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3 / 3)

這天下午,吳敬梓的朋友金兆恭聽說吳敬梓三次拒考,不知是何原因,特地前來看個究竟。當他問起吳敬梓的時候,吳敬梓沒有直接回答,隻請他朝靠床的牆上細看。

金兆恭一看,牆上掛著八股細麻繩,就問:“你這是幹什麼,難道這繩子裏還有什麼文章不成?”吳敬梓笑著說:“你走到跟前再仔細瞧瞧!”金兆恭爬到床上,將繩子上上下下細細打量一遍,果然看清楚了:八根繩子的上頭都按了一個死臭蟲,下麵都畫了一個小小的蚊子。他捧腹大笑起來:“我明白了,我明白了——你不去應考,原來是恨那八股臭文(蚊)呀!”

吳敬梓也一下子高興起來,連忙笑著說:“知我者,金兆恭也!”金兆恭笑了一陣子,下得床來,連連拍著吳敬梓的肩膀,十分欽佩地說:“你恨八股文,到了恨臭蟲、蚊子的地步,真是可敬、可敬!”說著兩個人都大笑起來。據說,吳敬梓一生不準兒子學作八股文。後來,他的兒子就專攻數學,成了清朝著名的數學家。

吳敬梓是文壇的奇才,其個性也堪稱一奇!他反對八股,三次拒考,可謂有勇有謀。

殿試

殿試由唐代女皇武則天所創立,也是金、元、明、清四個朝代科舉考試之一,又稱禦試、廷試,即指皇帝親自出題考試。參與者是“會試”的中選者,考試目的是將“會試”合格的人再次區別名次。後於宋開寶六年(973年)成為定例,由皇帝親自在宮殿中主持,有時皇帝會委派大臣主管殿試,並不親自策問。

在清代乾隆帝以前,並沒有舉行殿試的固定宮殿。自乾隆帝開始,將殿試場所定為紫禁城中的保和殿。殿試後,再在太和殿舉行揭曉儀式。因殿試發榜用黃紙,故稱金榜,又分大小金榜,故考中進士者稱“金榜題名”。

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年),考進士被分為五甲。元順帝時,又將進士分為三甲,殿試第一等的稱為“一甲”,賜“進士及第”,隻取三人,即狀元、探花、榜眼;第二等的稱為“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等的稱為“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甲與三甲的第一名都叫傳臚。

康熙年間,為了防止考試作弊,大臣的子弟均置為三甲,即最末甲。一甲狀元授官翰林院修撰,榜眼與探花則授官翰林院編修;二甲、三甲進士則分別授庶吉士、主事、知縣等。至二十九日,狀元要率所有的進士上表謝恩。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清代傑出的現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說,成書於1750年前後,作者吳敬梓,時年50歲,他用了20年的時間撰寫此書。

《儒林外史》全書56章,由多個生動的故事組成,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為原型。全書主要描寫了封建社會後期知識分子及官紳的活動和精神麵貌,抨擊了僵化的考試製度和由此帶來的嚴重的社會問題。

《儒林外史》是中國古代諷刺文學的典範著作,吳敬梓用他的筆,生動地刻畫了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舉製度下的封建文人百種形態。他對這組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對科舉、禮教和腐敗事態的生動描繪,也使他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批判現實主義的傑出作家之一。

《儒林外史》的成功,不但影響了近代譴責小說,且對現代諷刺文學也有深刻的啟發意義。有外國學者認為:這是一部諷刺迂腐與賣弄的作品,然而卻可稱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經據典、最饒有詩意的散文敘述體之典範。

如今,《儒林外史》已被譯成世界多種文字,成為一部世界性的文學名著。

虎門銷煙林則徐

林則徐(1785—1850年),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區)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等。是中國清朝後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為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列強的侵略,被中國人視為民族英雄。根據文獻記載,林則徐至少懂得英語和葡語兩種外語,且著力翻譯西報及西方書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將林則徐及幕僚翻譯的文書合編成《海國圖誌》,此書其後啟發了晚清後期的洋務運動,乃至日本的明治維新。

