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1 / 3)

忠貞愛國的嶽飛

嶽飛在多年的戰鬥中因立功受獎,逐步被提升為大將。他多次向趙構上書,陳述恢複中原的方略,但都不被朝廷采用。

直到1134年,嶽飛才受命率兵北上,進攻金國傀儡偽齊軍,收複了襄陽等六個州郡。就在勝利進軍之時,嶽飛收到命其回師的詔令。

麵對山河破碎,人民受難的局麵,麵對腐敗的朝廷,嶽飛壯誌難酬。他回師鄂州後作《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詞:“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表達了他念念不忘渡黃河北上抗敵的心願。

嶽飛極力反對秦檜一夥投降派的議和主張,他多次上書直言“和議不可靠”,痛斥秦檜“誤國”,因而遭到秦檜的忌恨。

1140年夏,位於南宋北方的金國再次入侵南宋,嶽飛奉命從鄂州出兵北上抗擊。7月8日,金兀術率主力“鐵塔兵”和“拐子馬”1.5萬人從開封南下,在郾城與嶽軍決戰。

“鐵塔兵”是“重鎧全裝”的騎兵,列陣居中;“拐子馬”是左右兩翼的騎兵,都是金軍的精銳騎兵。嶽飛讓兒子嶽雲前往應戰,為打破金兵的“拐子馬”,他命將士們用麻紮刀和大斧衝入敵陣進行肉搏,上砍金兵,下砍馬腿,雙方從下午三點多一直鏖戰到天色昏黑,金兵大敗而逃,金兀術差一點被活捉。

嶽軍乘勝攻下朱仙鎮,離汴京開封僅45裏。金兵聞風喪膽,對嶽家軍十分恐懼,他們不由得感歎道:“撼山易,撼嶽家軍難!”

金兀術看到大勢已去,不敢戀戰,急忙遣送本國老小家人渡黃河北歸,準備從汴京撤離。已經禁酒七年的嶽飛看到汴京即將收複,高興地對部將們說:“我們要直搗黃龍府(金國的大本部),我要與各位痛飲一場!”這次戰役,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郾城大捷”。

但是,就在這可獲全勝的重要關口,宋高宗趙構和奸相秦檜,卻在一天之內連下12道金牌命令嶽飛退兵。這使嶽飛悲憤交集,痛呼:“十年的努力,一天之內全給毀了!”

當嶽飛不得不撤離時,百姓攔住嶽飛的馬頭挽留。嶽飛邊流淚邊拿出皇帝的詔書對大家說:“我不能擅留啊!”

郾城大捷後,趙構和秦檜因害怕嶽飛勢盛過重,更害怕人民的力量在抗金中壯大起來,趙構還擔心如果打敗了金國會迎回欽宗,使自己帝位不保。於是,他們在勝利的形勢下,卻繼續屈服於金朝,所以一再下令嶽飛撤軍。

嶽飛班師不久便被解除兵權。金兀術派密使指令秦檜“必殺嶽飛,才可議和”。投降派張俊又收買了嶽軍叛徒,誣告嶽飛部將張憲想發動兵變,因而株連嶽飛和嶽雲被捕入獄。

秦檜指使人對嶽飛父子嚴刑構陷,在審訊時,嶽飛憤怒地撕開衣裳露出背上的“精忠報國”四個刺字,表示了對賣國賊的強烈抗議。

盡管秦檜等誣告者始終找不到嶽飛謀反的證據,但佞臣秦檜仍以“莫須有”(或許有)的罪名,於1142年1月27日,將嶽飛在臨安(杭州)大理寺風波亭害死,年僅39歲的嶽飛在臨死前寫下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

嶽飛被害後,激起了廣大人民的極大悲憤。後人為了紀念嶽飛,在杭州西湖邊修了一座嶽王墳,寄托對嶽飛的千秋懷念。在他的墳前,還用生鐵鑄成了秦檜奸黨四人的跪像,世世代代受人唾罵!墓前有一副據說是清朝一位徐姓女子寫的對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表達了人們對嶽飛的敬仰和對佞臣的唾棄。

