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1 / 3)

趙奢征稅一視同仁

趙奢(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東方六國的八名將之一。最初為趙國的田部官吏。由於不滿平原君家拒絕繳納租稅,趙奢按律治罪,前後殺死了從事者九人。平原君大怒,要殺趙奢。趙奢於是說服平原君說:“君於趙貴為公子,今縱君家而不奉公則法削,法削則國弱,國弱則諸侯加兵,諸侯加兵是無趙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強,國強則趙固,而君為貴戚,豈輕於天下邪?”平原君因此認為趙奢是賢才,向趙惠文王舉薦,提拔他為治理全國賦稅的總管,後來又被任用為將軍,悉心治軍,對下嚴而和,凡有賞賜,必分給部屬。

趙奢,戰國時趙國的名將。他既是一位軍事家,又是一位理財家。他初為田部吏,執法無私,整頓趙國的稅收,使“民富而國庫實”。後受任為將軍,精於用兵。

趙惠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秦軍進攻閼與(今山西和順),他奉命救援,先偵察敵情,繼以急行軍趕往,居高臨下,大破秦軍,因功封馬服君。

趙奢原是趙國管理田賦的小官吏,為人正直,認真執法,按時收取國稅,對宗室貴戚也不徇私,因此遭到當權者的痛恨。

當時,趙國的大貴族,趙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趙勝,家財巨富,田連阡陌,他的家臣卻依仗權勢,拒不交納田賦。這件事被趙奢查獲,他根據趙國的法律,嚴厲地懲辦了趙勝的家臣,殺了趙勝手下管事者九人。

趙勝得知後,大發脾氣,立誓要殺掉趙奢。

趙勝派人把趙奢抓了起來,對他進行責問,趙奢毫不畏懼,反而質問趙勝說:“你在趙國是位尊貴的公子,但是你卻放縱你的管家,不按國家的規定交納田賦。這種不奉公守法的行為會破壞趙國的法律。削弱了法律,國家就要衰敗,各國諸侯就會乘機侵犯我們,趙國就要滅亡啊!到那時候,你平原君還能保持現在高貴的地位和巨大的財富嗎?憑您的地位,如果帶頭奉公守法,為人表率,趙國上下就會團結一致,同心協力,這樣國家自然就強大和鞏固起來。您是國君的宗室,就隻考慮自己的私利而不顧國家的利益嗎?”

趙奢這一席話,說得平原君心服口服,他認為趙奢賢能,有才幹,是個治理國家的有用之才,於是向趙惠文王推薦了趙奢。趙惠文王立即任命趙奢主管全國的財政和稅收。

趙奢一上任,就下令整頓全國的田賦和稅收。他規定,貴族和平民、地主和農民都得按章納稅,如有不納者,嚴加懲辦。

經過幾年的精心管理,趙國的財力大大增加,國家經濟發展了,國庫充實了,百姓也富裕起來了。趙國成為經濟強盛、財力雄厚的國家,趙奢也成了趙王十分器重的大臣。

趙奢對待平民和貴族一視同仁,不管是誰都必須依法交納田賦,他這種執法不畏權貴、敢於鬥爭的精神值得讚揚。

閼與之戰

“閼與之戰”是趙惠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趙國名將趙奢率軍在閼與(今山西和順西)大敗秦軍的一次奇襲戰。趙惠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趙國不履行先前與秦國說定的交換城邑協議,使秦國十分惱怒。於是,秦國以此為由派中更胡陽去進攻趙國要地閼與(今山西和順)。

趙惠文王急忙命趙奢領兵前往救戰。趙奢到後見秦軍攻勢強猛,便率軍西出邯鄲(今屬河北)30裏,在武安停止前進,命令士兵修築防禦工事。

此時,秦軍的部分軍隊進屯武安(今河北武安西南)西麵,擊鼓呐喊與趙軍叫陣。趙奢對秦軍的聲威置之不理,並增設營壘防禦,造成趙軍隻想保住邯鄲而並不想進攻的樣子,最終使秦軍輕敵麻痹而放鬆戒備。

