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20幾歲一定要知道的15個人際交往心理常識(4)(1 / 3)

在得知作家年近三十還沒結婚對象後,小夥子特別著急,把這事看得比天還重,看到煤礦有不錯的女孩,就把作家的情況介紹給對方。

那時,作家在礦裏的工作安排不理想,幹的是重體力活,被人稱為“鐵道驢子”,是讓人看不起的崗位,又是個知青,將來的命運也不好說呢!所以沒有哪個姑娘肯冒險嫁給他。

後來在朋友的百般操心下,作家終於談了一個姑娘,但兩個人沒一點愛的感覺,呆在一起十分別扭。作家很想和她分手,但小夥子知 道後,不依不撓地做他的思想工作,勸他將就著點。從另一個角度想,兩個人是小夥子搓和成的,肯定不希望作家違背了他的好意,可是他卻沒想過,朋友是不能用來強迫的。

最終,作家背著小夥子給姑娘寫了封信,說明了分手的想法。小夥子知道後,就此和他疏遠了。後來文革結束,作家回城,兩人就此永遠失去了聯係,本來很好的朋友,因為過於“親密”,反而做不成朋友了。

是不是親密無間才算好朋友?這個故事已經給了我們答案,未必是這樣,如果不能保持一個適當的距離,朋友好過了頭也會翻臉的。

就像一壺水,燒得太開了,會蒸發掉,而溫度太低了,又會凍上。對友情來說,這裏就有一個空間效應。

什麼是空間效應呢?就是距離產生美感,而且是恰當的距離。《論語》中有一句話:“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意思就是說,和上級過於親密,就離招來羞辱就不遠了;和朋友來往過密,你們倆離疏遠也快了!物極必反,太親密就是疏遠的開始,走得太近了就會產生壓迫感,而壓迫感又會產生不信任和越來越強烈的厭惡心理。所以,空間效應就是告訴我們,再好的朋友也要講究分寸,保持適當距離,該管的管,不該管的則要視而不見,保持沉默。這樣,才能將彼此的溫度維持在一個恰當的範圍,互相不被傷害。就像水一樣,隻有維持在零度以上,一百度以下,它才既不會凍結,也不會蒸發。

對於空間效應,我們可以總結出下麵三條常識:

第一,無論關係多麼密切的朋友,距離都非常重要。保持距離就是給對方最大的尊重,否則對方會產生被脅迫的不安全感。

第二,要維持一個合適的距離,太近,彼此有壓力,太遠,又可能失去必要的聯係。太近和太遠,都會讓你失去朋友。

第三,兩個人的相處,就像兩條鐵軌,保持平行才能走遠,若是一旦相交,相交過後就是越來越遠的分離。

空間效應不僅在朋友之間,在戀人之間也極為適用。在現代社會,“藤纏樹,樹戀藤”的愛情觀已經不再適用。男人和女人如果距離太近, 也會日久生厭,神疲心累,牽絆過緊,反而會出現感情疏離的現象。

甚至,還會讓人生出逃出圍城放放風的念頭。

由此看來,在人際互動中,無論朋友還是伴侶,不管是同事還是上下級,乃至家庭關係,合適的距離都是維係正常關係的最佳的粘合劑。這恰恰也符合一個人處在社會關係中的心理期待,因為每個人都希望受人關注,但同時又期望保持獨立,這兩者之間,豈不正需要一個恰當的距離嗎?

互補定律:為了彌補自身不足,人們總在尋找能彌補自己不足的人有時我們會奇怪地發現,大家都看好的一對特別般配的男女,男才女貌、門當戶對、興趣相投,但卻走不到一起。最後他們各自的選擇,又總會讓人大跌眼鏡:

“哎呀,真沒想到,兩個性格完全不同的人,竟然能結合!”對於此,民間還有“醜男配美女,好漢無好妻”的說法,帥哥的妻子總是不那麼美麗,美女的丈夫總有點“牛糞”的感覺,讓人慨歎不己。

其實從心理學上講,這一點都不意外,因為這恰恰符合人際交往的互補定律。心理學上的互補定律,指的是人與人在具體的內容上能夠相互滿足,產生強烈的相互吸引,就像兩個形狀不同的紙片,合在一起卻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圓。根據互補定律,在人際交往和婚姻生活中,人們總是會尋找那些能彌補自己不足的人。或是做朋友,或是做夫妻,或是成為事業上的合作夥伴。

這方麵的研究也表明,如果性格相近的人共同組成一個集體,那麼這個團隊的內部一定是不和諧的,很容易發生爭執。兩個性格與愛好完全相同的人結合成夫妻,幾年後離婚的機率也是最大的。原因在哪兒呢?就是因為性格相近的人有著類似的需求,就容易產生利益衝突。

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事業能力都很強,有著相同的事業追求,性格愛好也都一樣。這樣的兩個人碰到一起,可能馬上就會摩擦出愛情的火花。但僅此而言,卻不適合組成一個家庭。因為家庭的分工是 截然不同的,需要充分的互補,比如有主內的,有主外的,有了孩子誰來照顧?平時在家的時候誰做飯?那些繁瑣的家務活誰來做?別小看這些雞皮蒜皮的細節,很多婚姻悲劇,就毀於這些細節的分工糾紛。

這就是互補定律在起作用,如果兩個人沒辦法在漫長的合作中提供對方需要的東西,取長補短,那麼就很難形成良好的夥伴或婚姻關係。人與人之間的互補,還可以分為兩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