嶽飛為了國家,為了朝廷,敢於不顧生死,精忠報國,其寧死抗爭的品質值得後人永遠懷念。

出河店之戰

出河店之戰是女真建國之前與遼的一次戰爭。

遼天祚帝天慶四年(1114年),女真部首領完顏阿骨打起兵反遼,十月攻克寧江州(今吉林扶餘東南小城)。遼天祚帝命都統蕭嗣先、副都統蕭撻不也統兵七千進攻女真,集結於鴨子河(今吉林月亮泡以東、黑龍江肇源以西的一段嫩江)北。

十一月,阿骨打率3700名兵士連夜行進,於黎明前搶渡了鴨子河,而女真軍士至北岸僅有1200餘人,與遼軍在出河店(今黑龍江肇源西南)遭遇,雙方展開了激戰。

完顏阿骨打趁著大風驟起、塵埃蔽天的自然條件,縱兵進擊,大敗遼兵,直追遼軍至斡論濼,殺死和俘虜遼兵不計其數,並繳獲了大量車馬武器、珍玩等。隨後,女真軍隊乘勝追擊,相繼攻占賓(今吉林農安東北紅石壘)、祥(今吉林農安境)、鹹(今遼寧開原老城鎮)等州,招降了兀惹、奚人等部族。出河店之戰的勝利,為阿骨打後來稱帝並建立金朝奠定了基礎。天會八年(1130年),金太宗完顏晟因出河店為“肇基王跡於此”,於是在此建肇州,作為紀念。

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

(南宋)嶽飛

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裏笙歌作。

不為瓦全的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年),南宋末期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民族英雄。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1256年)中狀元後再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文天祥以忠烈名傳後世,被俘期間,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從容赴義,生平事跡被後世稱許,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為“宋末三傑”。

文天祥小的時候,父親愛讀書,也很重視孩子們的學業,設法聘請名師來教授。無論寒暑,文天祥都要在貼滿格言警句的書齋中與弟弟一起誦讀、寫作、談古論今。

18歲時,文天祥獲得廬陵鄉校考試第一名,20歲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鷺洲書院讀書,同年即中選吉州貢士,隨同父親前往臨安(今杭州)應試。

在殿試中,他在試卷裏滿懷愛國激情提出了改革政治的主張。當時的主考官看了文天祥的考卷,高興極了,認為一個青年敢於提出這樣激進的意見,是個難得的人才。南宋理宗皇帝也很看重文天祥的才學,親自把他定為601名進士中的狀元。四天後,父親不幸病故,文天祥歸家守喪三年。

後來,蒙古軍兩路攻宋,蒙古皇帝蒙哥率西路入川,進攻成都。王子忽必烈率東路,越天險長江與自雲南北上潭州(今長沙)的另一支蒙古軍合圍鄂州(今武昌)。南京朝野震驚,宦官董宋臣提請遷都四明(今寧波),以便理宗隨時逃往海上。

對此,文天祥僅以一個地方官的身份大膽上書直言:“陛下是中國的君主,那就要守衛中國;既然是百姓的父母,就要保護百姓。”嚴厲駁斥了逃跑主張,要求斬殺董宋臣以安定人心。

後因蒙哥病死,忽必烈準備北歸爭奪汗位,才允準南宋右丞相賈似道秘密稱臣納貢後撤軍。賈似道轉而謊報朝廷:“各路兵馬全都大勝”,結果被加封衛國公,大權獨攬。

不久,宋度宗即位,耽於酒色,賈似道欺上瞞下,國事更加混亂。文天祥上書無人理睬,隻被派去做了一個閑差。

此後十幾年中,文天祥斷斷續續出任瑞州知州、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或半年或月餘,後來又因譏諷責備賈似道而被罷官。

忽必烈即帝位後,改國號為元,於1274年發20萬元軍水陸並進,直取臨安。南宋政權一片混亂,宋度宗死,僅4歲的恭帝即位。謝太後臨朝,要各地起兵“勤王”救駕。

在這國家危亡的生死關頭,文天祥義無反顧地變賣了全部家產招兵買馬,幾個月內組織義軍三萬人,準備出戰。

文天祥的一些朋友勸他說:“元軍很厲害,你以數萬名沒有訓練的士兵去迎敵,不是趕著羊群喂老虎,白白送死嗎?”

