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1 / 3)

布衣

“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價衣服。《鹽鐵論》中有記載:古代普通人要到八九十歲才能穿絲綢衣服,在這以前隻能穿麻衣,所以老百姓被稱為布衣。

古代“布”指麻葛之類的織物,“帛”指絲織品。富貴人家穿綾羅綢緞、絲綿織物,而平民百姓穿麻、葛織物。“布衣蔬食”常形容生活儉樸;“布衣百姓”就是指勞苦大眾,平民百姓。今人說的“布”是指棉布,棉花是南宋時才傳入中原。後來也有以布衣稱謂沒有做官的讀書人。

現在的麻質衣料比棉布貴重,但古代卻相反,麻布是最普通的織物。古時,中國盛產各種麻類,中國用麻織布曆史悠久,而棉花產量曾經很少。

南北朝前後,中國的棉布是從南洋進口的外國貨,運費和稀少使棉布身價很高,物以稀為貴,所以,那時的棉布衣服隻有大富大貴的人家才穿得起,普通百姓隻能穿麻料衣服。

直到元朝,紡織名女黃道婆從瓊州帶回黎族人的紡織技術,種植棉花才逐漸增多。朱元璋建立明朝後,規定凡有四畝田地的耕種者,必須種植桑、麻、棉各半畝;有十畝田地者,種棉加倍。從此,棉花的種植才逐漸在全國普及。

勇抗匈奴的衛青

衛青(?—前106年),字仲卿。漢族。母姓衛。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西漢傑出軍事將領。他能征善戰,是為漢朝北部疆域的開拓作出過重大貢獻的將領,也是中國曆史上為人熟知的常勝將軍。率軍與匈奴作戰,屢立戰功,但從不結黨幹預政事。他對士卒體恤較多,威信很高。

衛青出生在一個奴隸家庭,母親是平陽公主家的一個女奴。他少年時在家牧羊,經常受到嘲笑和欺淩。到了20歲左右,衛青去平陽公主家當騎奴。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衛青隨姐姐衛子夫到了長安。姐得幸於漢武帝,他也被召進建章宮中作雜事,開始接近漢武帝。由於他有熟練的騎射技術,經常跟隨武帝外出圍獵,很得皇帝賞識。

漢武帝劉徹即位之後,一改文景時期對匈奴的“和親”政策,決定對匈奴發動戰爭。在政治、經濟、外交上做了一番準備之後,更在軍事上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大養戰馬,訓練精於騎射的騎士,不但起用老將,還大膽提拔年輕將領。衛青就是在這時被提拔重用的。

衛青初露鋒芒是在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這年初,匈奴騎兵大舉入侵,武帝感到單純的防禦不能阻止匈奴入侵,轉而采用以攻為守的辦法,決定出擊匈奴,並起用年輕的衛青為車騎將軍。

這次出擊共分四路,其他三路都是名將,隻有衛青是初次出征。當時,滿朝文武都對衛青和他率領的部隊表示擔心。然而,出擊的結果卻完全出人意料。其他三位將領都被匈奴打敗,唯獨衛青,以閃電般的速度,出其不意直搗匈奴祭祀祖宗的聖地——龍城,打得匈奴措手不及,四處潰逃。衛青又率軍乘勝猛追,擊殺了匈奴將士700餘人,得勝而歸。漢武帝得到消息後,十分高興,立即封衛青為關內侯,以表彰他的戰功。

第二年秋天,漢武帝又命令衛青率領三萬騎兵,出雁門關,攻打匈奴。在向北進軍的途中,與匈奴大隊騎兵遭遇,衛青身先士卒,迅速率兵掩殺過去,殲敵數千,取得勝利。

衛青在戰爭中善於從實際出發,隨機應變,正確分析判斷敵情,靈活運用騎兵戰術。在指揮騎兵作戰的過程中,他特別注意抓住騎兵行動迅速的特點,運用“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奇襲戰術殲滅敵軍主力。他利用匈奴右賢王麻痹輕敵的弱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殲滅了右賢王的主力,成為一次騎兵奇襲成功的典型戰例。

同時,衛青還很注意後勤供應和了解地理情況,及時解決部隊在沙漠作戰中的水草和向導等問題,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

衛青在抗擊匈奴入侵,鞏固漢王朝統治上,起到了重大作用,而且他身先士卒的英勇事跡也為後來的人們所傳頌。

漠北大戰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漢武帝為了徹底擊潰匈奴主力,調集全國財力、物力,準備發動對匈奴的第三次大戰役。

