議往往是以“警告”的形式出現,比如“不要到河邊玩”、“不要拆東西”,但在提出警告的同時,他們一般不會說為什麼不要這樣做或者要那樣做。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就比成人旺盛,這些無緣無故的“禁令”反而更引起了他們的注意力。

抵觸心理。人都有獨立性,有主見,對他人所提出的指令會習慣性的產生抵觸心理。有時候這種“逆反”不但違背他人指令還違背自我意願,甚至使人無法分清是為“逆反”而“逆反”,還是自己內心意願與他人意願本就不同。要避免這樣的情況出現,隻要避免使用“不許”、“禁止”之類可能使人抵觸的詞句就能起到很好效果。尊重被要求者的自尊是非常重要的。

特殊經曆引起的心理創傷。有些人可能在過去的生活中曾經經曆過打擊,導致內心深處對他人、對社會的不信任,進而發展出扭曲的人生觀,思考方式也非常獨特。他人的要求與看法經過他的思維處理後會顯得荒謬而帶有惡意,因而他也會以“敵意”的形式來對待他人和社會。這種逆反行為不但可能給他人帶來煩惱也會對其自身產生進一步的心理傷害。尤其要注意的是,這種情況和上兩種不同,不會隨著時間推移或情境不同而使“逆反”情況不再發生。如果心理創傷得不到修複,“逆反”的範圍與強度還可能進一步擴大,造成更大傷害。

說了這麼多,難道“逆反”就真的一無是處嗎?當然不是,事物都有正反兩麵。

“逆反情節”當然也是一樣。

“你不讓我做,我偏要做”是一種逆反,“你說我做不到,我偏做給你看看”也是一種逆反。

就如笑話所說:一個人新買了輛自行車。為了防止被偷,上了7、8個鎖,還貼了張紙條“我看你怎麼偷”。結果第二天,車子是沒被偷,但上麵鎖全換了,紙條也換了“我看你怎麼開”。這種激情出現在小偷 身上當然不是我們想要的,但是要是應用在合適的場合會怎麼樣呢?

被領導罵沒用的時候有點“逆反”總比自認無能然後自怨自憐好吧。

積極的“逆反”當然是最好。但當我們無法分清時,不如問問自己:

“這個要求真的是錯的嗎?我是真心不想照要求做呢,還是在為一時的嘴硬而已?”切莫“逆反”了別人,後悔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