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需求的互補。在特定的條件下,每個人的具體需求或優先需求是不一樣的,這時互補性強的人更容易相互吸引。比如找工作,公司一定會優先錄用自己缺乏的人才。同樣,一個出色的人才選擇單位,也一定會優先考慮那些能給予自己發展平台的公司。
第二,風格的互補。風格是指作風和性格,比如愛情和婚姻,一個性格驕傲、權威型的男人,最適合的婚戀對象一定是小鳥依人型的女孩,絕不是同樣喜歡當家作主的女強人!控製欲強的人適合與依賴性較強的人合作和搭配。隻有這樣,工作和生活中才會完美無缺。像比較陽剛的人,他的最佳搭配應該是陰柔型;比較急躁衝動的人,他最適合與耐心智慧的人合作。這樣的互補還有一個條件,就是他們的價值觀必須是一致的,否則很可能彼此看不順眼,一點不來電。
中國的傳統文化,對這個定律早有一個範圍更大、更有深度的總結:天地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經就認為,“一陰一陽謂之道。”任何事物都是有陰與陽兩方麵組成的,陰陽相調,才能事事和諧;陰陽互補,才能事事穩定。這不正是互補定律的精辟概述嗎?
像男女之間,男人陽剛,女人陰柔,相生相克,呼取所需。男人做女人的保護神,女人當男人的心肝寶貝,給予他滿足感。
朋友和同事之間,能夠互相彌補不足的人,才容易走得更近,關係也更好。因為這樣的兩個人一起合作共事,生活更愜意,工作更輕鬆。可以互相幫助,給對方強有力的支持。
當然,人的性格不是永遠不變的。本來無法互補的兩個人,隨著各自的調整,也可以變得互相需要,彼此吸引。就像夫妻之間,不是所有的男女都必須符合互補定律才能結合。在兩個人的相處中,根據彼此的需要,男女雙方都可以調整自己,向對方靠攏。同時在尊重對方的基礎上,互相改造,一起享受幸福的生活!
雪中送炭比錦上添花更能讓人感動
在戰國時期的楚國,有一年冬天,突然下起了百年難遇的大雪,天氣極為寒冷。楚懷王點上熊熊燃燒的爐火,穿上厚厚的皮襖,就差坐在火爐上了,還是覺得冷入骨髓。
他沉思了一會,對身邊的一位大臣說:
“我有這麼好的條件,都無法驅走寒冷,那些貧苦的百姓豈不更冷嗎?”於是,他下令給全國貧窮的百姓都送去取暖的火炭,讓他們都能烤火取暖。
一時之間,饑寒交迫的百姓們都非常感動,對楚懷王十分感激。
後來,就有了“雪中送炭”這個成語:在下雪天給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別人有困難時,給予他物質或精神上的及時幫助,讓他擺脫危機。
楚懷王雪中送炭,贏得了民心。不過,我們反過來想一想,假如在平時沒有下雪或天氣並不很冷時,他做出這個決定,全國的百姓還會對他這樣感激涕零嗎?至少,不會如此激動!再假如,他采取另一種方式:到了秋天,就開始每個月給百姓送去一些數量不多的火炭,直到寒冬。那麼在下大雪的這一天,他即使給百姓增加火炭的數量,也依然不會起到故事中的轟動性效果。
原因就在於,前者雖然隻大發慈悲了一次,但卻是雪中送炭,是救人性命;後者雖然更合理、更愛民,卻隻是錦上添花。兩者給人的心理刺激是不一樣的,錦上添花固然也是幫助人,但雪中送炭似的幫助,卻更為緊迫、更為重要,讓人印象深刻。
常言說:
“患難見真情。”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心理,越是關鍵時刻,越能檢驗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是否可靠。一個人在極度困難的時候,有人伸手幫了一把,他會終生難忘;但平時他隻是遇到了一點自己能夠解決的小麻煩,你跑過去幫忙,換到的隻不過是一句貶值的“謝謝”。
所以,雪中送炭比錦上添花更容易讓人感動,也是人際交往中值得我們注意的一種常見心理。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定律叫“邊際效應遞減”,說的是我們在向往某種事物時,情緒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觸到這個事物時,情感的體驗也就越猛烈,印象就越深刻,感覺就越難忘!但是,第二次接觸時,就會淡一些,到了第三次,會更淡。然後依次遞減,接觸該事物的次數越多,情感體驗也就越淡漠,最後趨向於乏味。
在邊際效應中,雪中送炭給人的感覺,就像第一次讓人體驗某種向往已久的事物。而錦上添花,給人的感覺則是較為淡漠的體驗。
廣西有一位高校教師,他發現一個孩子家庭條件特別差,根本讀不起書,而且母親還得了重病,急需一大筆錢治療。懷著惻隱之心,這位教師籌集了10萬元人民幣,送到了這個孩子的家裏,以表自己的心意,孩子和家人全都感激得要跪下給他磕頭。因為他這10萬元錢,不僅救了孩子的前途,還救了孩子的母親,救了一個眼看就要崩潰的家庭!從那以後,這個孩子每年的春節,都會和母親一起去該教師的家裏探望他,還給他做了一麵錦旗,將他的事跡寫信告訴了電視台。電視台拍攝了專題節目,高校也給了他極高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