矗立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座上有10幅浮雕,記錄著近百年來中國人民革命鬥爭的英雄事跡,第一幅就是“虎門銷煙”的動人場麵。

早在1773年,西方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為了掠奪財富,就通過東印度公司向中國輸出大批鴉片。他們采用走私和賄賂清朝官吏的卑鄙手段,把鴉片源源不斷地偷偷運進中國,到1838年,輸入中國的鴉片從過去的4000多箱激增到4萬箱以上。這就嚴重地損害了中國民眾的健康,同時引起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

據估計,鴉片戰爭前夕,中國每年白銀流出量在1000萬兩以上,使得中國的財政出現了嚴重的危機。一些愛國的人士看到這種情況,紛紛提出禁煙主張,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林則徐。

林則徐是福建侯官縣(今福州市)人,有愛國思想,他對鴉片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深惡痛絕,竭力主張禁煙。在任湖廣總督時,他厲行禁煙,後來又上書道光皇帝:若不查禁鴉片,“數十年後,中原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

這些話使道光皇帝看到了清朝統治的危機。於是,他在1839年初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州查禁鴉片。

林則徐臨行時向朋友們表示:“禍福死生,早已置之度外。”並決心一定要清除鴉片這一禍患。

林則徐到職後,一麵加緊整頓海防,一麵調查鴉片販賣的情況。人民群眾深受鴉片的毒害,強烈要求禁煙。他們檢舉揭發有關鴉片走私的活動,協助林則徐捉拿一些重要的煙犯。林則徐根據掌握的情況,采取了嚴厲的禁煙措施。他通知外國商人三天內交出全部鴉片,聽候處理,並要他們出具甘結,聲明以後永遠不再夾帶鴉片。他在通知中說:“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表示了禁煙的決心。

英國資產階級不甘心放棄謀取暴利的鴉片貿易,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親自出麵破壞禁煙。他命令所有停泊在廣州附近洋麵上的英國船隻開赴香港,懸掛英國國旗,由英國軍艦調度,做好戰鬥準備,對中國進行武力威脅。

1839年3月24日,義律從澳門潛入廣州,阻止外商交煙,唆使大煙販顛地潛逃。於是,林則徐下令停止中英貿易,派兵包圍英國商館,撤離商館裏的中國雇員,切斷商館與海上的交通,派水師監視外國船隻的行動。

義律看出恫嚇、抗拒都無濟於事,隻好通知英國商人將鴉片全部交出。英、美商人共交鴉片2萬多箱,重237萬多斤。林則徐下令將所繳的鴉片集中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並允許民眾和外國商人到場參觀。

1839年6月3日清晨,人們興高采烈地來到虎門海灘,隻見高高的彩台周圍彩旗林立,迎風招展。三聲禮炮響過之後,坐在彩台正中的林則徐高聲宣布:“燒!”頓時,濃煙翻滾,直衝雲霄。人群立即沸騰起來,歡呼聲震天動地。一直到6月25日,連續二十幾天才把繳來的鴉片全部燒光。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焚煙後的第二年,英國就對中國發動了大規模的侵略戰爭。虎門焚煙,是中國人民反對外國侵略者的正義鬥爭,它表明了中國人民禁毒的決心和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誌,是中國近代史上反帝鬥爭的光輝篇章。

林則徐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打擊外寇的經濟和精神侵略,堅持抗英鬥爭,取得了禁煙鬥爭的勝利。他不愧是中國近代反帝禁毒第一人。

鴉片戰爭

發生在1840年6月28日—1842年8月,最後英國勝利。鴉片戰爭的直接原因是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而根本原因是英殖民主義為了開辟殖民地市場,掠奪發展中國家廉價的工業原料。

英國勝利以後要求:一、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二、賠款2100萬銀元。三、割讓香港島。四、與英國協商關稅。鴉片戰爭使中國從獨立的封建國家逐漸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七律二首