文天祥聽到這種不顧祖國危急的話,十分氣憤。他十分嚴肅地說:“這些我也想過了。但國家有危難,卻沒有一個人起來保衛國家,我真是痛心極了。現在我拚著一死,起來抵抗敵人,希望天下的人都能這樣,要是大家一齊起來,國家是一定會有辦法的。”

文天祥的朋友聽了,都很慚愧。

文天祥率義軍趕往吉州,被任命為兵部侍郎,屯軍隆興(今江西南昌)待命,幾經阻撓才得到允許去保衛臨安。不久出任平江(今江蘇吳縣)知府,奉命去救援常州。在常州,義軍苦戰,淮將張全卻率官軍先隔岸觀火,又臨陣脫逃,致使義軍500人除四人脫險外,全部壯烈殉國。

這年冬天,文天祥奉命火速增援臨安門戶獨鬆關,離平江三天後,平江城投降。未到目的地,獨鬆關已失守。隻得急急返回臨安,準備死戰,卻見滿朝文武紛紛棄官而逃,文班官員僅剩下六人。

1276年正月,謝太後執意投降。元將伯顏指定須由右相出城商議,右相陳宜中竟連夜逃跑了。文天祥即被任右丞相兼樞密使,收拾危城殘局,出城去元營談判。

談判中,文天祥沒有懼怕元軍武力,痛斥伯顏,慨然表示要抗戰到底,結果被強行扣留,又被押乘船北上。文天祥開始以絕食抗議,後在鎮江冒險逃脫。

由於元軍施反間計,誣陷說文天祥已降元,南返是為元軍騙城取地,文天祥屢遭猜疑戒備,顛沛流離,千難萬險兩個月,才輾轉抵達溫州。

這時,朝廷已獻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大都(今北京),陸秀夫等擁立7歲的端宗趙罡在福州即位。文天祥又奉詔去了福州,任樞密使,同時總統各路軍馬,往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招兵籌款,號召各地起兵殺敵。秋天,元軍攻入福建,端宗被保護著逃往海上。

1277年,文天祥率軍進攻江西,大敗元軍,連續收複贛南許多州縣,人心大振,江西各地都起來響應,全國抗元鬥爭再次風起雲湧。文天祥的號令可到達江淮一帶,這是他堅持抗元以來最有利的形勢。

但沒有多久,由於文天祥所率領的義軍孤立無援,終於被元軍主力打敗。這次戰爭,文天祥部下將士損失慘重,他的妻子兒女也被元軍擄走。文天祥退入廣東,再度組織隊伍,繼續鬥爭。

1278年春末,端宗病死,陸秀夫等再擁立6歲的小皇帝,朝廷遷至距廣東新會縣50多裏的海中彈丸之地。冬天,文天祥率軍進駐潮州潮陽縣,準備憑借險要地勢屯糧招兵,尋找時機再起。

然而,元軍水陸猛進,發起猛攻。年底,文天祥在海豐北五坡嶺遭元軍突然襲擊,兵敗被俘,立即服冰片自殺,沒有成功。投降元軍的張弘範勸降,遭到嚴詞拒絕。文天祥曾寫《過零丁洋》以明誌:

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被押往大都,囚禁了三年。元朝皇帝忽必烈愛惜他是個人才,多次勸他投降,文天祥堅守信仰氣節,不為所動。1283年臘月初九,文天祥神色泰然地走向刑場。他問明了南方——故國大宋的方位,然後朝南方拜了兩拜,從容就義。

中國曆史上元朝是少數民族掌權的朝代。當時的宋朝統治者為了維持苟安享樂的生活,不惜對元稱臣割地,步步退讓,最後把錦繡河山拱手讓人。但是,寧死不屈的忠貞剛烈之士文天祥敢於挺身而出,反抗強暴,甚至以身殉國,這種為了國家的主權而勇於抗爭的崇高品質與行為,永遠值得後人敬仰和學習。

