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3 / 3)

來最傑出的十位曆史名人,胡銓被評為“脖子最硬的人”。

在秦檜主和時,胡銓不顧個人生死,堅持抗爭,反對議和,對出賣國家利益的行為嫉惡如仇,其高尚的愛國情操永不磨滅,不愧為“脖子最硬的人”。

順昌之戰

順昌之戰是南宋初期抗金過程中的重要戰役之一,由著名抗金將領劉錡指揮,是曆史上一次以少勝多的城邑防禦戰役。

整個戰役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140年5月25日至6月1日,曆時6天,經過三次戰鬥,擊潰了金軍的前鋒部隊;第二階段,從6月7日至6月12日,曆時6天,劉錡率全城軍民與金軍主力決戰,取得了順昌保衛戰的最後勝利。

菩薩蠻

(南宋)胡銓

銀河牛女年年渡。相逢未款還憂去。珠鬥欲闌幹。盈盈一水間。

玉人偷拜月。苦恨匆匆別。此意願天憐。今宵長似年。

李綱被罷與太學風潮

李綱(1083—1140年),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字伯紀,號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遷居江蘇無錫。民族英雄。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進士。曆官太常少卿。宋欽宗時,授兵部侍郎、尚書右丞。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侵汴京時,任京城四壁守禦使,團結軍民,擊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為相,曾力圖革新內政,僅77天即遭罷免。紹興二年(1132年),複起用為湖南宣撫使兼知潭州,不久又罷。多次上疏,陳抗金大計,均未被采納,後抑鬱而死。

金太宗滅遼國之後,開始把侵略目標轉向了北宋。

遼國滅亡之前,有一位名張覺的遼國官員看到大勢已去,便在平州(現在的河北省盧龍縣)投降了金國。但他看到金兵搶劫財物、擄掠人口,對此很是厭惡,於是,又叛金投宋。宋徽宗封他為節度使,讓他鎮守平州。

金軍對此很惱火,出兵大敗張覺,張覺帶殘部逃回了宋朝,金軍又進一步向宋朝索取張覺,宋徽宗無奈隻好殺掉張覺,將其頭送給金國。

這件事不僅被金國當做侵略宋朝的借口,而且引起了宋軍內部的不滿,許多歸附宋朝的遼軍將士聽到這個消息大哭。大將郭藥師也是降將,他很擔心自己的下場,對宋徽宗也完全喪失了信心。

1125年10月,金軍分東、西兩路大舉南下入侵宋。西路軍由宗翰率領進攻太原,遭到太原守軍的堅決抵抗;東路軍由宗望率領進攻燕京,一到燕京,守將郭藥師就投降了金軍。這路金軍在郭藥師的引導下,長驅南下向汴京攻進。

此次金兵來犯,宋徽宗事前毫無防備。他嚇得要死,忙下令取消花石綱和各地的製造局,讓參議官宇文虛替他起草了《罪己詔》公布於天下,承認自己過去的錯誤,想以此挽回人心。

金兵逼近汴京的消息傳來,宋徽宗嚇得昏倒在床前,他醒來後立即要來紙筆,寫下傳位諭旨:“皇太子可即皇帝位。”這年十二月,宋徽宗退位,稱“太上皇”。他的兒子趙桓登上了皇位,即宋欽宗。

第二年一月,金軍打至黃河北岸。宋徽宗、蔡京和童貫等人,自知民憤大罪責難逃,借口“燒香”逃到南方。宋欽宗和宰相白時中、李邦彥也想棄京城南逃。但是,以李綱為首的少數愛國將領,主張守城抗戰。

李綱對宋欽宗問道:“陛下把國家的大片土地丟掉不管,隻顧逃跑,怎麼可以這樣做呢?”宋欽宗一聲不吭。白時中在一旁說:“京城不能守。”李綱說:“天下的城池,哪有像京城這樣堅固的?況且很多官員和老百姓都在這裏,把這樣的地方丟掉,還要到哪裏去?”宋欽宗問道:“誰能帶兵守京城?”李綱回答說:“這是白時中、李邦彥的職責。”白時中因害怕不想出戰,就大聲問:“李綱難道能出戰嗎?”李綱毫不畏懼地說:“如果叫我帶兵迎戰,我願以死報國。”於是,宋欽宗命令李綱領兵守城。

第二天一早,李綱上朝見宋欽宗已準備車輛,禁衛軍準備出發。原來宋欽宗又變了主意,還是想逃跑。李綱問要出發的將士們:“你們究竟願意死守,還是願意逃跑?”將士齊聲回答:“願意死守!”