漢武帝挑選了十萬匹精壯戰馬和勇士,由大將軍衛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分別各自率五萬人馬,分東西兩路遠征漠北。還動員私人馬匹四萬多、步兵十餘萬人負責運輸糧草輜重,跟隨大軍前行。

原計劃遠征軍從定襄北上,由霍去病率驍勇善戰的將士專力對付匈奴單於,後從俘虜口裏得知,匈奴單於遠在東方,於是漢軍調整進攻方案。漢武帝命霍去病從東方的代郡出塞,衛青從定襄出塞。

衛青的手下由李廣為前將軍,公孫賀為左將軍,趙食其為右將軍,曹襄為後將軍。但因李廣年事已高,衛青聽從漢武帝的建議,沒讓李廣擔任先鋒,而是與趙食其軍合並,從右翼進行包抄。衛青自己率左將軍公孫賀、後將軍曹襄從正麵進兵,直插匈奴單於駐地。

伊稚斜單於聽了趙信的建議,將所有的糧草輜重向北轉移,隻把精銳部隊埋伏在沙漠北邊。

衛青大軍北行一千多裏,跨過大沙漠,與早埋伏在此的匈奴軍遭遇。衛青派出5000名騎兵向敵陣衝擊,匈奴出動一萬多騎兵迎戰,雙方激戰直至黃昏時分,忽然刮起暴風,沙礫撲麵,頓時天地一片黑暗。衛青乘機派出兩支生力軍從兩翼迂回到單於背後,包圍了單於的大營。伊稚斜單於感覺漢軍數量眾多且士氣高昂,大驚失色,知道無法取勝慌忙策馬突圍逃遁。

此時,夜幕降臨,雙方將士仍在喋血搏鬥,喊殺聲震天。衛青得知伊稚斜單於已突圍逃走,立即派輕騎兵追擊。匈奴軍中不見了單於,軍心大亂,四散逃命。

衛青率大軍乘夜追擊,天亮時漢軍已追出200多裏。雖然沒找到單於,但斬殺並俘虜匈奴官兵1.9萬多人。

衛青大軍行進到真顏山趙信城(今蒙古烏蘭巴托市西),獲得了匈奴屯積的糧草補充軍用,之後燒毀趙信城及剩餘的糧食,班師回朝。

霍去病的東路軍北進兩千多裏與匈奴左賢王遭遇,經激戰俘獲匈奴三個小王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消滅匈奴7萬多人。左賢王敗逃。

這次戰役漢軍打垮了匈奴主力,使匈奴元氣大傷,再沒能力南犯漢朝。此後,匈奴漸向西北遷徙。

漢武帝為表彰衛青、霍去病的大功,特加封他們為大司馬。

將軍行

(西漢)衛青

將軍有姊傾國色,寵冠後宮阿嬌愁。將軍不是鳶肩輩,恥向椒房取通侯。匈奴牧馬蹂漢地,願分虎符虜其酋。電掃河南逐隴西,郡縣朔方未一秋。天子不惜長平邑,計馘獻俘非幹求。再出高闕將萬騎,右賢憒憒兵家謀。將軍夜中斫雲壘,掩耳雷霆戮戈矛。名王遁匿殘兵百,暫得頸上寄顱頭。即於軍幕大其號,賜詔優渥天子酬。校尉勳勞未曾答,封及繈褓將軍羞。將軍不敗詎天幸,肯向國家遺寇仇?廢書慷慨起長歎,默對青史祝其庥。

敢拒董卓的皇甫規妻

董卓(?—192年),字仲穎。隴西臨洮(今甘肅岷縣)人。是東漢末年的軍閥和權臣,其各種暴行使之成為中國曆史上總體評價極其負麵的人物之一。董卓利用漢末戰亂和朝廷勢弱占據京城,廢立皇帝,東漢政權從此基本名存實亡。而且他生性凶殘,犯下諸多罪行,引致全國其他割據軍閥聯合反抗,後來聯軍發生內訌,轉而成為各軍閥互相公開征戰的情況,董卓本人則被朝內大臣聯合其部下設計誅殺,死後部下李傕、郭汜兩人為了把持朝政互相火並,皇帝與朝廷流離失所,各地軍閥割據完全脫離中央控製,最終開啟了三國時代。