文天祥紀念館

文天祥紀念館位於江西省吉安縣新縣城當緬山,取名為“緬懷”。

紀念館總建築麵積為1398平方米。其中,正氣堂坐北朝南,門前有99級台階,周圍鬆柏環繞,四季常青。正氣堂為序廳,有高6.4米的文天祥塑像。堂內四壁嵌有八幅大型壁畫,描繪了文天祥生平佳績。序廳內還設有全館模型盤,指導遊人瞻仰參觀。四個展廳分別在東西兩側,西廂房為書畫珍藏廳及文天祥生平事跡展覽廳,亭廓環抱,館內有中心花園。

正氣歌

(南宋)文天祥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係命,道義為之根。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陰房闃鬼火,春院閟天黑。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自辟易。哀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顧此耿耿存,仰視浮雲白。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浪高過一浪。其中以山東臨清縣的王朝佐領導的反抗監稅使的鬥爭規模最大。

王朝佐是個小販,有正義感。他主要活動的地區是交通發達、商業繁榮、緊靠運河的臨清縣。神宗皇帝派下來的稅監馬堂監稅臨清之後,就在當地招收了一幫無賴地痞,以收稅為名,坑蒙拐騙,無惡不作。臨清這座繁榮的城市被搞得烏煙瘴氣。

一天,王朝佐正在大街上販運貨物,看到馬堂又帶著他的一群人馬在大街上吆三喝四,強收稅款。一會兒抓住了一個小販強行收稅,那個小販頂了幾句嘴,就被馬堂手下一個滿臉橫肉的家夥當胸一拳,打倒在地,接著又是一陣拳打腳踢,小販被打得鼻青臉腫,昏了過去,貨物也散落在街麵上。

王朝佐心中充滿了氣憤,他對幾位朋友說:“看來這幫家夥必須教訓一下,不然的話,我們小百姓是沒有出路了。”

他馬上與朋友們一起召集到腳夫小民三四千人,到稅監衙門找馬堂講理去。一路上,老百姓聽說是去找馬堂講理,大家自覺地加入到隊伍中。

到了馬堂的衙門前,王朝佐勇敢地站到了隊伍的前麵,朝著衙門的大殿大聲地喊道:“馬堂,你聽著,你做的缺德事太多了。你平時就經常狐假虎威,欺壓百姓;濫收稅款,沒收貨物……”

正在衙門的內室裏欣賞剛到手的銀兩的馬堂,聽到有人在外麵曆數他的罪狀,氣急敗壞,派出了一大批弓箭手擁出門來射殺群眾,許多人倒在了血泊之中。王朝佐的身上也中了一箭,但他不顧疼痛,猛地拔出箭頭,振臂大呼:“不怕死的跟我來!”

群眾在王朝佐的帶領下,推翻了圍牆,一擁而上,跟馬堂的弓箭手展開了搏鬥。馬堂在衙門深處嚇得渾身哆嗦,帶著他的妻小從後門溜走了。

經過這次鬥爭,馬堂再也不敢在臨清縣恣意妄為了。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為了反抗稅使的橫征暴斂,堅持正義而奮不顧身的王朝佐是當之無愧的英雄。

承宣布政使司官署名。明朝時期直屬中央政府管理的一級行政區,簡稱“布政使司”,民間簡稱“行省”或“省”。

明初,沿元製。明朝洪武九年,明朝皇帝朱元璋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明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行政區有兩個直隸和13個“布政使司”,即合稱15省。

葛賢率眾反稅監

葛賢(1568—1630年),明朝反稅監領袖,原名葛成。蘇州人。本是織工。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稅監孫隆加重捐稅,機戶被迫停工,織工失業。葛賢率領眾人,擊斃孫隆屬下黃建節,包圍稅監衙門,要求停稅。孫隆逃到杭州。事後葛賢挺身投案。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葛賢出獄。葛賢死後,葬在虎丘五人墓旁,稱之為六義士墓。

