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大興(隋朝的都城名,今陝西西安市)街上有人用次幣換好幣,被發現而捉到衙門。此事被隋文帝得知,隋文帝聽說有人竟敢違反他的禁令,便下令把換錢的兩個人都砍頭。
趙綽接到命令,急忙進宮求見隋文帝,對隋文帝說:“這兩個人犯了禁令,
按刑律隻能打板子,不該處死。”隋文帝喊道:“這是我下的命令,不幹你的事!”趙綽說:“陛下讓我當大理官員,現在遇到不依刑律殺人的情況,怎麼能
說與我沒關係呢?”隋文帝氣衝衝地說:“你想撼動大樹嗎?撼不動你就走開吧!”趙綽回答說:“我隻是想勸陛下改變主意,談不上想撼動大樹。”隋文帝問道:“你想觸犯天子的威嚴嗎?”趙綽不管隋文帝怎樣威嚇他、罵他、趕他走,他依然堅持己見。最後,鬧得隋文帝沒辦法,不愉快地進內宮去了。後來,另外有官員也上奏章諫阻,隋文帝最終還是取消了砍頭的命令。又有一次,官員辛概被人告發搞迷信活動,隋文帝命令大理把辛概處死。趙綽上朝對隋文帝說:“辛概沒有死罪,我不能接受這個命令。”隋文帝氣得渾身發抖,說:“你想救辛概,就沒有你的命。”說著,喝令侍從把趙綽拉下殿去。趙綽依然麵不改色地說:“陛下可以殺我,但是不該殺辛概。”侍從把趙綽扭下朝堂,剝了他的官服,摘掉他的官帽,準備處斬。這時,隋文帝也想到殺趙綽太沒道理,就派人問趙綽:“你還有什麼話說?”趙綽挺直了腰說:“臣一心執法,不怕一死。”其實,隋文帝並不是真想殺趙綽,過了一陣子氣平了。他覺得趙綽能忠於執法,是有利於他的統治,就把趙綽放了,轉天還派人慰問趙綽。在大理官署裏,一個名叫來曠的官員聽說隋文帝對趙綽不滿意,想迎合隋文帝,於是背著趙綽給隋文帝上了一道奏章,寫到大理衙門執法太寬。隋文帝看了奏章,認為來曠說得不錯,就提升了他的官職。來曠自以為受到皇帝的賞識,就誣告趙綽徇私舞弊,把不該赦免的犯人放了。雖然,隋文帝嫌趙綽辦事不順他的心,但是對來曠的告狀卻有懷疑。他派親信官員去調查此事,結果根本沒有這回事。隋文帝勃然大怒,立刻下令把來曠處死。隋文帝把這個案子交給趙綽辦,認為這一回來曠誣告的是趙綽自己,趙綽不會不同意處死來曠了。誰知趙綽依然說:“來曠有罪,但不該判斬。”隋文帝很不高興,袖子一甩退朝回內宮了。趙綽在後麵大聲嚷道:“來曠的事臣就不說了。但臣還有別的要緊事請求
麵奏。”隋文帝信以為真,讓趙綽進內宮稟報。隋文帝問趙綽有什麼事?趙綽說:“我有三條大罪,請陛下發落。第一,臣身為大理少卿,沒有把屬下的官員管好,使來曠觸犯刑律;第二,來曠不該處死,臣不能據理力爭;第三,臣請求進宮,本來沒什麼事,隻是因為心裏著急,才欺騙了陛下。”
隋文帝聽到最後幾句話,禁不住啞然失笑。坐在旁邊的獨孤皇後聽了,很賞識趙綽的正直,命令左右侍從賜給趙綽兩杯酒。隋文帝也同意了赦免來曠死刑,改判革職流放。
趙綽為了依法辦事,多次與隋文帝抗爭,他這樣做是值得的。我們也應該學習和發揚這種辦事情不畏權貴、據理力爭的精神。
大理寺
