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真是奇怪的事情,那些和它挨得很近的羚羊,它就像從沒看見一樣,一次次地放過它們。最後,那隻未成年的羚羊終於沒有逃脫它的追趕,被凶悍的非洲豹撲倒,掙紮著倒在了血泊中,成為了它的腹中美味。
有人會納悶地問,那隻豹子為什麼不放棄先前的那隻羚羊而去改追其它離得更近的羚羊呢?如此一來,豈不是更容易捕捉到獵物?在獵食的過程中,多一些目標的選擇,難道不就多一分成功的把握嗎?
這是因為豹子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已經跑累了,而其它的羚羊還並沒有消耗多少體力,如果在追趕途中改變了目標,其它的羚羊一旦起跑,轉瞬間就會把疲累不堪的自己甩在身後。車輪戰的結果,就是最後一隻羚羊也捉不到。所以,豹子始終咬住一個目標,不丟開已經被自己追趕累了的那隻小羚羊,最終讓它成為了自己口中的獵物。
這個每天都在非洲大草原發生的事實告訴我們,選擇要適度,有時候你選擇的路越多、分心越多,也就越容易出錯,最後你什麼都得不到。
依據這種情況,德國心理學家發現了一種有趣的現象:如果你隻有一塊手表,那麼你一定會無比堅信這塊表所指示的時間。但當你擁有兩塊手表、並且隨時可以比較它們的時間的時候,你反而會不知所措,無法判斷正確的時間。因為這兩塊表所提供的時間很有可能會是不一致的。多出的一個選擇,反而會讓你出現錯誤。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此類情況:幾家工作環境和待遇條件不分彼此的單位,你該選擇哪一家?兩位看上去都同樣完美的結婚對象,你該把這輩子交給誰?有時候,你苦惱了很久,在這些選擇目標之間 來回猶豫,陷入了一種幸福的煩惱。但是結果,卻是你在猶豫中錯失了機會!在你盤算哪個更好的過程裏,這些公司的職位很快都招聘完了,兩位女孩都對你沒有耐心。
在十字路口,“魚與熊掌不能兼得”的多項選擇的幸福,最後變成了“選擇越多越痛苦”。選擇越多,往往代價越大,出錯的概率也越大。
有位公司老總坐客電視訪談,主持人無限佩服地請他談一談當初為什麼走上了經商這條路。這位老總非常認真地說:
“其實,那個時候我沒什麼選擇,要不做一輩子農民,要不就出來做生意!我隻有出來這條路。”選擇唯一,並且堅持到底,他就成功了。
我們的夢想,不就是那一隻羚羊嗎?如果你想得到它,那麼就必須拋棄所有的雜念,一直追下去,窮追不舍,不要被其它的誘餌分心。
中途很可能出現各種目標的誘惑,它們都在分散你成功的視線,如果你一味地為它們停留,最終將一無所獲。如果你能經受住誘惑,那麼一定會成功!
目標適度定律:把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再各個擊破火箭開始被計劃飛往月球時,科學家經過精密的計算發現,如果讓一枚火箭成功地飛向月球,它的自重至少要達到100萬噸。而要造出如此笨重的龐然大物,是不可能的。即便造出來,也難以將它送到月球上麵。很長的時間內,科學界都認為火箭根本不可能被送上月球,直到有人提出“分級火箭”的構想,才解決了這個問題。
根據這個構想,將火箭分成若幹級,當第一級將其它級送出大氣層時,就自行脫落,以減輕重量。接著是第二、第三級火箭陸續脫落。
這樣,火箭的其它重要部分就能輕鬆地飛向月球了。
把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化整為零,變成一個個容易實現的小目標,然後將其各個擊破。這就是分級火箭的設計思想給我們的啟示,既然一下子想實現最終的目的並不容易,甚至絕不可能,那就一步一個台階,製定適度的目標,分步實現。通過小目標的逐步積累,完成這個整體的大目標!
過於遙遠的目標往往會讓我們無法下手,因為它顯得遙不可及,會讓人看不到希望,失去信息和勇氣。而適度的目標則顯得伸手可觸,實現起來較為容易。當我們前進了這一步之後,再實現下一步,這就樣,一千步、一萬步,累積起來就是一萬米。
1984年的東京國際馬拉鬆邀請賽,名不見經傳的日本選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奪得了世界冠軍。當他談起自己為何取得如此驚人的成績時,說:
“我是憑智慧戰勝對手的。”不少人都認為這個偶然跑到前麵的矮個子選手是在“故弄玄虛”。但是10年後,人們在他的《自傳》
裏發現了答案。
他這樣寫道:
“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路線仔細看一遍,並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誌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誌是銀行;第二個標誌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誌是一座房子……就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後,我就以跑百米的速度,奮力地向第一個目標衝擊,過第一個目標後,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衝去。起初,我並不懂這樣的道理,常常把我的目標定在40公裏以外終點的那麵旗幟上,結果我跑到十幾公裏時就疲憊不堪了。我被前麵那段遙遠的路程給嚇倒了。”
這就是逐次實現階段目標的驚人效果,正因為每個小目標實現起來是這麼的容易,才能激勵自己保持鬥誌,並不斷地以最佳速度向前衝刺!就像爬樓,如果沒有樓梯,我們絕對不可能從一樓跳上十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