李綱又去見宋欽宗,說:“將士們的家屬都在城中,怎麼肯舍得離開?萬一他們半路上逃回來,還有誰能保衛陛下?況且敵軍已逼近,如果他們知道陛下的車輛還沒走遠,快馬追趕,陛下怎麼抵禦?”這番話提醒了宋欽宗,他不敢再走了。

李綱立即當眾宣布:“皇上主意已定,誰敢再說逃跑就殺頭!”

李綱率軍民僅用三天就將守城戰備設施準備完畢。此時,金軍打到汴京城下,開始進攻宣澤門。金軍分乘幾十隻小船沿河而下。李綱組織2000多名兵士列隊城下,用長鉤搭住敵船,往船上扔石頭。又搬來蔡京家中的山石堵塞門道,在水中殺敵100多名。

宗望見汴京已有防備不好攻打,便提出讓宋朝派使臣到金營議和,這建議正合宋欽宗的意,他立即派人去金營,接受了屈辱的條件:割讓太原、河間(現在的河北省河間縣)、中山(現在的河北省定縣)三鎮給金國,並向金國交納賠款黃金500萬兩、白銀5000萬兩、牛馬萬頭、絹百萬匹,並不顧廉恥地尊金國皇帝為“伯父”。李綱極力反對這個屈辱賣國的條約,但是無濟於事。

協議簽完後,宋朝廷為了向金國交納賠款,開始向京城百姓橫征暴斂,搜刮金銀財物,但還是沒能湊足數目。

此時,宋朝各地的援軍紛紛趕到。將軍姚平仲建議夜襲金營,活捉敵主將宗望。宋欽宗同意了這個建議,但是,姚平仲還沒出發,消息就被泄露出去,使金軍提前做好了準備,姚平仲軍被早已埋伏的金軍打得大敗。

宗望派使臣到宋朝質問偷襲的事,宰相李邦彥回答說:“這都是李綱、姚平仲的主意,不是朝廷的意思。”宋欽宗還卑躬屈膝地派使臣去金營解釋,並送上太原等三鎮的地圖。還下令罷免了李綱,以向金軍謝罪。

李綱被罷免的消息傳開後,舉國上下群情激憤。太學生陳東痛恨奸臣,他率幾百名太學生到宣德門上書:“李綱奮不顧身,肩負重任,是國家的忠臣。李邦彥等隻為自己打算,不顧國家,是國家的奸臣。”請求罷免奸臣李邦彥,恢複李綱的官職。汴京軍民自動前來聲援,聲勢浩大地聚集了幾萬人。

此時,李邦彥正去上朝,憤怒的群眾對他痛罵,並投拋石塊、瓦片擊打他。人群像潮水一樣湧到皇宮門口,喊聲震天動地。宋欽宗怕事情鬧大,派人出來欺騙百姓說:“因為李綱用兵失利,不得已才罷免。等金兵走後,朝廷再讓他複職。”這種答複群眾非常不滿,堅持不散。開封知府王時雍趕來對太學生們說:“你們可以脅迫天子嗎?還不退去!”

太學生們義正詞嚴地回答:“用忠義脅迫天子,難道不比用奸邪好嗎?”王時雍看到群眾的勢頭,害怕群眾打他,急忙逃走。宋欽宗躲在宮中膽戰心驚,他看群眾圍在宮門外不肯散去,擔心繼續下去會發生更難以預料的變故,於是,派宦官朱拱之去召回李綱。

朱拱之心裏很不情願,便磨磨蹭蹭地走得很慢。群眾一直痛恨這些仗著皇帝威勢欺壓百姓的宦官,看到朱拱之這樣子更加惱火,有人喊了聲“打!”大家蜂擁而上,當場打死了朱拱之等幾十名宦官。

事情鬧到這一地步,宋欽宗隻得宣布恢複李綱的官職,讓他兼任京城四壁防禦使,人群這才歡呼散去。這次“太學風潮”是中國曆史上一次著名的群眾愛國運動。

李綱複職後,立刻布置京城防務,並下令重賞殺敵立功的將士,京城的守軍士氣高漲。金軍見宋朝重新起用了李綱,並加強防備決心抵抗,感到形勢對自己不利,所以沒等宋朝交足條約所定的財物數額,便急忙撤退了。