大理寺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官署名,掌管著刑獄案件的審理事務。“理”為中國古代對法官的稱呼。秦漢時期,以廷尉為最高司法之官。到了漢朝的漢景帝、漢哀帝、東漢末年的漢獻帝時期,曾將廷尉改稱為大理,後來又改回。北齊時期,首先設立大理寺,“寺”指官署,置判寺一人,又加少卿一人,主要掌職是審核刑獄案件,作為國家最高司法機構。南朝梁武帝時期,第四次將其改為大理,均仍複舊。隋唐之後,仍然沿用此製。
宋朝時期,分左右寺,左寺複審各地方的奏劾和疑獄大罪,右寺審理京師百官的刑獄。其主官稱卿,下設少卿、丞及其他員役。宋熙寧五年,增詳斷官二為十員。
元豐二年手詔:“大理寺近舉墜典,俾治獄事,推輪規摹,皆以義起,不少寬假,必懷顧忌,稽留弊害,無異前日。宜依推製院及禦史台例,不供報糾察司。”因此元代時期不曾沿用。
在明清時期以前,大理寺的權力較大。到了明清後期,大理寺雖仍為“三法司”之一,但主要權力逐漸轉向刑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六月,大理寺丞周誌清提升為卿,又說:
“大理之卿,即古之廷尉,曆代任斯職者,獨漢稱張釋之、於定國,唐稱戴胄。”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曾一度將大理寺並入刑部,後來又改了回來。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改為大理院。
調張籍
(唐)韓愈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伊我生其後,舉頸遙相望。夜夢多見之,晝思反微茫。徒觀斧鑿痕,不矚治水航。想當施手時,巨刃磨天揚。垠崖劃崩豁,乾坤擺雷硠。惟此兩夫子,家居率荒涼。帝欲長吟哦,故遣起且僵。剪翎送籠中,使看百鳥翔。平生千萬篇,金薤垂琳琅。仙官敕七丁,雷電下取將。流落人間者,太山一毫芒。我願生兩翅,捕逐出八荒。精誠忽交通,百怪入我腸。刺手拔鯨牙,舉瓢酌天漿。騰身跨汗漫,不著織女襄。顧語地上友,經營無太忙。乞君飛霞佩,與我高頡頏。
蘇良嗣注重法製
蘇良嗣(606—690年),封爵溫國公,唐朝官員,唐睿宗第一次登基時曾任宰相。為人正直,不畏權貴,剛正不阿。
蘇良嗣受父親蘇世長的影響,為人剛正不阿,遇事敢言,人多懼之。蘇良嗣於唐高宗時擔任周王府司馬。當時,周王年少,行事多有不法之舉。蘇良嗣忠於職守,多次嚴厲地指責他。周王十分害怕,不敢胡作非為。周王府的屬官多屬用人不當,蘇良嗣依法約束他們,王府風氣為之一變,再也沒人膽敢亂來了。唐高宗聽說後,十分高興,升蘇良嗣為荊州大都督府長史。唐高宗曾派遣宦官沿長江采集珍異竹種,將於上苑中栽植,以供觀賞。宦官乘舟載竹,所過之處縱暴肆虐,敲詐勒索。歸途中路過荊州時,蘇良嗣斷然下令,將這些窮凶極惡的宦官囚禁起來,並上書道:“到遠方尋求珍異之物,令百姓疲於道路,非聖人抑己愛人之道。”唐高宗覽書,頷首稱是,忙下詔慰勉蘇良嗣,並急速降旨給宦官,令棄竹於江中,立即回京。
唐高宗永淳(682—683年)年間,蘇良嗣擔任雍州長史。當時,關中大饑,百姓易子而食,盜賊縱橫州縣。蘇良嗣執法嚴明,盜發之後,三日內無不擒獲,雍州為之大定。
