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9章 扔掉“失眠”這個標簽(1 / 1)

又是一個周六的晚上,我的心理谘詢專線鈴聲響過,傳來一位男子的聲音:“馬老師,我想心理谘詢,我今年快40了,我得了一篇文章中說的神經症……”

常常有一些求詢的朋友開口就說自己得了什麼什麼病,於是我說:“還是先不給自己定性,請講講具體情況好嗎?”

“我睡不好覺,總失眠,失眠時總是胡思亂想,什麼都想。醫生開了藥,我就吃。白天沒有精神,總想睡覺,還有時候神情恍惚……這病有十來年了,越治越重,越來藥量越大。現在我每天要吃五六種藥才能入睡。”他介紹說。

“如果不吃藥情況怎樣呢?”

“不吃藥不行,睡不著覺,就著急,就在床上滾。”

“一點也不睡嗎?”

“也就睡兩三個小時。”

“怎麼知道隻睡這麼長時間?”

他幾經敘說也沒有說出具體可靠的證據,隻是模模糊糊地一種感覺。於是我轉而問他:“可以講講你白天工作的情形嗎?”

“我們家裏開了一片魚塘,養魚,沒什麼事,不是很忙累的活。”他說。

我又初步了解了他的家庭的相關情況之後,雖然我猜想他還會有一些情況沒有講出來,也可以初步判斷他的問題主要是睡眠障礙,由此帶來一些連帶的其它的身心障礙,不是什麼神經症。因此應從調節睡眠入手。於是我分析說:

“首先我想告訴你,靠吃藥也許可以讓人睡覺,但一般說靠吃藥是不能治好失眠的。你吃了十來年的要命越吃越重,就是昀好的例證。所謂失眠常常是自己誇大了主觀感覺,覺得沒睡好覺第二天就沒精神。心理學上有個‘主觀失眠’的說法就是指的這種情況。當人一旦用藥時,就容易形成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我是失眠的人,要靠吃藥才能入睡。結果哪天不吃藥躺在床上心理就會這樣想:我今天會睡不著覺。於是呢,就果真睡不著覺了。其實,通常情況是,機體的自我保護機製使人能夠保證起碼的睡眠,鬧失眠的人,常常是把不睡的時間的感覺誇大了。所以,除了特殊的暫時需要外,一般不用藥物治療失眠。以你的情況說,十多年前你正是二十幾歲,因為某些偶然原因而有幾天睡不好覺是自然而正常的。可是你一旦用藥,在給自己貼了一個‘失眠者’的標簽。於是,你就真成了失眠者了。人常常是先給自己貼一個“失眠”的標簽之後才失眠的。失眠這東西就是這樣,你越在乎它,它越嚇唬你;如果你不在乎它了,它反倒就自覺沒趣縮回去了。你領會這個意思嗎?”

“您是說首先是認識上要調節好了,不要總想自己是失眠的人。”

“對,你領會的很好。”我說。隨後我又介紹了幾個實用方法:

一是充實活動法。他主要活動是看管魚塘,應該說活動是比較閑暇單調的。應該增加日常的活動內容,特別是增加一些體力勞動和體育活動,把一天的活動排的滿滿的,讓自己有做不完的事。這樣一來轉移了自己對失眠的注意,二來調節了神經活動,從而有助於睡眠。

二是欲擒故縱法。失眠的人常常這樣:一到睡眠時間就硬性地躺在床上,強迫自己入睡,心裏總想著怎麼才能睡著,唯恐睡不好。隻要你這樣想,靈得很,你準睡不著。如果轉念一想:睡好睡不好,無所謂,由它去。困就睡,不困就隨便做點事什麼的。躺在床上睡得著就睡,睡不著就隨便翻點書什麼的,隻是別看小說一類故事性強的書。反正睡好睡不好不礙什麼事。結果呢?入睡反倒容易得多。這是因為總想怎樣才能入睡,實際是刺激了大腦,而把這念頭扔掉,欲擒故縱隨它去,大腦反而平靜了。於是人無意之間就進入了夢鄉。

三是逆轉意圖法。就是把第二個方法再推進一步,一反想讓自己入睡的意圖,規定一個比平時入睡時間晚一點的時間,在此之前不讓自己入睡。這樣做的結果很奇怪,越是不讓自己入睡,偏偏越是容易不知不覺地進入夢鄉了。

昀後我說:“別急,相信自己肯定會每晚都能進入幸福的夢鄉。能睡個好覺了,身上的病也就好了,你也就精神十足地開始每一天的生活了。”

電話裏他滿有信心地說:“謝謝您,我知道怎樣做了。”

放下電話,我想到昀近一些讀者谘詢有關失眠的問題,順便提醒朋友們,對於失眠以及其其它心理障礙的調節方法,需要用心領悟並一定要做到位,不能過分依賴藥物和他人。如此,才能自己救自己,更好地為自己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