當宋欽宗把李綱等忠君愛國、誓死保衛宋的大臣撤職,準備全部接受金的不平等條件時,太學生群情激昂,奮不顧身地與朝廷抗爭,最後終於獲得了勝利。他們勇敢的抗爭既保住了大宋王朝,又贏回了大宋的尊嚴。

金 國

金國是女真人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女真人興於今黑龍江、鬆花江流域及長白山地區。1115年1月28日,女真領袖完顏阿骨打稱帝建國,國號大金(1115—1234年)。金建國後,首先開始對遼的攻打,遼國的五京紛紛被拿下,遼朝隨即滅亡。

金滅遼後,遂與北宋成敵國,金國開始不斷侵犯中原地區的大宋。金太宗完顏晟即位後,借著滅遼之威勢,很快席卷南下攻宋,天會五年(1127年)北宋滅亡。

女真人消滅了遼和北宋後,統一了包括黃河流域在內的廣大北方地區,與南宋長期對峙。金朝的統治是在實行“猛安謀克”等獨特製度的同時,采納了內地的很多政治製度。完顏亮在位期間,對南宋多次發動大規模戰爭,但都以失敗告終。

金與南宋、西夏並立期間,用武力迫使西夏、南宋屈辱求和,始終維持著霸主地位。金朝後期,由於統治集團的腐朽以及受到各民族起義的衝擊,同時,還受到新興強盛的蒙古帝國的不斷打擊,終於亡國。

金朝時期,社會經濟有一定的發展。除了畜牧業的優勢外,其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也有所進步。金朝文化深受漢族影響,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中戲劇較為突出。此階段產生了元好問等一些著名文學家。

念奴嬌·中秋獨坐

(宋)李綱

暮雲四卷,淡星河、天影茫茫垂碧。皓月浮空,人盡道,端的清圓如璧。丹桂扶疏,銀蟾依約,千古佳今夕。寒光委照,有人獨坐秋色。悵念老子平生,粗令婚嫁了,超然閑適。誤縛簪纓遭世故,空有當時胸臆。苒苒流年,春鴻秋燕,來往終何益。雲山深處,這回真是休息。

不辱使命的晏嬰

晏嬰(?—前500年),字仲,諡平,習慣上多稱平仲,又稱晏子。齊國萊地夷維(今山東萊州市平裏店)人。春秋後期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據說晏嬰身材不高,其貌不揚,但頭腦機敏,能言善辯,說話可以令人無法招架。晏嬰平時生活節儉,謙恭下士。內輔國政,屢諫齊王。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使齊國名揚諸侯。

春秋末期,楚國強大起來,小國前來朝拜,大國也不敢怠慢,紛紛前來結交。

齊國晏嬰奉齊景公之命出使楚國。楚靈王聽說齊使為相國晏嬰,對左右說:“晏平仲身高不足五尺,但是卻以賢名聞於諸侯。寡人以為楚強齊弱,應該好好羞辱齊國一番,以揚楚國之威。”

晏嬰身著朝衣,乘車來到了楚國都城,見城門未打開,便命人喚門。守門人早已得到吩咐,指著旁邊的洞口說:“相國還是從這洞裏進出吧!”晏嬰聽罷,笑了一笑,說:“出使狗國的人,才從狗門入。現在我出使的是楚國,不當從狗門入。”守門人將晏嬰的話報告了上去,楚靈王聽罷,沉思了一會兒,才無可奈何地吩咐打開城門,讓晏嬰堂堂正正地進入了楚都。晏子入見楚靈王。王曰:“齊無人也?”原來,晏子身材短小,楚人瞧不起他。楚靈王問話的弦外之音是,齊國怎麼派你這樣一個其貌不揚的人出使楚國。楚靈王企圖以侮辱晏子本人來損害齊國。

麵對楚靈王的挑釁,晏子從容地答道:“齊國首都臨淄城中有三百閭(古時一閭為25家),人多得張開衣袖就可以遮住青天,灑下的汗珠就像落下的雨點。肩膀挨肩膀,腳尖挨腳尖,到處都是人。怎麼說齊國沒有人呢?”

楚靈王問:“既然這樣,齊國怎麼派你來做使臣呢?”