武則天臨朝後,蘇良嗣升任宰相。有一天,蘇良嗣在朝廷南門遇見武則天的男寵薛懷義。他見薛懷義傲慢無禮,不禁大怒,喝令左右上前掌嘴,然後將其拖下。
薛懷義原名馮小寶,體壯而英俊。早年,薛懷義流浪街頭,以賣藥為生。武則天的女兒千金公主將其召入宮中,親自為之沐浴,留侍數日後,將其獻與武則天。
馮小寶年方三十,侍寢有術,深得武則天寵愛。但馮小寶身非宦官,出入後宮多有不便。千金公主便向武則天獻計,令馮小寶出家為僧,擔任洛陽白馬寺住持,更名為薛懷義,以便入宮陪侍武則天。
薛懷義恃寵而驕,出入禁中騎乘禦馬,宦者十餘人隨侍,經常毆打躲閃不及的大臣,還侮辱道士,聚眾鬧事。因有武則天之寵,朝臣多敢怒而不敢言。
右台禦史馮思勖心中不平,依法彈劾薛懷義。薛懷義懷恨在心,令侍從攔路毆打馮思勖。自此,朝臣更畏之如虎了。
蘇良嗣對於這樣的惡人早就不能容忍了,隻是礙於武則天的麵子,一時還未發作。也是冤家路窄,恰巧兩人相遇,見薛懷義傲慢無禮,蘇良嗣怒不可遏,便喝令左右掌嘴,將不可一世、氣焰囂張的薛懷義痛打一頓。
武則天聽說後,自知理虧,便勸薛懷義道:“小弟可出入北門,切毋觸犯宰相。”
蘇良嗣不懼權貴,敢於同惡勢力作鬥爭,其敢作敢為、剛正不阿的精神為世人所稱道。
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則天(624—705年)是唐高宗皇後,史稱武周皇帝。她14歲被選入宮中為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後,曾入寺為尼。高宗即位,召其回宮為昭儀。永徽六年(655年),被立為皇後,並開始參與朝政,號“天後”,與高宗並稱“二聖”。
弘道元年(683年),高宗死,中宗即位,她臨朝稱製。次年,廢中宗,立睿宗。載初元年(690年),又廢睿宗,自稱“聖神皇帝”,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皇帝,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史稱“武周”。
武則天還將自己的名字改為“曌”,這個字也是她自創的文字,意為自己是照耀天空中的日月。
神龍元年(705年),大臣張柬之等人乘武則天病重之機,發動了政變,擁立唐中宗複位,複“唐”國號,尊武則天為“則天大聖皇帝”。當年冬天,武則天病死,諡號為“則天皇後”。
武則天的統治
武則天執政期間,嚴厲鎮壓政敵,貶逐長孫無忌等元老重臣,誅殺李唐宗室及大臣各數千家。同時,下令修《姓氏錄》,進一步打破士族門閥製度,擴大統治基礎。武則天繼續發展科舉製度,首創殿試,設置武舉,重視選拔和任用人才。
注重發展農業生產。曾派兵抵禦吐蕃攻擾,還收複安西四鎮,設置北庭都護府。但她任用酷吏,濫興重獄;扶植新貴,冗官急劇膨脹;崇信佛教,大肆築寺造像;喜好奢華,揮霍無度,弊政頗多。這都進一步加深了唐朝的社會矛盾。
段秀實不畏強權
