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怎樣麵對孩子的不聽話(1 / 2)

心理谘詢中一位家長朋友訴苦:我那上初二的兒子這陣子可讓人頭疼了,你說往東,他非要往西,越來越不聽話了。這不,暑假裏你越說該起了,他越賴在床上不動;你越說該寫作業了,他越要往外跑;你越說電視看多了不好,他越盯住電視不動彈;你越想給他講講道理,他越說不用你管……直到快開學了,我說你該寫寫作業,做做預習了,他卻直言寫作業沒勁。我說當學生不寫作業哪行,他說要不我就不上學上班得了。我說你年齡小上班還不行,總不能閑呆著,他說要不就死了算了。您說,多氣人!孩子頭兩年還不是這樣,小時候挺聽話的。現在,他怎麼這樣?我該怎麼辦?在我的家教心理谘詢中,家長朋友常常麵對這樣的困惑。

我們應該怎樣麵對孩子的“不聽話”?

對策之一:理解先行。

從心理學角度看,少年期孩子“不聽話”是心理斷乳的表現。少年期昀突出的變化是自我意識的發展。用依田新的話說,“自我的發現,使之產生追求獨立的欲望,努力爭取自己的解放,他們開始具有自己的目的,無論什麼都想自己試一試,並且不要他人幹涉。”可以說,追求獨立,確立自我,是少年期自我意識的主要特點,心理學家霍林沃思稱之為“心理斷乳”。所謂心理斷乳,是指脫離父母的監護,成為獨立人的過程。孩子出生後生理上的斷乳,與母親身體的聯係切斷了。但是在心理方麵,孩子與父母仍然聯為一體,需要父母與成人的保護,他們表現出對成人較大的依賴性,所以比較聽話。而孩子總要從依賴於父母的心理關係中獨立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人,必須進行心理上的斷乳。以心理斷乳為基礎,人的獨立性和社會性發展才能完成。這樣看,心理斷乳期孩子“不聽話”就是成長的必然了。少年正值心理斷乳的初期。這一時期,是孩子由兒童期向青年期過渡的半成人半兒童的時期,心理上存在著成熟與幼稚、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因而,這一時期是人心理發展曆程中一個“多事的季節”,更容易表現為“不聽話”。通俗地說,這半大不大的孩子,是昀讓人費心的時候。這一時期大致正是初中階段,而初二時往往表現昀為突出。開頭故事中的男孩就反應了這個特點。

不錯,不同的孩子在心理斷乳期的表現,會有早晚輕重等多方麵的不同。因此,在家庭這個港灣中,有的會卷起一陣狂風巨瀾,有的卻似乎隻是一陣微風細浪。但是,每個人都會在心理斷乳這個多事的季節,經曆那麼一段“不聽話”的日子。正如一位心理學家所說:“兒子違背父親、反對父親,很多是作為發展過程的必要性而發生的。”“完全沒有反抗,不經任何危機就循著父輩的足跡前進,大多是缺乏獨立性和創造性的表現。”因此,麵對孩子的不聽話,昀要緊的是把這一年齡特征視為正常現象。孩子生理上的斷乳,不是也給人帶來不少暫時的麻煩嗎?但幾乎每位母親都不會因此而不讓孩子斷乳,因為人們知道孩子總要長大;為人父母者應以同樣的遠見來對待孩子心理上的斷乳。如此,麵對孩子的“不聽話”,我們就會多一份理解。父母隻要有足夠的理解,孩子往往容易接受父母的指導,少一些“不聽話”。

對策之二:朋友相處。

我們以中學生為對象的調查中有這樣一個問題:你期望的理想的親子關係是怎樣的?麵對這一問題,孩子們幾乎一致選擇:親子如朋友。朋友是什麼?朋友的實質是兩個字:平等。不論古人造字時以兩串貝為“朋”,兩隻手為“友”,還是後人的同門為“朋”,同誌為“友”,如此漫長的曆史長卷賦予“朋友”一個永恒的內蘊是平等。於是,人們把朋友定位於人際關係的理想境界。在走進新世紀的今天,親子又何妨是朋友?然而,我們麵對的現實是,親子做朋友還是那樣難。

這是為什麼?有人說是“代溝”所致。代溝的確會導致親子間的心理不相容和情感不融洽,以至難於朋友般地相處。但是,親子難於做朋友的根源,是至今還頑固地盤踞在人們頭腦中不肯退位的“父為子綱”,是親子關係的不平等。在不少家庭中,子女的事,一切由家長做主,不尊重子女的人格,強迫子女按家長意誌行事,動輒打罵,施以體罰,甚至體罰子女致殘致死!這豈是一個“代溝”可以了得?這怎能讓孩子“聽話”?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