此時,趙奢已在此處停留了28天,他立即乘秦軍不備,率軍連夜疾進,一鼓作氣趕到距閼與城50裏處列陣。

秦軍突聞趙援兵到來,倉促迎擊。趙奢派人搶先占領北山,以先聲奪人之勢大敗秦軍,解了閼與之圍。趙奢以此功績被封為馬服君。

春秋戰國時期土地、賦稅製度的變化

春秋戰國時期,土地國有製開始崩潰。雖然,此時舊的土地占有關係依然存在,但這種土地占有關係已處於迅速破壞之中。

西周滅亡後,周天子失去了對全國土地的控製權。到春秋時期,諸侯國的國君對本國土地擁有實際所有權,國君可以把國內土地分賜給臣屬。奴隸主的土地所有製逐漸轉變為封建土地所有製,生產者由奴隸變為佃戶,成為自由勞動者,他們與土地擁有者的關係由隸屬變為雇傭的關係。

西周時期,自周天子以下,受分封的各級奴隸主在自己掌控的土地內,將耕地分為公田和私田兩種。公田由奴隸主直接經營,主要使用被征服族的庶民來耕種;私田是本國庶民的份地。這時期,由於還保存著農村公社土地公有製度,所以,份地是定期輪換耕種,一般三年輪換一次。

西周末年土地國有製的破壞,不僅表現在周天子以及諸侯國君主對全國土地的控製權和支配權的喪失,還表現在讓庶民助耕公田製度的破壞,以及公社土地定期輪換耕種土地公有製的破壞。

來人,拉下去砍了!”

禦史聽見皇上下了令,忙上前去拉朱雲。朱雲大喊:“臣無罪!”他用力拉住殿上的欄杆,說什麼也不肯下殿。禦史用力拉朱雲,朱雲拉住欄杆不肯鬆手。禦史和朱雲兩人都用力地拉,結果,把朱檻拉斷了。

朱雲大呼道:“我能到地下去追隨忠臣關龍逢和比幹,倒也滿足,隻是擔心漢朝江山不知將來會如何!”

禦史剛要帶朱雲下殿,左將軍辛慶忌忙脫下官帽,解下印綬,叩頭向漢成帝進言說:“陛下,朱雲一向狂童,這是世人都知道的。如果他今天說得對,是不能殺的;如果他說得不對,也是為了漢朝江山,是應該寬容的。臣願以死相爭!”說完,便不停地叩頭,額頭都流出血來。漢成帝見狀,傳令放了朱雲。

事後,負責宮殿建造事務的官員要換下被朱雲拉斷的朱檻,漢成帝說:“不要換,修修就行了,看到它好能讓人想起直臣來。”

“我能到地下去追隨忠臣關龍逢和比幹,倒也滿足,隻是擔心漢朝江山不知將來會如何!”朱雲不顧個人生命安危,以死進諫,無論什麼朝代,都需要這樣舍身為國的忠臣。

趙家姐妹專寵昭陽

漢成帝即位起,花費大量金錢建造各種宮殿以供淫樂。最初成帝寵愛許皇後,後來許皇後色衰,成帝開始寵愛班婕妤。班婕妤是班固的祖姑,美豔而不俗,她不僅博通文史、知書達禮而且有“好妒”的毛病,把侍女李平進獻給了漢成帝。李平得寵也被封為婕妤,還被賜姓“衛”,成了衛婕妤。

鴻嘉元年(公元前20年),漢成帝微服出遊,經過陽阿公主家,公主盛宴款待,讓舞女起舞助興,其中舞女趙飛燕體態輕盈深得成帝喜愛,便向公主要來飛燕帶回宮,成為昭陽殿的新主人。

趙飛燕和趙合德是孿生姐妹,她們的父親馮萬金是江都王府的舍人,與江都王的孫女姑蘇郡主私通生了她倆。因姑蘇郡主嫁給江蘇中尉趙曼為妻,所以飛燕姐妹從趙姓,長大後被賣到陽阿公主的家令趙臨的府中學習歌舞。姐姐由於體態輕盈而獲得“飛燕”稱號。

因飛燕的獲寵,趙臨和兄弟趙欽先後被封為成陽侯與新成侯。飛燕入宮不久,為了討好皇帝和保護自己,把妹妹趙合德推薦給成帝做婕妤,通過姐妹並寵做保障,彌補家族勢力的不足。

趙合德進宮後更加獲得成帝的獨寵。因為,合德不僅姿容出色,肌膚雪白光滑,而且性情溫柔,比飛燕更有魅力。成帝讓合德住進昭陽殿,並滿足她的一切揮霍欲望。趙飛燕姐妹入宮後,即以新寵的驕姿挾脅了許皇後和班婕妤,後宮展開了一場新舊專寵之爭。

摸魚兒

(南宋)辛棄疾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隻有殷勤,畫簷蛛網,盡日惹飛絮。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寒朗舍命直言