段秀實(719—783年),原名段顏,字成公。中國隴州汧陽(今陝西千陽)人。唐代軍事人物,學者胡三省總結其一生曰:“自高仙芝喪師於大食,段秀實始見於史,其後責李嗣業不赴難,滏水之潰,保河清以濟歸師,在邠州誅郭晞暴橫之卒,與馬璘議論不阿,及治喪,曲防周慮,以安軍府,最後笏擊朱泚,以身殉國,其事業風節,卓然表出於唐諸將中。”祖父段達曾擔任左衛中郎,父親段行琛曾擔任洮州司馬,後來因為段秀實而獲贈揚州大都督。段秀實六歲時母親生病,他七天不飲食,直到母親病好才飲食,當時被稱為“孝童”。長大之後,個性沉厚而有判斷力,想要對這個世界有所貢獻。唐玄宗時被推舉為明經,但段秀實說:“搜章摘句,不足以立功。”於是放棄了功名。
在平定“安史之亂”中,郭子儀立了大功,威望得到很大提高,他擔心唐肅宗猜忌,於是,自己主動提出解除兵權,並將手下的親兵遣散。唐肅宗死後,兒子李俶(又名李豫)即位,即唐代宗。
這時,吐蕃趁唐朝邊境空虛之機,糾合吐穀渾等幾個部落共20多萬人馬侵犯唐朝邊境,一路殺到唐都長安。唐代宗被迫逃到陝州(今河南陝縣)。
唐代宗急忙請郭子儀複出,命他主持抵抗吐蕃兵進攻事宜。此時,郭子儀手裏已經沒有一兵一卒。他隻得臨時召募了20名騎兵隨他趕到鹹陽,這時長安已經陷落。
郭子儀派出少量士兵在長安附近,白天揚旗打鼓虛張聲勢,晚上點起火堆冒充熱鬧;又派人進城找了幾百名少年在大街上打鼓,大聲地叫喊著:“郭令公(對郭子儀的尊稱)帶了大軍來了,人數多得數也數不清。”吐蕃將領聽了害怕了,搶掠了一些財物就倉皇逃出長安。此次用計謀趕走了吐蕃軍,郭子儀又立了大功,唐代宗回到長安後,重新封郭子儀為副元帥。一年後,吐蕃、回紇聯兵又逼近邠州(今陝西彬縣)進犯,郭子儀派他的兒子郭晞帶兵去協助邠州節度使白孝德防守。郭晞仗著他父親的名聲和地位非常傲慢,對部下管理不嚴,士兵紀律鬆弛,有的兵士在外欺負百姓,幹了壞事,郭晞縱容不管。邠州地方一些地痞流氓看到這種情況,感到在郭家軍裏當個兵士,既沒有約束又有個靠山,於是紛紛找熟人在郭晞軍營中掛個名,穿起兵士的服裝。這些地痞流氓和兵士相互勾結,白天成群結隊在街上為非作歹,欺壓百姓,搶劫商鋪,看到覺得不順眼的人動手就打,甚至把人打成殘廢。邠州節度使白孝德為這些事很無奈,因他本人曾是郭子儀的老部下,礙於情麵和關係,也不敢去管郭家的人。
邠州旁邊是涇州(今甘肅涇州北)。涇州刺史段秀實聽到這種情況,特地派人送信給白孝德,要求接見。段秀實來到邠州對白孝德說:“白公受國家的托付,治理這一地方,現在眼看地方上弄得亂七八糟,您卻若無其事一樣,如此下去,天下可又要大亂了。”
白孝德問段秀實該如何管理來改變這種狀況。段秀實說:“我看到您這裏的狀況心裏很不安,所以特地來請求在您部下做個都虞侯(軍法官),來管理地方治安,您看如何?”白孝德立即說:“好啊,你若肯來幫我,我真求之不得。”這樣,段秀實在邠州當上了都虞侯。
一天,郭晞軍營裏17個兵士在街上的酒鋪裏酗酒鬧事,店主要他們付酒錢,他們拔刀刺傷了店主,還把店堂裏的酒桶全部打翻,酒全部流到水溝裏糟蹋了。段秀實得到這一報告,立刻派一隊兵士把17名酗酒鬧事的人逮捕,並就地正法。
