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窮水盡”到“柳暗花明”
心理谘詢中,不少中年朋友對我訴說各自人生旅途中,遇到的種種心理困境。現在,讓我們來一同尋找走出心理困境的自救之路。
誰不希冀人生的坦途?然而,坦途是靠自己踏平坎坷開創出來的。人在旅途,生活帶給我們的心理困境司空見慣。由此造成的心理困境是人生固有的內涵,不經曆心理困境的人生是一種缺憾和不完美。誠如歌德所言:“沒有沾著淚水吃過麵包的人,是不會真正懂得人生之味的。”
人們習慣於以成敗論英雄,而成與敗的真正分水嶺,在於能否在心理困境中自救。不善於自救者,偶遇心理困境便不能自拔,甚至感到心靈仿佛遭到滅頂之災,使人生之路半途而廢,上演出人生的悲劇。這是弱者的人生走向。善於自救者,即使在生活的泥沼中也可以趟出一條平坦的路,昀終贏得成功的人生。這是強者的人生軌跡。
我們都願意成為人生的強者。那麼,我們就要探尋心理困境的自救之路。
“耳不聽心不煩”——回避法。
當人陷入心理困境時,昀先也是昀容易采取的自救策略便是回避法:回避、躲開、不接觸導致心理困境的外部刺激。在心理困境中,人的大腦中往往形成一個較強的興奮灶。回避了相關的外部刺激,可以使這個興奮灶讓位給其他刺激引起的新的興奮灶。興奮中心轉移了,也就擺脫了心理困境。“耳不聽心不煩”正是說的這一道理。因此,在體驗到某一心理困境時就該主動回避,不在導致心理困難的時空中久久駐足。比如,家裏的事使你“勃然火起”,就趕快走出家門去上班或串門;辦公室裏的事讓你“鬱悶不樂”,就趕緊走出去轉一圈。如上可算是客觀回避法。
此外,還有主觀回避法,即通過主觀努力來強化人的本能的潛抑機製,努力忘掉或壓抑自己不要去想不愉快的經曆,在主觀上實現興奮中心的轉移。注意力轉移是昀簡便易行的一種主觀回避法。在你痛苦愁悶的時候,集中精力動手去幹一件有意義的事,“一心不可二用”,也就回避了心理困境。
“橫看成嶺側成峰”——轉視法。
並不是任何客觀現實都可以回避。有時候,同一現實或情境,如果從一個角度看,可能引起消極的情緒體驗,陷入心理困境;從另一角度看,就可以發現積極意義,從而使消極情緒轉化為積極情緒。
相傳有位老太太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賣傘;二兒子曬鹽。為兩個兒子,老太太差不多天天愁。每逢晴天,老太太念叨:“這大晴的天,傘可不好賣喲!”於是為大兒子愁。每逢陰天,老太太搞咕:“這陰天下雨的,鹽可咋曬?”於是為二兒子犯愁。老太太愁來愁去,日漸憔悴,終於成疾。兩個兒子不知如何是好。幸有一智者獻策:“晴天好曬鹽,您該為二兒子高興;陰天好賣傘,您該為大兒子高興。您這麼轉個個看,就沒愁發嘍!”老太太依計而行,果然心寬體健起來。
事情常有兩麵性。是是非非,好好歹歹,得得失失,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何必非把一件事死往壞裏想?上麵故事的變格生活中到處有。單位裏發獎金60元,張先生歎息:唉,就60元,日子越來越不好過嘍!於是就煩。李先生欣喜:哎,還有獎金可發,我以為獎金泡湯了呢,好,於是就樂。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看來,在審視、思考、評價某一客觀現實或情境時,學會轉換視角,常常會使人感到痛苦不堪的心理困境轉眼化為烏有。
“酸葡萄與甜檸檬”——自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