寒朗(生卒年不詳),東漢明帝時任侍禦史,其職權或舉劾非法,或督察郡縣,也可以奉命執行指定任務。他在“楚獄”案件的審理過程中秉公辦案,平反冤獄,使千數人的錯罪得以甄別,其執著精神深得後人讚歎。

東漢明帝劉莊,是光武帝劉秀的第四子。他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兄弟叫劉英,初被封為楚公,後晉爵為楚王。劉莊做太子時和他關係最好,當皇帝後,又是封地又是賞賜,來往十分密切。

但是,劉英卻野心勃勃,一直暗中勾結漁陽人王平、顏忠等人,企圖推翻明帝劉莊,自己當皇帝。

當一個叫燕廣的人來揭發時,劉莊很是震驚。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十分關心愛護的弟弟居然要蓄謀造反,因而也非常氣憤。他把案子交給了下邊追查,當主管官員上奏“劉英大逆不道,請求處以死刑”時,劉莊又念及手足之情而不批準,於是廢掉了劉英的王位,把他遷移到丹陽郡涇縣(今安徽涇縣西)。

楚王劉英到丹陽後,就自殺了。劉莊用諸侯的禮節埋葬了他,並且封告發人燕廣為折奸侯。

楚王自殺後,劉莊極力追查與之有牽連的人和事,一搞就是好幾年,因之而被處死、流放的人數以千計,而關進牢獄的也有幾千人。這就是東漢時有名的“楚獄”案件。

劉英案發前,曾經私下裏分條記載了不少天下名人,皇上得到了這份記錄。顏忠、王平等人被抓起來以後,為了減輕自己的罪責,就胡亂栽贓、誣陷好人,使許多與“楚獄”無關的人受到了牽連。從京都親戚、諸侯、州郡的權貴,到審案的官員,一時間滿朝上下,人人自危,無敢言者。

侍禦史寒朗參加了“楚獄”的審理。他決心要為無辜者辯解不白之冤,把案子弄個水落石出。

顏忠、王平的供詞揭發了有名的耿建、臧信、鄧鯉、劉建等四位侯爵參與了謀反,但耿建等人卻說他們跟顏忠、王平根本就不認識。寒朗憐憫耿建等人的冤枉,就以耿建等人的麵貌特征為題,單獨審問顏忠、王平:“既然你們揭發耿建等人同你們一起謀反,那麼,你們就說說他們的長相什麼樣?”

這一問,可把顏忠、王平問愣了,因為他們是胡編,根本就沒見過耿建等人,隻好說出了實情。寒朗冒著被殺頭的危險,親自上奏明帝說:“耿建等人根本沒有罪過,不過是受誣陷而已。我懷疑天下無罪受禍的人,大概不少是這種情況。”漢明帝劉莊聽了,很不高興,立即打斷寒朗的話:“如果真像你說的這樣,顏忠、王平為什麼要揭發他們參與謀反呢?”寒朗回答道:“顏忠、王平知道自己犯了彌天大罪,便想多咬一些人,好減輕自己的罪行。”漢明帝又說:“如果是這樣,你為什麼不早早上奏呢?”寒朗回答:“我怕另有人真能揭發出來耿建等人的事。”漢明帝生氣地說:“你這家夥,身為審案官吏,既懷疑他們是被人誣陷,又怕別人真揭出他們的罪惡,兩頭都占著!”說著,就要把寒朗推出去斬首。這時,朝廷上氣氛十分緊張,但寒朗卻鎮定自若。左右人剛拉他要走,他卻高聲說:“等一等,請皇上聽我把話說完,再讓我死。”皇帝說:“你跟誰一起寫的這個奏章?”寒朗回答:“就我一個人。”皇帝又說:“為什麼不跟三府(指太尉、司徒、司空三公之府)商量?”

寒朗回答:“我知道這事有滅族之罪,不願多連累人。”

皇帝說:“為什麼要滅族呢?”