老百姓看到這些壞人受到應有的懲罰,非常高興,拍手稱快。此消息傳到郭晞軍營中,士兵們聽說居然有人敢殺郭家的人,便吵嚷起來。大家穿戴盔甲,隻等郭晞發令,準備跟白孝德的兵士拚命。白孝德害怕了,責怪段秀實給他闖了禍。段秀實說:“白公不要害怕,我自會去對付。”說著,就準備到郭晞軍營裏去。白孝德要派幾十個兵士跟隨段秀實同去,段秀實說:“不用了。”他解下佩刀,選了一個跛腳的老兵替他牽馬,兩人來到郭晞軍營。郭晞的衛士們全身盔甲,殺氣騰騰地在營門口攔住段秀實。段秀實邊笑邊走進營門說:“殺個老兵,還用得上擺這個架勢!我把我的頭帶來了,叫你們將軍出來吧。”衛士們看到段秀實泰然自若的樣子,呆住了,急忙報告了郭晞,郭晞連忙請段秀實進了營帳。
段秀實見到郭晞,作揖致禮後說道:“郭令公立了那麼大的功勞,大家都很敬仰他。現在您卻縱容兵士橫行不法,這樣下去,能不大亂才怪,如果此時國家再發生大亂,你們郭家的功名也就完了啊。”
郭晞聽了這番話,猛然醒悟,說:“段公指教我,這是對我的愛護,我一定聽您的勸告。”他立即對左右兵士說:“快去傳我的命令,全軍兵士一律卸下盔甲,回自己營裏休息,再敢胡鬧者處死!”
當天晚上,郭晞留段秀實住下,並設宴請他喝酒。段秀實把牽馬的老兵打發回去,自己留下在郭晞的營裏過夜。
郭晞還擔心壞人暗算段秀實,不僅自己不敢熟睡,還派兵士在段秀實宿營地巡邏保護。第二天一早,郭晞跟隨段秀實一起來到白孝德的住所,向白孝德道歉。
自此,郭家的兵士整頓軍紀,再沒人敢違法鬧事了,邠州地方的秩序也開始安定。
郭家兵士倚仗著郭晞的權勢,橫行霸道,但是段秀實不畏強暴,製止了兵士的胡作非為,並以死勸說郭晞。他這樣以國家利益為重,以百姓的安危為首位,以暴抗暴、敢於抗爭的精神確實可嘉。
郭子儀親說回紇,大敗吐蕃“安史之亂”之後,唐朝社會矛盾重重、危機四伏。廣德元年(763年),仆固懷恩叛變,多次引導回紇、吐蕃等攻打唐朝。廣德二年(764年)十月,仆固懷恩勾結吐蕃、回紇、黨項數十萬部眾南下攻打唐朝,京師上下惶恐不安。
侵犯者攻擊分州,郭子儀讓他的長子朔方兵馬使郭曜率軍援救,與分寧節度使白孝德閉城拒守。仆固懷恩的前鋒攻打到奉天,在城外挑戰,眾多將領提議出兵還擊,都被郭子儀製止,反而加固城牆等待觀察,果然,侵略者都紛紛不戰而退。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八月,仆固懷恩又勾結吐蕃、回紇、吐穀渾及山賊等30萬人,先出兵侵掠同州,又相約從華陰趨赴藍田,直取長安。
仆固懷恩的這一舉動使京師大為震撼和驚恐。唐代宗急忙召郭子儀從河中回來,屯駐長安北麵的涇陽城,抵禦侵兵。郭子儀的軍隊隻有一萬多人,被敵人團團包圍在涇陽一帶。他一麵命令部將四麵堅守,一麵自己親率騎兵前後左右偵察敵情。最後,郭子儀決定親自到回紇軍營走一趟。回紇首領藥葛羅害怕唐軍用計,讓部下擺開陣勢,準備射擊。郭子儀遠遠看見這場麵,竟然脫下盔甲扔了槍,赤手空拳來到回紇軍中。回紇首領見狀,趕忙上前迎接郭子儀。
郭子儀兩次從安史叛軍手裏收複兩京時,曾帶領過借來的回紇兵,可以說與回紇有過並肩戰鬥的情誼,因此他在回紇人中有很高的威信。郭子儀來到回紇營寨,回紇人一齊向他跪拜行禮。郭子儀將他們扶起並與他們痛飲敘談,最後終於說服了回紇兵撤兵。
吐穀渾
吐穀渾又稱吐渾,是中國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國名。吐穀渾原本是遼東鮮卑慕容部的一支,西晉末,首領吐穀渾率部西遷到枹罕(今甘肅臨夏)之後,逐漸擴展勢力,統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區的羌、氐部落,建立了國家。