晏子從容地答道:“齊王派出的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對象。那些優秀的,齊王讓他們到君主賢明的國家去;那些差點的,齊王就派他們到君主不那麼賢明的國家。我晏嬰最不像樣子,所以才被派到楚國。”

晏子義正詞嚴,把楚靈王駁得無話可說。

第二年,齊景公又派晏子出使楚國。楚靈王對前一年的舌戰失敗耿耿於懷,再次向晏子發難:誣齊人善盜。

在楚靈王陪晏子飲酒時,經過精心安排,捆綁一個人從酒席前經過。楚靈王問是幹什麼的?為何捆綁他?回答說,是齊國人,犯了偷盜罪。於是楚靈王以為有了向晏子發難的機會,說:“齊人固善盜乎?”

晏子從酒席上站起來說:“嬰聞之,橘生淮南為橘,生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善盜耶?”

王笑曰:“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楚王十分尷尬,隻好自我開脫,德高望重的人是不能同他開玩笑的,他自己反而自討沒趣了。

晏嬰出使他國,沉著冷靜。麵對挑釁,從容應對,有理有節,最終化險為夷。為維護國家的利益,堅持原則,伸張正義,挫敗了楚靈王一係列的陰謀和挑釁,成功地維護了齊國的利益和尊嚴。

晏嬰出使吳國

一次,晏子出使南方的吳國。在晏子到達吳王會見的宮殿門口時,吳國禮賓官報稱:“天子請見。”晏子內心很驚訝,心想,“周德雖衰,天命未改”,諸侯怎能妄稱自己為“天子”呢?況且自己是來自北方大國齊國的使者,怎能容忍吳國如此傲慢?晏子佯裝未聽見吳國禮賓官的報告。禮賓官又重複了一遍,晏子還是不理不睬。那禮賓官走到晏子麵前,一字一句地告訴他說:“天子請見!”晏子顯得神色慌張地說,我晏嬰受齊王之命,出使吳國,誰知我如此糊塗,搞錯了方向,竟來到天子朝廷!實在抱歉,請問,我應該到哪裏去見吳王啊?吳王無奈,隻得讓禮賓官改口說:“吳王請見!”

春秋戰國門·晏嬰

(唐)周曇

正人徒以刃相危,貪利忘忠死不為。麋鹿命懸當有處,驅車何必用奔馳。

布:“寡人欲以五百裏之地易安陵。”並要安陵君馬上承諾答複。

當時秦始皇已經滅掉了韓國和魏國,安陵處境岌岌可危。秦國虛情假意地開出“以別處五百裏土地更換安陵國地盤”的空頭支票,顯然醉翁之意不在酒,更沒有兌現自己承諾的打算。

安陵君認識到秦王的虛偽,對秦王的霸道行徑進行了堅決抵製。他委婉地回答道:“大王施加恩惠給我,用大塊的地來換我小小的安陵,對我們來說,實在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好事;然而,我從祖先那裏繼承了這塊土地,就應該終身守護這裏,又怎麼敢忤逆先人的意思,貪圖便宜同秦王換地呢?”

安陵君的一番話說得極為誠懇,但又不失尊嚴,可謂不卑不亢。秦使無可奈何,隻得回去奏明秦王。

秦王一聽,大為惱怒:小小的安陵竟然膽敢藐視強大的秦國?不給你點顏色瞧瞧,你又怎麼知道秦國的厲害?眼見來軟的不行,秦王決心動用武力懲罰安陵。

安陵君遣走秦使後,知道秦王必然震怒。倘若大兵壓境,安陵必敗無疑,到那時候,亡國也就是必然的了。為了阻止秦王出兵,挽救破裂的兩國關係,安陵君決定派一位能言善辯的使臣出使秦國,從外交上緩和一下劍拔弩張、一觸即發的兩國關係。經過深思熟慮,安陵君派出了深具謀略、機敏善辯的唐雎。

國家危亡,匹夫有責。唐雎臨危受命,國家安危係於一身,於是抱定必死的決心,慨然出使,奔赴秦國。

秦王見到唐雎,氣勢洶洶地擺出一副超級大國的威風來,劈頭蓋臉就是一頓申斥:“我用五百裏的疆土來換你小小的安陵,安陵君居然膽敢不聽從我的指令,難道是吃了豹子膽嗎?”

