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竊癖雖然沒有明確的偷竊動機,然而其行為也是有其心理誘因的。心理谘詢的實踐表明,大凡強迫性行為往往是某些心結的外化。就是說,某些難以排解的衝突鬱積在心,就會形成某種強迫性行為。李女士的失竊經曆對其構成的心理衝擊,顯然是重要的誘因。而其失竊恰好是在商店購物的情境下,在潛意識裏她便采取了類似的行為來宣泄內心的壓力。同時,她在潛意識中又運用了合理化作用進行自我心理防衛——別人可以這樣偷我,我也可以這樣偷別人。這種所謂自圓其說的理由以及偷竊後心理上的滿足,導致了這種行為的強化和重複,行為的強化和重複,便逐漸在大腦形成穩固的動力定型,即形成穩固的神經聯係。於是,形成了難於自控的偷竊癖。
偷竊癖的預防,關鍵在於遇到心理衝突後,及時進行心理疏導,使心理衝突得到及時化解。比如李女士在失竊後,可以自我宣泄,可以找知心朋友傾訴,也可以求助心理谘詢師或心理醫生。同時,避免不恰當地運用心理自我防衛機製。這樣,可以促使心理和行為理性化,而不致於在潛意識的作用下采取強迫性偷竊,來尋求非理性的心理滿足。
偷竊癖的矯正,較為有效的是厭惡療法。按照條件反射原理,人的一個行為出現時,如果有一個滿意的刺激,相關行為就會得到強化而容易再次出現,如果有一個厭惡性的刺激(如電擊或催吐)出現,對神經聯係就有抑製作用,會使相關行為反應逐漸消退。就李女士的情況說,正是每次偷竊後都得到快意和滿足,才使偷竊行為不斷強化和反複。如果每次偷竊後不能獲得快意滿足的感受,隨之而來的卻是一種厭惡的痛苦的刺激,那麼其偷竊行為就會逐漸改變。
比如,在心理治療中有這樣的個案。一位中年女性出現了與上文李女士很相近的偷竊癖。心理治療中,治療者讓患者反複觀看一部記錄電影,影片內容包括患者本人進入商店行竊的全過程,以及被當場捕獲的情景。在觀看電影時,每當出現顧客們用厭惡和不屑的表情觀看她被捕的情形時,她的腿部就受到電擊,以此強化厭惡體驗。經過一段時間的矯正,患者報告每當受到電擊,即看到顧客們的麵孔時,就產生害怕自己再次進入商店和害怕被再次抓住的感受。三個月後,每當再次產生偷竊欲念時,腦海裏就會出現顧客們緊緊盯住她的情形和受到電擊的感覺,偷竊欲念很快消失。就是這樣,她的偷竊癖行為逐漸得到了矯正。
遵照上麵的原理,也可以進行自我矯正。比如,可以在每次偷竊欲念產生的時候,或擰痛自己的肌肉,或聞一種沒有危害但味道很不好的氣味,或服用催吐藥,或口含黃連片,或強製自己重複去做一件自己厭煩的事情,等等。如果能得到家人合作,由家人給予厭惡刺激,操作起來會容易一些。自我矯正的過程中,還可以使用相像厭惡法,就是把上述所有的厭惡療法在相像中完成,也有矯正效果。
任何習慣成癖的行為的改變,都需要頑強的意誌和堅定的信念。因此,在矯正過程中,特別需要注意持之以恒,堅定不移。特別是自我矯正的情況,更需要付出很大的毅力,確保讓自己每次偷竊欲念出現時都伴隨厭惡性刺激。如果有一次例外,都會給矯正帶來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