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隨著社會生活的民主化,家庭生活也必將日益民主化,平等的親子關係模式必將日益發展和強化。這是一股不可逆轉的曆史潮流。因此,親子還是應該做朋友。親子做朋友,已經並正在成為親子關係的一道昀親昀美的風景線。在歐美國家的家庭裏,一般親子關係都是比較平等的。在我們國家較開明的家庭裏,也有越來越多的親子能平等相處。親子如朋友的故事,正在彙成一縷縷清新的風,吹進越來越多的家庭。願這縷清新的風吹進更多的家門。如果您能和孩子坐平了做朋友,您會切身地感到:孩子是很歡迎您這位朋友的。
對策之三:增進溝通。
心理谘詢中,一個高中男孩對我訴苦:在家裏每天吃飯時,一家人總是邊吃飯邊看電視。如果沒有電視,便不知這晚飯怎麼吃。因為我和父母沒有話說……我們有一項調查表明,有43%的學生認為與父母無話可說;北京有人調查了100名父親每天與孩子交談的時間,發現多數都比較短,其中的一位竟隻有15秒:“功課做完了?”“做完了。”“睡覺吧。”“嗯。”真是讓人有點難以置信又有點似曾相識!現實告訴我們,不少家庭中親子之間的麻煩都導源於缺乏溝通。於是,人相對,心隔牆,親子同在一個屋簷下,聽不到彼此的心聲。於是,家庭教育生出許多麻煩。昀好的教育不是耳提麵命,不是批評斥責,不是強製懲罰(當然這些也是教育不可避免的形式),而是受教育者在沒有察覺到受教育的情況下受到教育。由此可以說,溝通是昀好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應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架起一座親子之間心靈的橋梁,讓親情借以雙向地相互交流。隻要因人、因事、因時、因地製宜,采取恰當的溝通方式,親子間就會情連著情,心連著心,家庭教育就會多幾分順利。
對策之四:心理換位。
在理解、平等、溝通的基礎上,父母還需要學會心理換位,設身處地地從孩子所處的位置、角色、情境去思考、理解和處理問題,深刻體察孩子潛在的行為動因。這樣親子之間就會有更多的相容。具體說來可通過下列方法進行心理換位:
一是角色扮演法。心理換位的障礙就是角色固著。角色扮演法就是您在心理上扮演孩子的角色,站在孩子的立場去認識問題,體驗原來體驗不到的孩子的某種切身感受。比如,設身處地地想象:“我這次考試倒退了十幾名,心裏非常懊喪……”“我的入團申請設有回音……”這樣,可以使您較容易地擺脫“自我中心”意識,擺脫困著的角色意識,而能以孩子的心去感受生活,許多問題的處理就會好得多。
二是雙向對話法。這與上一種方法相似,隻是您在心理上扮演兩個角色:一會兒扮演家長,一會兒扮演孩子,進行雙向對話。現實中我們麵對一個問題,很自然地進行內心獨白:“他這是怎麼啦?這不是明知故犯嗎……”雙向對話法就是在這一連串的內心獨白中插入孩子的對答。一旦進入雙向對話的思路,我們就會發現對問題有了另一角度的新認識,處理起來也就順手得多。
三是感受遷移法。您還可以把自身生活經曆中的某些感受,遷移到家庭教育的類似情境中來。比如,想想自己在一次大會上遲到幾分鍾的難堪,想想自己所擔任的工作沒有做好的心情……這都有利於體驗孩子在類似情境中的心弁。
四是往事回憶法。您也應常常靠回憶來喚回自己的少年時代,如此親子就會有更多的心靈相通。實事求是地說,家庭教育的許多麻煩都源於成人的“以已度人”,忘了孩子到底是孩子。隻有經常想想自己的少年時代,想想“假如我是孩子……”,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心感受世界,才能有親子心靈的相通,孩子也才能少一些“不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