然後,秦王又炫耀武力,進一步威脅道:“秦國滅了韓國,亡了魏國,小小的安陵不過是隻有五十裏地的彈丸之地,為什麼偏偏能夠保存下來呢?不過是因為安陵君為人忠厚,秦國才大發慈悲,沒有打算消滅它而已。今天我用十倍的土地和安陵交換,讓你們擴大自己的領土,你們竟然不知道感謝,公然和我對抗,難道以為秦國沒有力量消滅安陵,看輕怠慢了秦國

的實力嗎?”麵對威脅,唐雎首先擺低姿態,不慌不忙地說:“不是這樣的,安陵怎麼敢看不起您呢?”

現場氣氛稍微緩和,唐雎接著話鋒一轉,舊話重提。他不甘示弱、大義凜然地回答說:“因為受地於先王,豈隻是區區五百裏,就是你秦王用一千裏的土地來換,我們也是不敢換的。”

唐雎一番斬釘截鐵的話,既重申了安陵君崇仰先王、不為利誘、堅守先王遺業、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意誌,又一口回絕了秦王“易地”的企圖。

秦王眼見易地的圖謀被唐雎戳穿,恐嚇易地已經絲毫沒有回旋的餘地,立即換了一副麵孔,變得殺氣騰騰。秦王喝問道:“你聽說過天子發怒嗎?”唐雎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氣定神閑地說:“我從來沒聽說過。”秦王凶相畢露,以殺人滅國相威脅說:“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裏。”言下之意,他一怒便可將安陵夷為平地。唐雎於是針鋒相對地問:“大王您聽說過布衣之怒嗎?”秦王作為獨尊無二的君主,看慣了人們對他叩頭禮拜,自以為威使萬民,聽到“布衣之怒”,不免帶著傲慢驕矜的神氣,輕蔑地說:“所謂布衣之怒,不過就是摘掉帽子,甩掉鞋子,叩頭請命罷了。”唐雎見秦王如此傲慢,機智地回答道:“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一語重千鈞,秦王正在納悶何謂“士之怒”時,他又說:“勇士之怒,不畏犧牲,其怒氣上貫於天,連天象、自然也會發生變化。專諸刺殺王僚時,彗星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時,白氣上貫日光;要離刺慶忌時,蒼鷹飛撲於殿上。這三個人,都是普通的勇士,他們懷著怒氣沒有爆發,天象就已經提前顯示了。而我將成為繼三人之後的第四個人。”

唐雎豪放的氣勢、悲壯的神情一時令秦王目瞪口呆,震懾不已。針對秦王滅亡安陵的威脅,唐雎針鋒相對,大義凜然地說:“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所謂“伏屍二人”,即表示自己將與秦王同歸於盡;兩人短兵相接,流血五步;死者包括秦王,他身為天子,天下人都要為此披麻戴孝,故“天下縞素”。

說著,唐雎“挺劍而起”,作出馬上要刺殺秦王的架勢來。

“伏屍二人,流血五步”相對“伏屍百萬,流血千裏”來,自然是小巫見大巫,但對驕橫傲慢的秦王來說,前者無疑更加具有威懾力。

看到唐雎毫無畏懼的表情,極度驚恐的秦王深怕唐雎真的威脅到自己的生命,急忙改變盛氣淩人的架勢,低聲下氣甚而有些諂媚地對唐雎道歉說:“先生您請坐,何必大動肝火,把事情鬧到這種地步呢!我的意思是說,韓、魏這樣的大國都被秦國滅亡了,但安陵卻能夠憑著五十裏的領土得以保存,正是因為有了先生您這樣的人才啊!”

至此,經過一番短兵相接、唇槍舌劍、巧妙有力的鬥爭,唐雎不畏強暴,機智勇敢,以自己果決的行動徹底打擊了秦王的氣焰,使秦王動用武力滅掉安陵的打算被迫放棄。唐雎不辱使命,取得了這場外交鬥爭的勝利。

唐雎在國家危亡的緊急關頭,與驕橫的秦王展開麵對麵、以小抗大、以弱抗強的鬥爭,為維護國家主權,他堅持正義、不畏強暴,維護了國家的利益和祖國的尊嚴,表現出了有膽有識的胸襟和氣魄。

秦滅六國

商鞅變法之後,秦國開始不斷強大。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從此秦正式成為一個大國。公元前246年嬴政登基,公元前238年掌權,開始了他對六國的征服。

公元前230年秦滅韓,公元前228年滅趙,公元前225年滅魏,公元前223年滅楚,公元前222年滅燕,公元前221年滅齊。

自公元前221年起,中國曆史正式進入封建社會,秦國成為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中央集權製國家——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