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20幾歲一定要知道的15個情愛心理常識(1)(3 / 3)

英國著名女詩人伊麗莎白·芭莉特,她的詩作感動了許多人,但她卻是一位終年臥床不起的癱瘓病人。而且她身材不高,瘦得皮包骨頭,沒一點健康人的顏色。所以,她就把自己關在家裏,刻意地躲開那些因為她的詩作而傾心追求她的人。

到了40歲時,她還是個老姑娘,沒有結婚。可是,青年詩人白朗寧卻用自己的熱情打開了她的心靈之鎖。比她小6歲的白朗寧深深地受著她,不僅愛她的詩,還愛她的靈魂,也愛她這個人。經過幾個月的書信往來後,他們見了麵。一見到她,白朗寧就深情地凝望著她,說:

“你真美,比我想象的美多了!”

這並不是謊言,而是白朗寧的肺腑之語,在一般人的眼裏瘦弱的芭莉特,在白朗寧看來卻是美極了。這正是“情人眼裏出西施”的心理現象的一個經典例證,因為愛她的詩、愛她的心靈,所以也就愛上了她這個人,覺得她的容貌和氣質是天下無雙的美麗!

“情人眼裏出西施”,如果將這句話換成心理學術語,聽起來可能就不太雅觀了。那就是在愛情狀態下,人們的知覺被嚴重歪曲了。我們常說:耳聽是虛,眼見為實。親眼看見的才是真實的。其實,耳聽固然有虛,眼見也未必是實,因為影響我們感官的除了耳朵和眼睛,還有心理,我們對一個人的印象經常受心理定勢的影響,受先前經驗的左右,受情緒狀態的幹擾。

特別是在戀愛中情愛濃濃、唧唧我我,眼前的她(他)難免就會有些失真,情人眼裏出西施的效果就出現了。你看他是白馬王子,他看你是白雪公主,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像她(他)這樣的完美的愛人, 心理上也就得到了想要的滿足。甚至,在“情人眼裏出西施”之後,還會“愛屋及烏”,不僅喜歡某個人,連同對方生活裏的一切都跟著喜歡上了,包括對方的物品、家人和朋友,都連帶著產生了好感。

總之,暈環定律對我們既有好處,又有缺陷。好處是可以讓我們享受戀愛的快樂與幸福;缺陷是,有些人會在發生感情糾葛時,產生類似巨大的失落感,因為那時他才會發現,原來對方並沒有自己一直認為的那樣美,原來竟然有這麼多的缺點!

所以,在包容對方的同時,我們還應該盡量養成客觀、全麵地看待事物的好習慣,讓自己盡可能少受一些暈環定律的影響。要知道,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無缺的,可愛的優點和討厭的缺點,很可能就在你心愛的人身上並存。隻要明白這一點,才能既幸福又能保持理智。

每個缺愛的人都患過“皮膚饑餓症”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曆?當你感到孤單和寂寞的時候,一個人站在窗前,做的最多的一個動作就是抱緊雙臂。一個人受了傷害,總想撲進親人的懷抱裏尋求傍依。不管對方是父母,或是愛人和兄弟姐妹。

這就是對愛的尋找意識,而在其中充當介質的感官就是我們的皮膚。

前段時間西安的媒體報道了一則新聞,說有一位看上去很正常的男人,突然染上了一種讓人意想不到的怪癖。每到休息日他就去擠公交汽車,人越多他就擠得越開心。每次他從前門擠上去,一定要從人縫裏鑽過去,擠到後門下去才舒服。一天不擠車,他就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為了這個奇怪的癖好,他沒少在公交汽車上被人罵“流氓”,因為他總是刻意地去跟其他乘客的皮膚相接觸,特別是異性乘客。

時間久了,他覺察到自己肯定得了某種心理疾病,就去看心理醫生,詳細講述了自己的情況。他對醫生說:

“每當跟別人的皮膚接觸的時候,我才會找到一種明確的存在感,否則心裏就空蕩蕩的,活得很無聊。請問,我是不是變態呢?”

醫生笑著對他說:

“小夥子,你這是皮膚饑餓症,雖然屬於心理問題,但並不嚴重,千萬不要背上思想包袱!”

原因在什麼地方?醫生認為,這是因為該男子在生活中得不到正常的滿足。用一句話說,就是缺少愛!經過了解,事實也證明了醫生的推斷。這名男子從小就失去了父母,由叔叔撫養長大,屬於童年不幸。長大後雖然談了幾次戀愛,但都以失敗而告終。他極度缺乏愛的交流,久而久之,這種對愛的渴望積澱成了一股強大的心理需求,急切地需要一個滿足的渠道,就形成了“皮膚饑餓症”。

皮膚饑餓症的具體表現就是:渴望撫摸,期望擁抱,潛意識中希望自己得到愛的交流,品嚐愛的滋味。這是缺愛的人對撫摸的要求,是我們天性的一部分,所有的溫血動物從一生下來,就有這種被觸摸的要求。如果這種需求被剝奪,長期缺乏愛撫,要麼漸漸喪失欲望,要麼就會產生強烈的渴望,像這位男子一樣患上皮膚饑餓症,不自覺地用不正常的行為方式去滿足自己被撫摸的心理欲望。

有一句名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