林則徐

其一

出門一笑莫心哀,浩蕩襟懷到處開。時事難從無過立,達官非自有生來。風濤回首空三島,塵壤從頭數九垓。休信兒童輕薄語,嗤他趙老送燈台。

其二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於戍卒宜。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鄒容勇鬥清政府

鄒容(1885—1905年),原名紹陶,又名桂文,字蔚丹,留學日本時改名鄒容。中國近代著名革命宣傳家,《革命軍》一書的作者。鄒容生於四川省巴縣(今重慶市巴南區),1902年自費赴日本留學,就讀於東京同文書院,開始參加革命運動。1903年因與同學張繼、陳獨秀等人一同剪去清政府留學生監督姚文甫的發辮,事後被迫回國。至上海後,積極參加拒俄運動與愛國學社的革命活動。是年出版《革命軍》,號召人民起來革命,誅殺清帝及滿人,建立獨立自由的“中華共和國”。不久蘇報案發,鄒容與章炳麟被租界當局判處三年有期徒刑,鄒容在關押二年後病死於獄中,年僅20歲。《革命軍》一書風行海內外,暢銷一百餘萬冊,是清末革命書刊中流傳最廣的,對散播革命思想有很大貢獻。1912年3月29日,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追贈鄒容為陸軍大將軍。1943年12月,重慶市內的新生路改名為鄒容路。1946年6月,在市區南區公園建立鄒容烈士紀念碑。

《革命軍》是一本公開號召革命的論著。它揚起了革命大旗,宣稱革命是“至尊極高,獨一無二,偉大絕倫之一目的”,指出革命是“天演之公例”、“世界之公理”,是“順乎天而應乎人”的偉大行動。獻身革命是每一個人不可推卸的責任。它號召“仗義群興革命軍”,就是用暴力推翻舊世界,走革命的道路。書名鮮明地標出了這個宗旨。

《革命軍》的作者鄒容認為:要拯救中國免於危亡的唯一出路,是革清朝的命。他說,清朝是一個極腐朽、極惡劣的封建專製政府,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無所不用其極。中國的士、農、工、商,都受到了壓迫和摧殘,中國社會的一切生機都被它斷送了。

他無情地揭露了清政府對農民進行封建剝削的殘酷性。舉例說:農民終日勞累而沒有休息時間,受盡了地主、土豪的掠奪之外,還要受朝廷各種官吏的百般盤剝,說是納交一兩銀的稅,加上“火耗”、“錢價”、“庫平”等種種名目,實際已是五六兩銀了。朝廷還美其名曰“薄賦”、“輕稅”、“皇仁”,不知該作如何解釋。

鄒容的犀利見解,剝開了封建統治者假仁假義的畫皮,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封建製度的罪惡。

鄒容還無情地揭露了清朝封建政權對民族資本主義的壓抑,使中國工商業得不到發展。他指出,外國的資本家可以參與政治,當議員,掌政權,而中國的工商業者被貶為“末務”,卑賤如“市井”、“市儈”,不得與士大夫為伍,沒有任何政治地位。一旦要償兵費,賠教案,甚至供應各種玩好,皆取之於他們。物物有捐稅,處處設關卡、抽厘金,壓得工商業者透不過氣來。這些正是工商業者對清朝政府最為痛心疾首的。

清朝政權應當推翻,更因為它是一個賣國的政府。鄒容認為,清朝統治者是洋人的奴隸,廣大中國人民又是清政府的奴隸,隻有推翻清政府這個奴隸總管,才有可能使中國人變奴隸為主人。

他還指出,要從政治上革清朝的命,先要從自己思想上革“奴隸根性”的命。這種奴隸根性在中國由來已久。數千年來,忠於君,孝於祖,這是做奴隸的信條,是受壓迫人民的精神枷鎖,真正害死人。他又以辛辣的筆觸,寫了一首《奴才歌》,諷刺那些死抱封建信條的人:

奴才好!奴才好,不管內政與外交,大家鼓裏且睡覺。

古今有句常言道:臣當忠,子當孝,大家且勿胡亂鬧。

鄒容認為,要打倒清政府,反對幹涉中國主權的“外來惡魔”帝國主義,革命的任務是很艱巨的。他號召人民起來學習英、法等國的資產階級革命,跟封建主義作鬥爭,“作十年血戰之期,磨吾刀,建吾旗,各出其九死一生之魂力”。這樣,革命的目的總有一天會達到的。

在《革命軍》中,鄒容提出了結束中國封建君主專製製度,建立“中華共和國”的革命綱領二十五條。它的民主色彩,大大超過了興中會成立時發表的宣言,也為1905年的同盟會綱領做了思想準備。《革命軍》最後充滿信心地呼喚:

“革命獨立萬歲!”

“中華共和國萬歲!”

“中華共和國四萬萬同胞自由萬歲!”

這些口號充分地表述了當時要求革命的廣大誌士和人民的心聲。

鄒容在《革命軍》完稿後,將原稿拿給章太炎看,說文字太淺露,請他潤色。章太炎仔細閱讀了全文,極為讚賞,認為文字雖淺直,但要感動社會上的大多數人,就非這樣寫不可。他主動為《革命軍》作序,寫道:

嗚呼!世皆囂昧而不知話言,主文諷切,勿為動容。不震以雷霆之聲,其能化者幾何!

意思是說,當世人們糊糊塗塗,不懂得那些比較隱晦諷切清政府的話,隻有震以雷霆之聲,才能使人猛醒,收到宣傳效果。

《革命軍》吹響了徹底推翻舊世界的戰鬥號角,舉起了用暴力推翻舊世界、走革命道路的大旗,就是這種振聾發聵的“雷霆之聲”,才能使人民猛醒。

興中會

興中會為清朝末年由孫中山和讚同孫中山主張的進步華僑所創立的、中國最早的資產階級革命團體。

1894年(光緒二十年)夏,孫中山上書李鴻章積極要求改革。遭到拒絕後,於秋天出國。

10月,在鄭觀應的幫助下,孫中山從上海前往日本檀香山。這時,中日甲午戰爭已經爆發三個多月了,中國的海陸軍連遭敗績,日軍已經侵入中國東北地區。

這令懷抱“改良祖國”大誌卻痛感報國無門的孫中山倍感憂憤。於是,他就積極在華僑中間展開了揭露清王朝的腐朽殘暴、倡議集結團體、共謀救國大計的宣傳鼓動活動。

當年11月24日,二十多名讚同孫中山主張的愛國誌士和進步華僑在檀香山聚議,成立了興中會,並通過了孫中山草擬的《興中會章程》,這標誌著興中會的成立。

興中會的宗旨是:“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當時,劉祥、何寬被選為首任正副主席。《興中會章程》中斥責了清王朝昏庸誤國的行為,招致嚴重的民族危機,申述該會以“振興中華,挽救中局”為宗旨。在當時看來,興中會不同於以往反清的舊式會黨,而是一個在中國開展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政治集團。

《革命軍》

《革命軍》一書是近代辛亥革命時期著名革命家鄒容所著。當時,他的署名為“革命軍馬前卒”。

1903年5月,《革命軍》由上海大同書局印行。同時,章太炎名著《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也同時出版。此後,這兩部書還曾合在一起刊行,稱為《章鄒合刊》。這兩篇名著在當時成為宣傳辛亥革命最有力的姐妹篇。

《革命軍》以西方資產階級革命理論為主要武器,從正麵闡述了革命的正義性與必要性。積極宣傳革命,排除滿人統治和實行民主共和,成為該書的主旋律。

在整本書中,都充滿了熾烈的革命熱情,言辭氣勢磅礴,振聾發聵。它就猶如一聲驚雷,把封建統治者的皇冠震落於地。它的作用和影響也正如魯迅先生所評價的那樣:

“便是悲壯淋漓的詩文,也不過是紙片上的東西,於後來的武昌起義怕沒有什麼大關係。倘說影響,則別的千言萬語,大概都抵不過淺近直截的‘革命軍馬前卒鄒容’所做的《革命軍》。”