至吐穀渾之孫葉延,開始以祖名為族名和國號。南朝稱之為河南國,鄰族稱之為阿柴虜或野虜;唐後期稱之為退渾、吐渾。
吐穀渾主要以畜牧為主,兼營農業,盛產良馬。早期居住帳篷,後來漸有房屋城居。吐穀渾沒有自己的文字,使用漢文。吐穀渾與北魏及南朝均有密切交往。
6世紀中葉,吐穀渾王誇呂自號“可汗”,建都伏俟城(青海湖西22.5千米處)。591年,隋朝將光化公主嫁給吐穀渾國王為妻。609年,隋朝占領吐穀渾地區,在該地區設置了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個郡。隋朝末又將這些地域還給吐穀渾。
635年,唐朝遣軍攻打吐穀渾,立諾曷缽為“可汗”。640年,唐朝廷把弘化公主嫁給諾曷缽為妻,並加封諾曷缽為青海王。663年,吐蕃攻破吐穀渾,諾曷缽率殘部逃奔涼州。670年,吐蕃完全占領了吐穀渾地區。
672年,唐政府將吐穀渾遷至靈州,置安樂州,任命諾曷缽為該地刺史。吐蕃占據靈州後,吐穀渾又東遷朔方、河東。
五代時期,吐穀渾散處於蔚州等地。936年,燕雲地區被割屬契丹,該地區的部分吐穀渾人臣役於契丹,後世大多與當地漢族或其他民族融合。而留在青海的吐穀渾即今土族的先民。
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兵大舉進攻南宋。隆裕太後為躲避金兵追擊,逃至吉州。胡銓聞訊,立即招募鄉勇入城固守,協助官軍抵禦金兵。由於胡銓抗敵有功,被提拔擔任承直郎。
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年),胡銓升任樞密院編修官,掌管全國軍事文件。
紹興八年(1138年),奸相秦檜定主和之策,朝野一片嘩然。當時,身為樞密院編修官的胡銓對此堅決抵製,上書宋高宗,指出秦檜賣國求榮的險惡用心,點出了危險性:“此膝一屈不可複伸,國勢陵夷不可複振。”
胡銓聲明自己“不與秦檜等共戴天”,要求皇上砍下秦檜項上人頭,然後“羈留虜使,責以無禮,徐興問罪之師”,否則,他寧願“赴東海而死”,也不“處小朝廷求活”。
這篇奏章不但使“當日奸諛皆膽落”,而且令“勇者服,怯者奮”。金人聞訊後,急忙以千金購得此文,讀後“君臣失色”,連連驚呼“南朝有人”,“中國不可輕”。秦檜對胡銓恨之入骨,以“狂妄凶悖,鼓眾劫持”的罪名將他管製,最終將他貶到吉陽軍(今海南省三亞市)。到海南後,胡銓不以個人生死為慮,把心全放在海南的文化教育事業上。他著書立說,講經授徒,為發展海南的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胡銓流放23年,至宋孝宗即位後才重被起用,曆任國史院編修官、權兵部侍郎等職。胡銓始終堅持抗金,反對議和。他那嫉惡如仇的高尚愛國情操永不磨滅。2000年元月,江西省舉辦了一次很有價值的“千年回眸”,評選該省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