皇甫規的妻子容貌姣好,善寫文章,字跡工巧,人們都說她是大才女。皇甫規是東漢名將,熟習兵法,祖上世代都是武官,祖父皇甫棱曾任度遼將軍,父親皇甫旗曾任扶風都尉。

皇甫規一生對國家立有大功,緩解了東漢朝廷與羌人之間的矛盾。他反對對羌人一味鎮壓殺戮,主張采用招撫政策。這對漢羌之間關係融洽十分有利,使邊疆得以安寧。

皇甫規一身清正,廉潔奉公,剛正不阿,曾數次遭到朝中權貴、小人和奸黨的陷害。但仍毫不畏懼,始終忠貞不渝。皇甫規去世時,他的妻子還很年輕。竊居相位的董卓愛慕她的名聲,用100輛車和20匹馬拉著錢帛,帶著一隊奴婢,到府上向她提親。皇甫規的妻子穿著便裝來到董府門前,跪在地上陳述情懷,情詞悲愴,

委婉地拒絕了董卓。驕橫一世的董卓勃然大怒,指使手下人拔出刀子圍住她,威脅說:“丞相的威令通行全國,哪有在一個婦人身上行不通的,你不要命了?”皇甫規的妻子站起身來,痛罵董卓道:“老賊,我見你是漢相,給你麵子。不想你竟欺侮手無寸鐵的弱女子,真是人麵獸心,豬狗不如!”董卓橫行慣了,連天子都不放在眼裏,如何受得了這個?他下令將皇甫規的妻子掛在車軛上用棍子痛打。皇甫規的妻子對拿著棍子的人說:“為什麼不用力點?我隻求速死。快點打死我就算是你給我的恩惠了。”不多時,皇甫規的妻子慘死於棍下。皇甫規的妻子敢於抗惡,斷然拒婚,贏得了京城百姓的深切同情,人們無不為之落淚。

皇甫規的妻子敢於同惡勢力鬥爭,不畏強暴,寧願死於亂棍之下也斷然拒婚,維護了自身的尊嚴與聲譽。她這種高尚的情操和鬥爭的勇氣,實在令人敬仰!

東漢羌人起義

東漢前期,由於統治者對少數民族的壓榨,使羌人起義連綿不斷。到東漢後期,起義的規模愈來愈大,終於爆發了三次大起義。

第一次大起義發生在安帝永初元年(107年),起義羌人有幾萬人。東漢朝廷調集20多萬人前往鎮壓。後來,東漢朝廷又利用南匈奴的騎兵參加圍剿,並高價收買刺客到起義軍中破壞,前後曆時5年,最終將這次起義鎮壓下去。

這次起義最顯著的特點是,羌漢人民大聯合,共同反抗朝廷的壓迫。因此,這次起義也嚴重地削弱了東漢王朝的力量。

第二次大起義發生在順帝永和四年(139年)。當時,由於並州刺史來機和涼州刺史劉秉對羌人進行殘酷鎮壓、奴役和掠奪,從而激起羌人又一次大規模的起義。次年,朝廷以馬賢為征西將軍,發兵十萬前往鎮壓,但很快被起義軍消滅。

之後,朝廷又調集重兵,曆經幾年征殺,直到衝帝永嘉元年(145年)才將這次大起義鎮壓下去。這次前後曆經約十年之久的羌人大起義,致使東漢王朝為鎮壓起義耗軍費白銀八十億兩之多,可謂代價慘重。

第三次大起義發生在桓帝延熹二年(159年)。這一年,漢廷以鎮壓農民起義而起家的劊子手段穎為護羌校尉,激起羌人的反抗。起義軍合力進攻並州、涼州和三輔,迫使朝廷免去段穎,改派皇甫規監軍。

皇甫規對羌人實行“招撫”政策,前後歸撫的東羌人達二十餘萬。延熹六年,朝廷又起用段穎為護羌校尉,再次激起羌人群起而反抗段穎的屠殺掠奪。經過兩年征戰,羌人終因力量單薄被殘酷鎮壓下去。

曹操懲惡霸

一天晚上,曹操親帶一隊士兵巡邏,檢查“夜禁令”的執行情況。曹操巡邏多時,碰上宦官蹇碩的叔叔,人稱蹇叔的惡霸。蹇叔平時就倚仗侄兒的勢力為非作歹,作惡多端,經常在晚上帶著爪牙到處搶占民女。這天晚上,他又想出來幹點壞事,正好遇到了曹操。曹操早就想懲罰這個惡霸,這回正好有了借口,於是便稱說蹇叔違反“夜禁令”。隨後,曹操大呼一聲:“來人!抓住這批歹徒!”巡邏隊一擁而上,將蹇叔這幫歹徒帶回衙門,並將蹇叔按倒在地上,用五色棒狠狠地抽打,蹇叔被亂棍打死。這一消息立刻四處散發,歹徒們看到曹操如此執法嚴格,再也不敢到曹操的屬地胡作非為了,曹操的名聲也隨之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