寒朗這才理直氣壯地回答:“我審案一年了,不能徹底清查罪惡,反而為罪人辯冤,我知道該當滅族。我之所以冒死奏明皇上,實在是希望皇上能從盛怒中清醒過來,防止無辜者再受牽連。我看見審問囚犯的官員們都說,叛逆大罪是做臣子的應該共同仇恨的,現在判他無罪不如判他們有罪,以後可以不受追究,所以才拷問一個牽連十個,拷問十個牽連百個。一些人助長皇上濫殺無辜是為了自己當官,而不是為了國家。沒有人不知道這裏有許多冤枉,可又都不敢違背您的心思來上奏。今天我說出了這種情況,就是死了也不後悔。”

寒朗真誠、直率的話,使漢明帝怒氣消除,醒悟過來,覺得寒朗人品可貴,就讓人放了寒朗。過了兩天,漢明帝又親自到洛陽監獄查實、審理,釋放了一千多無辜的受害者。

寒朗舍命直言,平反了一個特大冤案。他卻認為自己沒有早一點講實話,是一種失職犯罪的行為。當被冤枉的人都得到釋放後,他給自己定了個瀆職罪,主動住進了監獄。漢明帝很感動,不久就找了個借口把他赦免了。

寒朗堅持正義,勇於抗爭,寧死也要平冤獄,其精神值得學習。這更是一個為官者應該具備的品質。

侍禦史

侍禦史是秦朝開始設置的官職,是一種官名,一直沿襲到漢代,位置在禦史大夫之下。受命禦史中丞,職責是接受公卿奏事,舉劾非法;有時受命執行辦案、鎮壓起義暴亂等,號為“繡衣直指”。漢宣帝曾召侍禦史二人治書,後來又專設治書侍禦史。侍禦史分掌令曹、印曹、供曹、尉馬曹、乘曹。

沈懷文冒死進諫

沈懷文(生卒年不詳),字思明。吳興郡武康縣人。祖父沈寂,東晉時擔任光祿勳。父親沈宣,曾任新安太守。

南北朝時,南朝宋文帝劉義隆除了皇後袁氏,還有很多嬪妃,一共生了19個兒子。長子劉劭早年被立為太子,但他品行惡劣。為了早日做皇帝,他私下求助女巫嚴道育,運用巫蠱方法祈盼宋文帝早死。巫蠱事發後,宋文帝打算廢黜劉劭,但一直猶豫不決,事情傳了出去。劉劭聞訊,利用宋文帝賜給他的一萬禁軍發動政變,派人殺死宋文帝,同時大殺政敵,篡位稱帝。劉劭弑父篡位後,引起了宗室和大臣們的強烈不滿。武陵王劉駿被部下推舉,自立為帝,這就是孝武帝。他號召討逆,迅速得到各地將領、宗室和官員的響應。劉駿統率討逆大軍從潯陽出發,一路殺奔建康而來。劉劭得到軍報,忙召沈懷文入宮,讓他寫檄文。

沈懷文自幼喜好玄理,善於寫文章,曾經作《楚昭王二妃》詩,為世人所稱道。父親去世時,新安郡饋送的物品非常豐厚,他辦完喪禮後,將剩餘的物品分給親戚。

有一次,朝廷全部文人集會作詩,沈懷文所作最為優美,文辭高於在座眾文人。沈懷文見劉劭讓他寫檄文,當場拒絕。劉劭大怒,要殺沈懷文。大臣殷衝申從旁力救,才得免一死。劉劭弑父奪位,臣下和部將本來就不服,這時有的躲起來,有的出城投降了。不久,劉劭兵敗被殺。孝武帝在位時,齋庫中的絹已經很多了,但每年還要向百姓征調上百萬匹,絲綿的數目也與此相當,期限還極其緊迫。民間買絹一匹價至兩三千文,絲綿一兩價至三四百文。貧窮的百姓隻好賣妻鬻子,好多百姓被逼自縊而死。沈懷文上書力陳百姓之苦,朝廷征調的絹綿略有減少,但不久又恢複如舊了。孝武帝諸皇子紛紛建置櫃台,經商逐利,為患遍天下。沈懷文進諫說:“皇家成立店鋪,販賣貨物,一向為古人所非議。漢武帝時,天不降雨,人們都認為是桑弘羊逐利所致。如果宮中用度不足,應該適當地加以節省,不可經商,貽笑天下。”孝武帝不肯接受。沈懷文與大臣顏竣、周朗一向很好,顏竣因為違背孝武帝旨意而被誅殺。後來,周朗也因為觸犯孝武帝而被治罪。有一天,孝武帝對沈懷文說:“顏竣要是知道我會殺死他,也就不敢如此了。”沈懷文聽了,默然不語。孝武帝喜歡遊蕩,田獵毫無節製,太後和六宮嬪妃常坐副車跟隨。為此,沈懷文和王景文經常進諫說:“陛下不宜屢次出遊。”孝武帝十分不滿。有一次,他們隨從孝武帝出外遊獵,坐在鬆樹下,忽然刮起了暴風,下起了驟雨。王景文對沈懷文說:“你可以進諫了。”沈懷文說:“我獨自一人進諫,沒有後繼的人,還是一起去講才好。”沈懷文對孝武帝說:“風雨這樣大,對陛下的聖體很不適宜。”王景文也說:“沈懷文所啟奏的應該依從。”