明神宗是一位貪圖享樂的昏君,生活上揮霍無度,為了保持自己的奢侈生活,不僅把國庫掏空,而且百般搜刮民脂民膏。

這期間,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業生產、手工業開始逐步發展,商業在東南沿海一帶也開始繁榮。蘇州的絲織業尤其發達,富裕的機戶開始開設工場,雇用機工,城裏的機工已達到幾千人之多。

商業城市的繁榮使明朝統治者認為有利可圖。為了榨取更多的錢財,明神宗派一些宦官擔任收稅之職,到這些城市去收稅,名為“稅監”。稅監不僅征收苛捐雜稅,還向老百姓百般勒索,使百姓苦不堪言。

1601年,明神宗派“稅監”孫隆到蘇州征稅。孫隆到蘇州後,就與當地的地痞流氓勾結,在蘇州城各處設立關卡,凡是綢緞布匹進出關卡,一律征收重稅,許多商販因交不起稅而不敢進城做生意。這年,又趕上兩個月的陰雨天,蘇州鬧起水災,使桑田淹沒,機戶停工。即使遇到了這種自然災害,孫隆一夥人還要向機戶收稅,一點兒沒有減免。他規定,每台織機收稅銀三錢;每匹綢緞收稅銀五分,這樣的重稅,逼得許多機戶倒閉,機工失業。

一天,織工葛賢路過葑門,看見孫隆手下幾個稅棍正圍住一個賣瓜的農民毆打。葛賢從周圍人口中得知,瓜農進城賣瓜因交不出稅,稅棍就搶了他的一些瓜;等瓜農賣了瓜後買米出城時,稅棍又來搶他的米頂稅銀,瓜農反抗而遭到稅棍的痛打。

平日葛賢就對稅監的無理剝削感到氣憤,現在看到這個情形再也忍不住了,他對周圍群眾高喊一聲:“打壞蛋 !”路邊早已憤怒的群眾立刻響應,群眾像潮水一般湧到葑門稅卡。

稅棍黃建節被群眾圍住,群眾拿起亂石、瓦片向黃建節扔去,這個作惡多端的惡棍被亂石打死。

此時,群眾越聚越多,反抗情緒也越來越高。葛賢見大家打死了黃建節,知道事情鬧大了,他和群眾商量決定,一不做,二不休。大家推舉葛賢等20多人當首領,一起找稅監孫隆算總賬。

葛賢等人分路找到十二個稅棍的家,把他們的家點火燒了;另一路群眾來到蘇州稅監衙門捉拿孫隆,呐喊聲震天動地,孫隆嚇得爬出後牆,狼狽地逃回杭州。

孫隆逃出蘇州後,蘇州知府下令捉拿參加暴動的人。葛賢不想連累大家,自己跑到蘇州府衙門說:“帶頭鬧事的是我,要殺要剮由我頂著,不要牽連別人。”

蘇州知府見葛賢出來投案,將他關進監獄。

葛賢入獄這天,成千上萬的蘇州市民含淚為他送行。葛賢進了監獄後,又有上千名群眾帶著酒飯、衣服到監獄看望他。葛賢把大家慰問的酒飯衣物等都分給了監獄被押的難友。

明朝統治者看到這種情況,知道葛賢的聲望很高,由於害怕把事情鬧大,沒敢殺害他,葛賢坐了兩年牢後被釋放。

曆史上很多普通人都能深明大義,愛憎分明,明辨是非,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為國家為百姓作出了英勇無私的貢獻。他們這種行為更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尊重。

皮場廟

明朝建國不久,官吏貪贓枉法的事到處發生,明太祖朱元璋為了整頓吏治,想出一個辦法。他命全國各府、州、縣和衛所,在衙門的左邊修一座小廟,裏麵供著土地神;在官衙大堂公座的左邊懸掛一個人皮楦滿草的袋子,叫“皮草囊”。

原來,這座修在官府衙門左麵的廟是專門懲治貪官,扒貪官皮的場所,因此人們叫它“皮場廟”。

甲店附近有一山崗(今屬大連金縣),登上山崗,沿海諸島盡收眼底。此地既高且廣,旁邊還可駐兵千餘,是濱海咽喉的自然天險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