這時,孝武帝正拉弓瞄準,一聽這話臉色陡變,大怒道:“你們想效仿顏竣麼?為什麼總愛管閑事!”孝武帝停了一下說:“顏竣,我恨不得抽他的臉。”

沈懷文敢於直言,冒死進諫,與他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他嫉惡如仇的性格使他得到了百姓的擁護,卻為此惹來了殺身之禍。後來,孝武帝將其賜死。

沈懷文為了國家的安定和百姓的利益,英勇無畏,敢於直諫,即使丟掉性命也在所不惜,其精神確實可嘉。

孝文帝改革

在曆史上,鮮卑族是一個比較古老的民族。而鮮卑族的拓跋部則是活動在大興安嶺北端東麓的一個分支。後來,拓跋部不斷向南遷徙。

到了西晉時期,拓跋部的部落首領拓跋猗盧因幫助當時統治者抗擊劉淵、石勒有功,被封為代王,建立了代國。然而不久之後,代國就被新興的前秦消滅了,拓跋部也暫時中斷了延續。

在淝水之戰結束後,前秦的統治土崩瓦解,拓跋部的拓跋跬召開部落大會,趁機宣布複國,即位代王,改國號“魏”,自稱皇帝,史稱北魏。

此後,北魏的幾代統治者都致力於統一兼並戰爭,並先後滅掉了北方的大夏、北燕和北涼等部落,於公元439年統一了北方。

在統一北方的征戰過程中,北魏統治者對各族人民實行民族歧視和殘酷的民族壓迫,在征戰中進行瘋狂的民族殺戮,使民族矛盾不斷激化。北魏中期,民族矛盾雖然有所緩和,但因為統治階級對百姓過度剝削,致使階級矛盾又日益尖銳,不斷爆發農民起義。

公元445年,在陝西杏城的盧水胡人蓋吳領導了一次起義,有十餘萬群眾參加,北魏政府派6萬騎兵鎮壓,統治者拓跋燾親臨指揮,鎮壓了這場起義。蓋吳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卻令北魏的統治者受到了極大震撼。公元473年,拓跋宏即位,是為孝文帝。此後,農民起義有增無減,朝廷殘酷的鎮壓不但沒能平息起義,反而更加激發了矛盾和鬥爭。為了緩和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孝文帝先後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統稱為孝文帝改革。

南北朝

南北朝是我國曆史上一段分裂的時期,自420年劉裕篡權東晉,建立南朝“宋”始,至589年隋朝滅掉了南朝的“陳”而實行了統一為止。這段時期上承東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南北雖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都維持著對峙的狀態,因此被稱為“南北朝”。

南朝(420—589年)有宋、齊、梁、陳四朝;北朝(439—589年)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

趙綽嚴格執法不惜死

趙綽(約540—約600年),字士倬,隋朝大臣,河東人。他質直剛毅,恭謹恪勤。在北周為天官府史,授夏官府下士、內史中士、掌教中士。丞相楊堅以他為錄事參軍、掌朝大夫、儀同。隋朝建立後,隋文帝任用他為大理丞、大理正、刑部侍郎。隋文帝有時不按律法,按自己的脾氣下令加重刑罰。趙綽多次直諫,隋文帝雖然有時氣急敗壞,但最終能夠聽從,依法施行。趙綽在仁壽年間去世,時年六十三。隋文帝為之流涕,宦官吊祭,鴻臚監護喪事。有二子,趙元方、趙元襲。

隋文帝統一全國以後,采取了一係列鞏固統治的措施,如改革官製、兵製,並建立了科舉考試製度,選拔辦事能力強的官員,並嚴辦貪官汙吏。經過整頓改革,隋朝的政局穩定,社會安定,經濟上也出現了繁榮的景象。

隋文帝派人修訂刑律,廢除了一些殘酷的刑罰條文。但是,隋文帝本人卻不按照刑律辦事,時常一時氣憤,不顧刑律規定,隨便下令殺人。這讓大理(管理司法的官署)的官員很為難。大理少卿趙綽覺得維護刑律是他的責任,常因此與隋文帝發生衝突。

隋文帝曾下令統一錢幣,而禁止使用不合標準的錢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